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佛青 (上)

Teachings

作者 楊綺青

佛教籲眾生去除貪、瞋、癡

李月芙在香港大學化學系讀四年級,副修佛學。她在18歲時隨父母到佛教道場,她笑說:「當時我不清楚甚麼叫作佛教,對佛教的印象只是裝香拜神、求神問卜之類。」不過,經過一段時間接觸佛教後,她於戒定慧講堂住持觀成大和尚的引導下,受三皈五戒,立願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。

學佛後,她明白到佛教不只是「拜神」及「求名求利」,反而是勸籲眾生去除「貪、瞋、癡」欲望的一門宗教。她也明白了每件事都離不開因果。「年少時因不清楚因果,處事有點隨意而行;明白因果後,做事前會考慮後果多一些」。

修行深義 獲益良多

李月芙讀大學一年級時皈依三寶,她副修佛學,就是想更了解佛學。她稱,港大佛學課程主要讓學生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。她也曾修讀梵文課程,她說梵文語法系統和英文的語法系統很不一樣,她學習時領略到佛教的基本概念。

她初到佛堂時需學習念誦「楞嚴咒」,但她當時未熟悉咒語的內容及讀音,尤其是一些普通話的音譯梵文。梵文又長又難讀,讓她倍感懊惱。後來,她訂下學習「楞嚴咒」的目標,每天拿着拼音本,不斷修習朗讀,直至現在,她已能流暢地誦讀。

學習自我精進 做到廣結善緣

李月芙認為佛教是「精進」的宗教。諸如日常生活中面對人際關係、學習壓力,她提醒自己要以精進心對待,她亦會以「拜佛」的方式去平靜自己的心境。在學習過程中,她認為持咒和拜佛都能有效地讓自己減壓。她相信有佛菩薩的加持,令自己的正能量增加。她笑着強調,並不是純粹拜佛就可以得到好成績,而是學習了佛教的努力精進,造就自己取得好成績的「因」。

她亦感覺到學佛對自己處理人際關係甚有幫助。她說,明白到與人相處時要去除「我執」,執着太重,會變得事事以自己為中心,不太理會別人的感受,人際關係便不理想。反之,能理解並實踐佛教的「慈悲」、「包容」,多去幫助他人,令人歡喜,廣結善緣,便容易受身邊朋友歡迎。

素食護生 籲愛惜大自然

李月芙是一名素食者,她認同「眾生平等」,認為人類不應以高人一等的態度看待眾生。見到近年屢屢出現殘害小動物的新聞,她認為社會要推廣佛教「慈悲」 的理念。她希望人類能將心比己,愛惜小動物的生命。她希望人類假想一下,若有一天,強勢的外星人侵略地球,把自己的親人朋友困着虐待,會是多可悲的事,故此她認為對待眾生應抱有慈悲心。

愛護眾生還包括愛護地球環境,因為這是眾生生活的地方。面對嚴重的地球暖化問題,極端天氣頻頻出現,她直指大部分的氣候問題是人為的。她舉例說,光污染源於人類的霓虹燈及商廈裝飾,全球暖化源於人類排放過量的溫室氣體。凡此種種,都是人類只關注到自身經濟的發展,而忽略了環境的重要,讓地球生態受到嚴重破壞。

知足常樂 樂做義工助人

有說香港人的幸福感低,李月芙因為保持了一份感恩心而提升了幸福感。佛學教導她要在無限的欲望中止步,只要懂得感恩,就能得到幸福感。她感恩自己從小能接觸佛學,讓自己了解到佛學對生命的好處。她希望透過自己一直修持佛法,減少欲望,淨化身心,有一日能轉凡成聖,普利有情。

李月芙閒時擔任義務工作,她在香港書展期間會幫助佛教團體,在書攤介紹佛教書籍。她平日在佛堂,也協助舉辦法會。近來,她參與戒定慧講堂的弘法組,製作經、律、論弘法播放機,以及護生詩畫集。她希望能藉此讓更多人認識佛教,共沾法喜。

注:文章摘自 香港佛教 第七四四期 二零二二年五月號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