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日經》重點慨要

Teachings

一般密教經典大都只是講儀軌,着重於修持的方法,但《大日經》郤包涵了一套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。其〈入真言門住心品〉中所講「如實知自心」是全經的本體論;「菩提心為因,悲為根,方便為究竟」三句,是它的實踐論;而「身語意」三密是它的方法論。一部大日經能貫串了理論、實踐與方法,其於密教中被譽為根本的經典,誠然有其重要地位和價值。

「如實知自心」為「本體論」

何謂「如實知自心」?經文中說:「云何菩提?謂如實知自心。秘密主,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……….佛言: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。何以故?本性清淨故。」這段義理相近於禪宗的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。須知禪宗講明心見性:一切不染,離諸法相(本性清淨)是「明心」無有一法可得是「見性」;而本經所指的「如實知自心」及「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」即是「明心見性」。

《大日經》認為真實徹底地證知自己的心性,就是覺悟成佛。這就是自覺。若能以「悲為根」,廣度一切眾生也能自覺,即是自覺覺他。所以佛與眾心,其心的本體相同,其異只在覺與不覺。「如實知自心」,即覺,即佛,不能「如實知自心」即眾生,即迷。這「如實知自心」的智,即是天台宗所講的「一切種智」。本經顯示空義甚多,與般若經論甚為相應。

本經所講義理,亦與唯識宗契合。密宗即身成佛,即是一切種智闡發到極致之果。此智是唯識宗所指「大圓鏡智」的果位主體。本經所說「如實了知自心」即是以「平等性智」去除我執;所說「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」即是以「妙觀察智」去除法執。在修行的過程中,本經所教方法,是以以身語意三密加持:手結印契為身密,口誦真言為語密,心觀本尊為意密。這即是以「成所作智」(前五識配合意識) 的殊勝功能作用。

《大日經》中處處有唯識宗所講的「唯識無境」義理。〈入真言門住心品〉說:。「……法無我性。何以故?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,觀察蘊阿賴耶,知自性如幻、陽焰、夢、影、響、旋火輪、乾闥婆城……。」本經認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超出人的認識之外,即「唯識無境」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羅在心之內。

如果把本來清淨無分別的心,一分為二:一妄一真,那麼妄心就是心的相,心的顯現和表象。真心即是經中所講「本不生」的清淨心。<入真言門住心品>說:「秘密主,彼如是捨無我,心主自在,覺自心本不生。」據《大日經疏》的解釋:一切事物和現象,都是因緣所生法,展轉相生,互為緣起。最後的本原是什麼呢?就是一切法不生之處,所以「自心本不生」(或曰「無生」) ,就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本原。如印度梵文的元音「阿音」,其他音必須憑藉此音才能發出聲來。此音就是萬聲之母,譬喻宇宙之原。這「阿音」譬喻為「本不生」。「覺自心本不生」即能「如實知自心」,真實徹底地證悟這真心的體性。

這本不生是「體」,是無為的,非生滅法;一切雜染諸法是「相」,乃有為的,屬生滅法。但「體」與「相」是不異的,同出一心故,即《大乘起信論》所講的一心二門:心真如門,心生滅門。並不是另有一異於體性的心。體性本自清淨,所以「淨」是這心的體性。「淨」是無相的,不能以感官所能認知,所以不是六根,不是六塵,亦非六識。這「淨心」的存在同識心的存在是一致的,根本無有分別。這存在是因緣所生法,緣生即生,緣盡則滅,無有自性,而究竟終極之處,即是「不生」之際,「不生」之際就是淨心所住之處。

若要「如實知自心」,必須透過言語文字,慨念思維,所以我們要經過對心相的認知,才能了解其本體。這樣循步漸進,層層深入,由淺至深,才能「如實知自心」。怎樣才能開啟這清淨心呢?必須要有原因、條件;即是要有實踐與方法。經中所說修密者以「菩提心為因,大悲心為根,方便為究竟」,這就是實踐;而方法,即是身口意三密相應。從第二品〈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〉至最後的第三十一〈囑累品〉是本經所遍述的實踐和方法。

「因、根、方便」為實踐論

在〈入真言門住心品〉中,佛言:「菩提心為因,悲為根,方便為究竟。」這因有內與外兩層次: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與佛同儔的本性,都可以透過修行而覺悟成佛,這是「內因」。「外因」是指眾生追求覺悟真理的自信心。內外因皆備就是具足了「菩提心」。

具有了「菩提心」,尚需要有修行的基本條件和過程。這就是以「悲為根」。「悲」於此包涵「慈悲」之義,「慈」能與樂,「悲」能拔苦。修行者除了要有慈悲心之外,還要勇猛精進,不斷克服重重障礙,掃淸一切煩惱的塵垢,所以慈悲與精進二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「根」者,基礎義,如樹之根,能執持枝葉花果,使基礎立而不拔,譬喻修行進趣的基礎和淨心逐漸增長成熟的各種條件。

 

何謂「方便為究竟」?這是修行的方法論。「方便」即技巧方法,在此特指是「身語意」三密方便,以三密方便究竟成佛,即「身密」的手印,「語密」的真言,「意密」瑜伽觀想。「究竟」即終極,結果,指成佛之果。

「身語意三密」為方法論

關身語意三密甚深微妙,可以約為兩方面來看。

第一約佛界(理),第二約眾生界(相)。約佛界看來,身密是宇宙全體的活動,語密是宇宙所有聲音言語的活動,心密是宇宙間一切的精神活動。宇宙森羅萬象,不離大日如來,如來即宇宙,如來的三密,堅一旦三世,橫遍十方,是永恆。約眾生界來看,我們不能如實知自心,必須透過三密的修持才能認知。就是身結手印,口唱真言,意住三摩地,要修到三密相應的境界,才能如實知自心。 而在三密修法上,有「有相」和「無相」兩種方法。有相是身結手印,口唱真言,意住三摩地,無相則是達到一擧手一投足皆成密印,門口發聲悉是真言,起心動念皆是妙觀,從有相修至無相,由眾生三密界修至佛界三密。所以,為了使凡夫悟入無相一實的法體,須要透過有相三密的修持,使其歸入平等絕對的清淨本體。

 

〈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〉說:「佛子,諦聽!若族姓子住是戒者,以身語意合為一,不作一切諸法。云何為戒?所謂觀察捨於自身,奉獻諸佛菩薩。何以故?若捨自身,則為捨彼三事。云何為三?謂身、語、意。」

從凡夫修行至成佛,必須透過不斷的戒定慧三無漏學,如果修密者將身語意三業合而為一,以此為戒,即是以密法清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。若能徹底捨卻了身語意的不淨三業,就能脫離了一切煩惱及無明。這即是持無上清淨戒。經中闡述修定慧之處頗多,尤其是第二十五品〈三三昧耶品〉與第二十九品〈說無相三昧品〉。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