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缘身在此山中

Teachings

苏轼有一首诗,名「题西林壁」 (注一),诗句虽是描写庐山的景色,但内容却是充满哲理、颇具禅意。 诗云 :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首句说诗人到达庐山时,即被其壮丽磅礴的气势,雄奇秀逸的景色,以及独特超然的丰姿所吸引。 以正面的角度去看庐山,山岭高耸入云,绵延逶迤,蜿蜒不绝;但奇趣的是,倘从侧面观望庐山,却但见奇峰突起,峰峦险峻,直插穹苍。

「远近高低各不同」,实在说,庐山的面貌真是千姿万态,变化无穷。 远望、近观、俯眺、仰视,呈现在你眼前的景像,都不相同 : 或云罩雾绕,境界隐显迷蒙 ; 或翠拥红遮,一片生机无限 ; 或泉飞水溅,令人深觉清凉自在。

那么,庐山这座峦脉纵横、峰岭崇高的大山,真正的面目又是如何的呢? 游客身处其中,由于位置不同,只能接触到庐山的局部,未能一窥全豹,自然看到的景物是移步换形, 转首别貌了。 所以说「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 」

苏东坡这两千古名句的弦外之意,正好启迪我们体会做人处事的一个哲理。 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,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,看问题的出发点有异,对事物的认知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、局限性,未能着眼于全局。 若固执己见,主观武断,自以为是,便成偏见,由是与人相处便会发生磨擦,做事就会有偏差了。 把握不住客观事实的本质、真相与全貌,不正是缘于当事者「身在此山中」,当局者迷吗?

依佛教说 : 你之所以看不见真理,只是因为真理就在你身边,靠得很近、很近,近到你忽略了而看不见。 因为人们很多时候会好高骛远,乃至往往纠缠于一些枝蔓,难以自拔;甚或因钻入牛角尖而陷入困境。

禅师语录讲:  「道在瓦砾。 」其实,从悟道者来看,「道」即真理,是无所不在的,何曾离开过我们呢? 只是我们凡夫执着于生住异灭、迁流变化、千差万别的幻妄现像,舍真逐假,故不能体证真如一「庐山真面目」而已。 那么行者要如何修学呢?

六祖慧能大师开示: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 」修行圣道,不离日常生活。 如观察自己的意念,生灭无常,分秒不停,妄想纷杂,只是缘来缘去,本来就没有实在的体性可得啊! 进一步观察 : 意念妄想如是,一切万事万物亦是如是,刹那无常,只是缘聚而生,缘散而灭,无有实质自性可得。 事物既无实在,犹如魔术幻变而已,有智慧者又怎会生起取着之心,作茧自缚呢? 由此就能暂时放舍执着,执着少一分,悟道便可近一步了。

各位,可知欲识庐山的真正面目,就要在你最近的地方上用功夫:自心。 众生与佛的不同,只在于一心之有异 : 心若背觉合尘,即是众生 ;心若背尘合觉,即是佛。

佛典云:  “欲修何法,才得解脱生死? 唯有修心。 」一切善恶,皆由心念而起,所以心为根本,若求解脱轮回生死的痛苦,必须先要修心。 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,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 众生若能降伏、净化自己攀缘执取、纷扰动乱的心,就能安住于无生法忍,渐而证悟真如实性了。

 

注释 :

注一: 西林,即西林寺,在庐山西北麓。 始建于东晋,宋代改名干明寺,是庐山著名的古刹之一。

 

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