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親情

Teachings

 弟弟以德報怨

釋迦牟尼佛在世時,在印度波羅奈國有一農夫,妻子早已去世,祇有兩個兒子。一家三口僅靠幾畝薄田種菜維生,但生活倒也過得很愉快。後來農夫得了重病,在彌留之際,叮囑兩兒子說:「弟弟祇有十歲,年紀尚幼,你當哥哥的,要好好地愛護他,力盡兄長的責任!將來弟弟長大成人,你要分些田地給他耕種,大家互相照顧啊!」

第二天,農夫離開了苦惱的人間,兄弟兩人感到十分哀傷。

翌年,哥哥結了婚,卻娶了一個不懂慈愛的女人。她嫉妒丈夫厚待弟弟,漸漸嫌惡小叔子,對他的一舉一動,總是挑毛剔刺的,沒有一樣看得順眼。她經常對丈夫說:「你太寵愛弟弟了,應該讓他學習獨立啊!不如讓他到外面生活去。你現在不趕走他,將來長大了,要分了你的一半田地,那就麻煩了!」但是,哥哥是一個頗重情義的人;況且,老父在臨命終時的咐囑,言猶在耳,所以他不願意接受妻子的提議。

可是,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哥哥跟一個沒有人情味的妻子朝夕相伴,時常聽她搬弄是非,又怎會不變壞呢!後來,哥哥也嫌惡弟弟了。

有一天,哥哥受到妻子的唆擺,竟然喪失了理智,將弟弟帶到離家甚遠的「屍林」中(註一),乘他不覺,強行把他捆綁在粗大的樹幹上:「為了你,我常常跟嫂嫂吵架;你在家中是一個負累。現在我留你在這裡,讓你獨自反省,為甚麼你帶給我們那麼多的煩惱!明天我再來帶你回家。」

論力氣,弟弟敵不過既強蠻又憤怒的兄長,祇有驚惶地苦苦哀求:「哥哥啊!求你不要捨棄我在這恐怖的森林內,虎狼猛獸會吞噬我的。念在父親的份上,請你饒恕我,帶我回家吧!」這時,哥哥的內心很矛盾: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做法太狠毒;另一方面,想到妻子日夕的囉嗦,必須趕走弟弟才能解決家中的煩惱。結果,他的理智被愚昧蒙蔽了,不顧弟弟悲慘的哀求,悻悻然獨自走出「屍林」。

這時,在遙遠的王舍城內,釋迦牟尼佛正在禪定之中。這幕長兄虐待幼弟的行為,在佛眼中展現開來。佛陀聽到這弟弟可憐的叫喊聲,於是從眉間放出慈光保護他,並且即時現身對他說:「可憐的孩子!你不必驚慌,我是來救你的。」

弟弟抬頭,看到莊嚴慈祥的佛陀站在面前,向他微笑,於是就問:「你是誰?」

佛陀回答:「我是佛陀。」

弟弟說:「原來你是慈悲的佛陀,我願意像你一樣做佛陀,去救助那些受苦的人。」這時,綑綁弟弟的繩索自動脫落。他誠心向佛陀頂禮皈依,並要求剃度出家。釋迦牟尼佛就帶他回到王舍城。從此,弟弟在佛陀的僧團中修學佛法,過了幾年,就證得「阿羅漢果」了(註二)。

弟弟證道之後,心中經常想念哥哥,於是就請示佛陀說:「世尊,哥哥雖然曾經陷害我,但我卻因此而得到佛陀的化渡。我今天的成就,是哥哥幫助的。我想去渡化他,以報答佛陀的恩德,請佛陀允許?」

佛陀微笑著說:「回家吧,比丘,你哥嫂兩人將會被你的仁愛與寬恕所感化!」

得到佛陀允許之後,弟弟就用「神通」飛回家中。嫂嫂見到弟弟出現,驚慌失色,趕快跑回房間內躲起來。她想弟弟被害不死,一定是回來報仇的。哥哥則畏縮一旁,不知所措。弟弟就對他們說:「哥哥、嫂嫂,你們不必躲避。我是回來感謝你們的。因為哥哥帶我去屍林,我才有機會見到佛陀,得以出家修行,證得阿羅漢果,了脫生死苦惱。我希望你們能夠修學佛法,早日離苦得樂。世間的財物,甚至生命,都是短暫無常的,拚命去追求得來的,始終會有一天要捨棄。不如及早放下一切慾念貪求,努力修行佛法,可以永斷生死,至涅槃樂的。」

弟弟的開示,使哥嫂兩人從惡夢中驚醒,尤其是弟弟不計前仇的寬宏大量,使他們大感慚愧。於是毅然發心學道,將家內一切安排好之後,就跟隨弟弟到竹林精舍,皈依佛陀,出家修行了!

