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人生目的(二):修心说

Teachings

上次已经讨论过,若人生的目的是寻求快乐,则拥有财富、名誉、权力和地位,并不一定就会快乐;同样地,获得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官感享受,亦不一定得到快乐。

其次,人在不同的时候、环境,都有不同的需求与希望,若所愿能偿,得到满足,就会感到快乐。 如身无分文的人,有一点钱可暂时解决燃眉之急,就会快乐。 患染疾病的人,能早日痊愈康复,就最快乐。 而慈母看见不长进、不听劝诫的忤逆儿子,改变为发奋孝顺,就会感到非常的快乐。 但此种可期待的快乐是暂时的,满足过后便感受不到快乐了。 何况我们的需求与希望很多,又哪能每样都可得到满足而快乐呢?

那么,依佛教说如何才可以获致天天心情开朗,常常快乐呢? 答案是身心清净才能够快乐。 问题是你的心能否经常保持清净呢? 当逆境来临,若感到十分困扰、充满忿怒的时候,心念已被贪、瞋、痴烦恼所操控,失却平静而变成沮丧抑郁、惶惑不安或激越躁动了。 其时,或将会犯上恶口粗言、妄语两舌等; 身业或将会犯上肢体冲动、拳脚暴力等恶行。 更有甚者,如禀性乖劣,贪欲炽盛,或将会犯上杀、盗、淫罪行。 此际若不立刻以定力自制,以智慧自觉,从执着迷惑中清醒过来,检点行为,就会行差踏错了。 心身清净者则无论缘境违顺,都心不执着,不起爱憎,能够随遇而安,逍遥快乐。

古希腊的哲人如苏格拉底  (Socrates)柏拉图(Plato)、亚里斯多德(Aristotle)都认为人类必须要获得真实的智慧,才有机会发掘到真正快乐的泉源。 而发掘智慧则始于思维,以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。 这一思路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「依禅定、修止观(思维观想)、得智慧」,亦可相通。 不过哲人单依理性思维,所得只是思辨哲学 ; 纵然体系庞大、结构严密,亦无助于彻底圆满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,故佛教称之为「戏论」。 而佛陀修净心,经过实践,得到实证,却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,和得到恒常的快乐。 所以若人生的目的是寻求快乐,则修学佛法是最好的途径了。

修法即是修心,修心的意思便是净化心识,不论修何宗何派都是以净心悟道、离苦得乐为鹄的,犹如应病与药,殊途同归。

譬如,以龙树的《中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及提婆的《百论》等典籍为依据的三论宗,显扬的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「缘起性空」妙义。 「缘起」是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「众多因缘和合」而生起 ; 「性空」是说万法只是众缘的聚合而已,并没有独立性、主宰性及永恒性可得。 故万法就现象言是「假有」,就本质言是「性空」。 修此「空观」可以使人放下去除种种计较执着,得到自在快乐。

又如法相唯识宗详究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八识,与我(自我)、法(宇宙万有)之微妙关系,阐述「万法唯心识」的道理,再从教起修,依五重唯识观转(妄)识成(正)智,智显惑除,心识中烦恼的种子得以消减,自然就会怡悦快乐。

再说禅宗的参话头– –如参「念佛是谁」,可引发疑情,以止息一切妄想。 昼夕聚焦深参,一旦疑情脱落,便有悟境,不会纠缠于人我是非,妄想分别,过着「日日都是好日子」的优悠快乐生活了。

各位,综合而言:如果你想生活得更有意义、更开心快乐,就要修心。 修心则必须从培养真实的智慧,正确的人生观开始。 而不论修学何种法门,能耕耘多一分,就可少一分罣碍,多一分快乐!

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