吹面不寒楊柳風

Teachings

「古木陰中繫短篷,杖藜扶我過橋東,

沾衣欲濕杏花雨,吹面不寒楊柳風。」

這首詩是宋朝志南和尚所作的。他的生平已經無可稽考,祇知道他是一位擅寫山居詩的禪僧,曾於淳熙十六年編輯過一卷《寒山詩集》問世。這首雋永的七言絕詩,描述了禪者在早春和風細雨中經行時那種超然脫俗的心境,不但禪意盎然,而且反映了出家人在山居修行的清苦生活。

「古木陰中繫短篷」,精勤不懈的禪者,多數喜歡遠離繁囂鬧市,在深山曠野之間蓋結茅篷獨住。這裏沒有檀越施主的供養,只有大自然培植的古樹,為禪者提供了參天的林蔭,成為他們遮蔽風雨的阿蘭若處(梵語:aranya意譯為寂靜無諍的修行地)。

「杖藜扶我過橋東」,杖藜是山居者用以攀山越嶺的樹根手杖。在志南禪師的心中,山中雖然渺無人蹟,但遮蔽風雨的古樹,支扶身軀的手杖,都是與他朝夕相伴的道侶,成為他禪修的增上緣。

隱居的生活雖然清貧刻苦,但行者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真趣。正如永嘉大師在《證道歌》說:「窮釋子,口稱貧,實是身貧道不貧,貧則身常披縷褐,道則心藏無價珍。」修行人愈窮愈能奮發道心,愈富愈會迷失正念。古時有德行的出家人,除了三衣一缽之外,一無所有;雖然物質貧乏,但道心不貧,因為他們的內心蘊藏著無價的珍寶——智慧,禪定,和戒律。

「沾衣欲濕杏花雨,吹面不寒楊柳風。」春天杏花盛開,與點滴的雨水凝聚而飄落,像天雨寶花一樣,繽紛而下。但志南禪師不會被這些花雨沾濕衲衣的。這境界仿如《維摩詰經觀眾生品第七》中所敘述的「天女散花」公案一樣,維摩詰室內清淨無染的菩薩們,是不會被落花所沾垢的(以下白話意譯經文):

「…..在維摩詰室內,有一天女把許多天花散落至諸菩薩及大弟子身上。當這些天花落至諸菩薩身上時,隨即紛紛掉散於地上;但當天花落至眾大弟子身上時,便都沾在他們的身上,儘管他們用各種辦法去抖掃,亦不能去掉天花。」

這時天女說:「…..天花不能沾染在諸菩薩身上,是因為他們已經斷除一切分別妄想,因此外界之色聲香味觸等都不能垢纏他們…..(中略)…..舉凡結習煩惱已滅盡者,天花一落到他們的身上,便會散掉於地上。」

杏花雨好像要沾濕志南和尚的衲衣,卻又未能沾濕 —— 這是譬喻外境不能牽動禪者寂靜無染的心。

「吹面不寒楊柳風」,清風在柳枝間迎面吹來,並無絲毫的寒意,因為修道者不為八風(利衰毀譽稱譏苦樂)所動,何況是吹面不寒的楊柳風?

在志南和尚這四句絕詩中,我們會聯想到一個隱居的禪者,身披著納衣,手拿著杖藜,在山林的花雨柳風中踽踽經行,其心湛然寂靜,已經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。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