哥哥感化牛弟

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王舍城有兩兄弟,父母早亡,遺留下豐厚的家產。兄弟兩人的志向截然各異:哥哥好道義,弟弟愛家財。好道義的哥哥仰慕佛法,行善布施,所以家財日漸減少;而愛財的弟弟趣向營商,長袖善舞,所以家財與日俱增。

有一天,愛財的弟弟教訓哥哥說:「我們不幸父母早亡;他們遺留下的財產,我們應該要善於運用,竭力增添,以慰父母在天之靈。你現在一天到晚,將自己的錢財布施出去,整日和一班僧人鑽研佛經,不事生產。這樣,你的家業會一天比一天貧困,將來會被人恥笑的!」

好道義的哥哥說:「弟弟,你認為發揚父母的產業,就是對父母盡孝;但我的見解就是要供養三寶,廣行善事,將功德迴向父母,使他們魂神離苦得樂,漸漸得證永恆的解脫,這樣才是真實的孝道啊!況且,這樣以錢財弘揚佛法,普利大眾,總比私自享用更有意義啊!」

兩兄弟道不合不相為謀,於是分道揚鑣,各自發展,誰也管不了誰。幾年間,弟弟在名利場上獨佔鰲頭,結果家財萬貫,富甲一方。但是他一天到晚為了事業,忙得頭昏腦脹,對人生解脫之道漠不關心;有時為了營商順利,甚至不擇手段,使盡千方百計去達到目的。與此同時,哥哥則專心慕道,後來皈依佛陀,並剃度出家,日夜精進修禪,過了幾年,竟證得阿羅漢果(註二),超脫生死輪迴之苦。弟弟聽了這個消息,不但不為他高興,反而更加惱怒,因為他認為哥哥求道是避世消極。

所謂:「一旦無常到,方知夢裏人;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(註三)弟弟五十多歲就去世了。他在生時因為貪欲過盛,作了不少惡業,在商場上損害很多人。結果死後,墮落畜道,投生為牛。這隻牛被商人買去馱鹽,每日長途跋涉地在山坡間負重往來,還經常被鞭打,慘不忍睹。

哥哥時常憶念弟弟,證得阿羅漢後,施展神通力,以道眼找尋弟弟往生何處。有一天,他覺得感化弟弟的機緣已到,於是出現在在鹽道的山坡上。投生為牛的弟弟恰好負鹽路過,哥哥一望而知這牛是弟弟轉生的,於是便對牛說:「弟弟,你一生勞苦所賺回來的錢財,如今在哪裹呢?你一分都用不到啊!你素來說佛法不能夠增益財產,所以不肯修持,以為只有錢財才是至寶。如今佛法使我解脫輪迴之苦,滅盡煩惱,證悟聖果;而你卻因貪欲而墮為牛身,你應該懺悔啊!」

哥哥講完之後,運用神通力,使牛身的弟弟認識本來面目。這牛雖然心中領悟,但口不能言,只是哀號流淚,知道過去自己為了祈求名利,不擇手段去增益財產是錯誤的;如今墮為牛身,懊悔不已。

哥哥將牛買下來,安置在佛寺中飼養,並替它皈依三寶。後來,牛死後生到忉利天(註四)為天人。

 

註釋:

註一:按照當時印度貧窮人的習俗,人死後的屍體,倘若無錢殮葬或火化,會被棄在屍林中,任由鳥獸啄食。

註二:阿羅漢果是小乘佛法的最高果位。阿羅漢是斷盡見思惑等一切煩惱的聖人。他四智圓融無礙,常住安樂,並已超脫三界六度輪迴,不再受生死之苦。

註三:「無常」是死亡的意思。全句意譯為:「當凡夫面臨死亡的時候,才知道人生如夢。他死後一切都不能帶走,唯有自己所作的善業、惡業會跟著他的神識,投生六道之中。」

註四:於佛教之宇宙觀中,忉利天位於欲界六天之第二天。此天具足種種妙寶,有殊勝之樓閣,臺觀、園林、浴池、階道等。天人壽命達一千歲,所享福樂,比人間殊勝萬倍。詳情請參閱《長阿含經》卷二十忉利天品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