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趣

Teachings

禪肇源於印度而盛傳於中國。它的歷史演變過程,起初是依如來所說的經教而修的,所以最早期稱為「如來禪」(或曰依教修心禪),後來達摩禪師東來,才發展成為獨立的禪宗,稱為「祖師禪」。

「祖師禪」並非依經教而修的,所以說「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。話雖如此,不用文字去言詮,又怎能弘揚禪法呢?所以祖師們遺留了不少語錄,遂發展成為禪門浩瀚的文獻,其中有關「公案」和「參話頭」的頗多,現試摘這兩項與慇勤的讀者們分享:

(一)禪門公案

「公案」兩個字,本來的意義是唐朝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。禪宗將歷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,作為禪者之指示,久而久之成為座右銘。禪門認為這些記錄可啟發思惟,而且尊嚴不可侵犯,猶如官府的判決,故亦簡稱之為「公案」。

這種風氣倡始於唐代,到宋代大盛。禪門「公案」大約有一千七百幾則,但通用的不過五百幾則而已。這些公案都記錄在禪宗典籍內,例如《碧巖錄》、《無門關》、《從容錄》、《正法眼藏》、《景德傳燈錄》、《指月錄》、和《五燈會元》等。

禪宗有參「話頭」的法則,但「話頭」不就是「公案」。「話頭」是從「公案」中拈提出來的某一句話或一個字,作為參究的對象。以唐朝趙州從諗禪師的「趙州狗子」公案為例,《無門關》第一則云:

趙州和尚因僧問:「狗子還有佛性也無?」

州云:「無!」

無門曰:「參禪須透祖師關,妙悟要窮心路絕……,如何是祖師關,只一個無字,乃宗門一關也。」

這「無」字是「話頭」,而「趙州狗子」整個言行記錄是「公案」。

佛經不是說眾生皆有佛性嗎?為何趙州禪師說狗子無佛性呢?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?其實禪師藉公案之「非邏輯性」來截斷學人一般偏執的思路和意識邏輯的推理,從而引發他們的疑情,啟迪內心的「實相般若」。

公案的內容多姿多采,涉及的範圍有開悟的、神通的、言語機鋒的、動作機鋒的、行持的、祖師杜撰的,種類繁多,現試舉兩則以供參考:

「未曾說一字」公案

釋迦牟尼佛在入滅之前,文殊菩薩請世尊把握最後一刻,為眾生再說法一次。世尊說:「文殊!我在世間教化四十九年,一個字都無講過,你要我再說法一次,我曾經有說過法嗎?我不但一個字也沒講過,亦從來無說過法。」這個公案,時人提名為「未曾說一字」。

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三百餘會,為甚麼說「未曾說一字」呢?《金剛經》云:「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,非非法。」佛陀所說法是究竟覺。經云:「離微細念故,照見心性,名究竟覺。」既然究竟覺連微細的概念思惟都沒有,怎樣去言詮呢?眾生本具的佛性是離言說相的,了無「能說」和「所說」的分別,所以是「不可說」的。覺者說法時是離一切相的,所以「未曾說一字」。

「丹霞燒佛」公案

當丹霞禪師住在慧林寺的時候,天寒地凍,他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。他將木佛拿來燒火取暖,眾僧人指責他大逆不道。丹霞說:「你們搞錯了,我不是對佛像不敬,而是想燒出舍利子來供養!」大眾就說:「木頭怎可以燒出舍利子?」丹霞說:「既然你們知道佛像不過是一塊木頭,為甚麼我拿來燒火取曖,你們說我大逆不道呢?」

須知執著佛像的木頭形相是崇拜偶像,迷昧了佛法的道理。學佛者如果在事相上去尋覓真理,是愈尋愈執著的。

有人來問佛教,如果用言語文字去解釋,就成為自己的知見,當下成為法執。如果不用言語文字就無所顯示,所以「公案」成為了禪門方便的參究和研討的工具。禪宗不在文字上的有或無去分別,總之於一切處無心,無論吃茶食飯,運水擔柴,迎賓接客,一切皆是參禪者的用功處。

(二)參話頭

禪門臨濟宗宗杲禪師提出一種參禪方法,不必默照,亦不必參究「禪門公案」,只要將某公案內某句關鍵性的「話頭」提出來,時時參究,努力不懈,緊參不放,假以時日,就能夠開悟,這就是「參話頭」。

最常見的話頭有:「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?」、「狗子有沒有佛性?」、「念佛是誰?」、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」、「庭前柏樹子」、「無」等。

現代楊州高旻寺臨濟宗的禪和子,每日禪坐都參話頭。他們的話頭是「念佛是誰?」高旻寺禪堂門口有一副對聯:「一枝靜香總持無量法門,萬緣放下深參念佛是誰。」這「念佛是誰」是怎樣去參呢?

虛雲老和尚在《禪七開示錄》說:「我們參念佛是誰,就是要參這『誰』字……。譬如我在這裏念佛,忽有一人問曰:『某甲!念佛的是誰啊?』我答曰:『念佛是我呀!』又曰:『念佛是你,你是口念?還是心念?若是口念,你睡著時何以不念?若是心念,你死了為何不念?』我們就是對這一問有疑,要在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,看這話到底由那裏而來,微微細細去反照,去審察。這也就是反聞自性……,妄想來了,由它來,我總不理會它,妄想自然會息,我總以覺照力釘著這句話頭……,那就有把握了!」

參話頭並不是文字上的推敲,亦不是理性邏輯上的思量,是要行者起疑情。所謂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。當你不斷地去參究,妄念會愈來愈少,到後來只有一句話頭存在。當話頭的疑情盡消時,就是悟處。

選擇參那個話頭,要契合參者的根機。宋朝高峰禪師喜歡參趙州禪師的「無」字,但參了很多年都無結果。後來改參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」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,忽略了睡眠,不分晝夜,行住坐臥,整個生命中都充滿著這個「一歸何處」的疑情。後來經過三塔(僧人埋骨的地方),偶然抬頭,見到一位和尚的自畫像,上面有題詞,其中一段說:「百年三萬六千朝,返復原來是此漢!」這時他突然間疑情盡脫,豁然開悟。

慇勤的讀者們!無論你修習佛教的哪一宗,都是與禪有關的。禪無處不在,無物不是,因為它是心法。《真心直說》云:「心者,人人之本源,諸佛之覺性,一切萬法盡在一心之內,八萬四千法門從此而出。」大家不妨抽空學習禪法,不但能令你深入佛智,而且會增益生活的真趣!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