水流原入海 月落不离天

Teachings

元代有一位杰出的高僧中峰明本禅师,仁宗为太子时,尊称禅师为「法慧禅师」,禅师圆寂后,文宗又追諡为「智觉禅师」。

有一日,某僧人到访,向明本禅师请教佛法的要旨,僧人问:「大德,生由何处而来呢?」

禅师答道:「水流原入海。」

僧人再问:「大德,死又向何处而去呢?」

禅师再答道:「月落不离天。」

对于生从何来的问题,为何禅师答「水流原入海」呢?据教门的义理而说,水流是比喻现象,而大海则比喻体性。由圣者的证悟可观见水流的体性,「寂然不动,本来如是」,没有形相可得,所以不是凡夫的感官可认知,思惟概念可描述的。但依佛教的名相阐释,此体性就诸法来讲,称为真如——一切万法同以真如为体性 ; 就众生而言,即是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的佛性——一切圣凡同以佛性为本性。

再者,若以凡夫的俗眼看水流的现象,则会见到水流的动相,不分日夜,或涓滴丝流,或汹涌波涛,瞬息万变,都一刻不停地流向大海,一去不返——吟唱着佛教「诸行无常」的协奏曲。

而今不谈生从何来,且说水从何来:水是凭借众因缘而有的,而此众因缘的每一因缘,亦依赖其他众因缘而有——犹如绳网纵横交错伸展,彼此关连,重重无量。如能这样透彻的追寻探究,可知欲求水的直线式单一源头实不可得,亦不合理。因此,可以说水的源头是「无始」的。而水能渗入万物,或转化成蒸气、坚冰,其结果则是「无终」的。又水的相状虽是刹那无常变异、潮起潮落,水的体性则是常住不变、绝对清净。

至于问死往何处时,禅师就答:「月落不离天。」天气阴晴不定,月亮圆缺循还 ; 生命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物事有成、住、坏、灭,其转变的历程是刹那生灭,瞬息万变的,佛家称这种大自然的规律、法则为「诸行无常」。宇宙的万事万物,不论有灵识的有情众生,或无灵识的无情物事,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,缘聚则生,缘灭则散,所以万法都是迁流不息,变异转化不已的。

众生的一期生命迁化至衰坏而死时,到底会归向何处呢?佛教说凡夫除能修行而得超凡入圣者外,都会一生接一生的,不离于六道中迁流转化,生死轮回。这恰如禅师「月落不离天」的比喻,亘古至今,月亮的昼夜升沉亦不离于天空。

其次,若依宗门的教法而言,当年,释迦牟尼佛于灵山经会,曾默然不说一字,只举手拈花,以为开示。那时,会上众弟子都疑惑不解,仰首静待佛陀宣化,唯独迦叶尊者尽得玄旨,破颜微笑,由是「以心印心」,后来被誉为禅宗初祖。可见禅宗施教,别辟独特的途径,不赖语言文字,但用遮拨提点,令学者自悟。

所以,禅门的宗师大德,每遇行者请法,要求开示了生脱死,趣向觉悟的修法,如问「什么是祖师西来意」、「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」等时,都不会说破禅机,直接提供概念性的道理解释、指导,以为作答。那时,祖师的应对或大喝一声,或挥棒打下,或答非所问,或拂袖而行,其施教目的是要启发学人当下能顿息言语文字,概念思惟的妄心意识,离相去执,自见本具的真如佛性。由此可知,禅师的教化手段,有时出其不意,乘其无备 ; 有时仿似荒诞无稽,牛头不搭马嘴,其实都是婆心恳切,契理契机的方便法门,能导引弟子得入《金刚经》所说「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」的悟境,获大法益。

如此看来,诗情画意的联句「水流原入海,月落不离天」,可能正是中峰禅师磨练考验求法僧的机锋禅话啊!

愿诸位善知识读者也来一参、再参、三参而得悟处!

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