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流原入海 月落不離天

Teachings

元代有一位傑出的高僧中峰明本禪師,仁宗為太子時,尊稱禪師為「法慧禪師」,禪師圓寂後,文宗又追諡為「智覺禪師」。

有一日,某僧人到訪,向明本禪師請教佛法的要旨,僧人問:「大德,生由何處而來呢?」

禪師答道:「水流原入海。」

僧人再問:「大德,死又向何處而去呢?」

禪師再答道:「月落不離天。」

對於生從何來的問題,為何禪師答「水流原入海」呢?據教門的義理而說,水流是比喻現象,而大海則比喻體性。由聖者的證悟可觀見水流的體性,「寂然不動,本來如是」,沒有形相可得,所以不是凡夫的感官可認知,思惟概念可描述的。但依佛教的名相闡釋,此體性就諸法來講,稱為真如——一切萬法同以真如為體性 ; 就眾生而言,即是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的佛性——一切聖凡同以佛性為本性。

再者,若以凡夫的俗眼看水流的現象,則會見到水流的動相,不分日夜,或涓滴絲流,或洶湧波濤,瞬息萬變,都一刻不停地流向大海,一去不返——吟唱着佛教「諸行無常」的協奏曲。

而今不談生從何來,且說水從何來:水是憑藉眾因緣而有的,而此眾因緣的每一因緣,亦依賴其他眾因緣而有——猶如繩網縱橫交錯伸展,彼此關連,重重無量。如能這樣透徹的追尋探究,可知欲求水的直線式單一源頭實不可得,亦不合理。因此,可以說水的源頭是「無始」的。而水能滲入萬物,或轉化成蒸氣、堅冰,其結果則是「無終」的。又水的相狀雖是剎那無常變異、潮起潮落,水的體性則是常住不變、絕對清淨。

至於問死往何處時,禪師就答:「月落不離天。」天氣陰晴不定,月亮圓缺循還 ; 生命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物事有成、住、壞、滅,其轉變的歷程是剎那生滅,瞬息萬變的,佛家稱這種大自然的規律、法則為「諸行無常」。宇宙的萬事萬物,不論有靈識的有情眾生,或無靈識的無情物事,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,緣聚則生,緣滅則散,所以萬法都是遷流不息,變異轉化不已的。

眾生的一期生命遷化至衰壞而死時,到底會歸向何處呢?佛教說凡夫除能修行而得超凡入聖者外,都會一生接一生的,不離於六道中遷流轉化,生死輪迴。這恰如禪師「月落不離天」的比喻,亙古至今,月亮的晝夜升沉亦不離於天空。

其次,若依宗門的教法而言,當年,釋迦牟尼佛於靈山經會,曾默然不說一字,只舉手拈花,以為開示。那時,會上眾弟子都疑惑不解,仰首靜待佛陀宣化,唯獨迦葉尊者盡得玄旨,破顏微笑,由是「以心印心」,後來被譽為禪宗初祖。可見禪宗施教,別闢獨特的途徑,不賴語言文字,但用遮撥提點,令學者自悟。

所以,禪門的宗師大德,每遇行者請法,要求開示了生脫死,趣向覺悟的修法,如問「什麼是祖師西來意」、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」等時,都不會說破禪機,直接提供概念性的道理解釋、指導,以為作答。那時,祖師的應對或大喝一聲,或揮棒打下,或答非所問,或拂袖而行,其施教目的是要啟發學人當下能頓息言語文字,概念思惟的妄心意識,離相去執,自見本具的真如佛性。由此可知,禪師的教化手段,有時出其不意,乘其無備 ; 有時仿似荒誕無稽,牛頭不搭馬嘴,其實都是婆心懇切,契理契機的方便法門,能導引弟子得入《金剛經》所說「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的悟境,獲大法益。

如此看來,詩情畫意的聯句「水流原入海,月落不離天」,可能正是中峰禪師磨練考驗求法僧的機鋒禪話啊!

願諸位善知識讀者也來一參、再參、三參而得悟處!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