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名相

认识常见的佛教名。

No results
Amitabha 阿弥陀佛:
意译无量光,无量寿。故称无量寿佛,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,是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。
Ananda 阿难:
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佛陀之常随弟子,誉为多闻第一。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,对于经法之传持,功绩极大。
Anatta 诸法无我:
谓一切有为、无为法中,并无“我”之实体。为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诸行皆苦等三项根本佛法三相之一。
Anicca 诸行无常:
谓世间一切现象与万物经常转变不息,为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诸行皆苦等三项根本佛法三法相之一。
Arhat (Arhant) 阿罗汉:
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,含有三义: 一. 杀贼,杀尽烦恼之贼;二. 无生,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三 . 应供, 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。
Asura (Ashura) 阿修罗:
意译为「非天」六道之一,因其有天之德,而无天之福。易怒好斗,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。
Attachment 执:
执着,固执不舍,一切谬误与烦恼之根源。
Avalokitesvara 观世音菩萨:
又称为「观自在菩萨」。常观察世人称念他的名号或痛苦声音而去垂救,故名观世音菩萨。
Avatamsaka 华严经:
大乘佛教修学要典之一。被大乘诸宗奉为「诸经之王」,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,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,之自内证法门,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。
Avijja 无明:
是烦恼的别称。为十二因缘之首,一切苦之根源。因对法界不如实知见,所以造作颠倒之行;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,而以愚痴为其自相。泛指无智、愚昧。
Bhikshu, Bhikshuni 比丘,比丘尼:
佛教受具足戒之后的男性出家众,称为比丘;比丘尼则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。
Bodhi Mind菩提心:
即是成佛的心。菩提,梵文(bodhi),意译为觉。大乘佛教中,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即无上正等正觉。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名为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。《华严经》中说:「菩提心者,如一切佛法子」。
Bodhi 菩提:
意译为觉,又译为悟或道,音译为菩提,佛教术语,字面意思是「觉悟」,了解事物的本质,是指不昧生死轮回,从而导致涅盘的觉悟与智慧。
Bodhidharma 菩提达摩:
简称达摩,意译为觉法,菩提本意为「觉悟」,达摩本义则是「佛法」。他生于南印度,婆罗门族,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,其被尊称为「东土第一代祖师」、「达摩祖师」、「武神」。与宝志禅师、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。
Bodhisattva 菩萨:
菩提萨埵之略称,意为觉悟的有情众生,即求道求大觉之人、求道之大心人,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,以悲下化众生,修诸波罗蜜行,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。
Brahma Net Sutra梵网经:
 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。系说明菩萨修道之阶位及应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轻之戒相。
Buddha Nature 佛性:
又作如来性、觉性,即佛陀之本性,指成佛之可能性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,若断烦恼即显佛性。
Buddha Recitation (Buddha Remembrance)诵经法会:
- 表示虔诚与感谢的仪式,包括鞠躬,上供品和诵经。法会的另一意义是超渡与纪念。 念佛的名号 / 念佛经的功用是让人定下心来,思维佛陀所说的三法印、四圣谛,十二因缘法等等,而不会被财色名食睡等欲望牵着跑。
Buddha 佛:
又称佛陀,意译为「觉者」,佛是究竟解脱于三界轮回的、对于宇宙生命的成因彻底明白具足了知,真正圆满觉悟,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的大圣人。原始佛教经典中,「佛陀」一词指历史上的释迦牟尼。大乘佛教主张,一切众生归依佛、法、僧三宝后,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,都可能会成佛。
Chakra 法轮:
佛的教法,如车轮旋转,能转凡成圣,能辗碎众生的一切烦恼。 其义有三:(一)催破之义,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,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,能辗摧山岳岩石,故喻之为法轮。(二)辗转之义,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,犹如车轮辗转不停,故称法轮。(三)圆满之义,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,故以轮之圆满喻之,而称法轮。
Dedication of Merit 回向:
又作回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,以拔除众生之苦恼,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。并愿与众生同生安乐净土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稳。
Degenerate Age 衰退时期:
见末法时期。
Delusion (Ignorance) 惑:
迷而不解之意,为烦恼之别名或总称。即指身心恼乱之状态,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的心之作用。
Demons 魔:
意译杀者、障碍。指夺取生命,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。阻扰修行的障碍,也可以称为魔。因此,内心的不安、愤怒、贪心等烦恼,都被称为魔。 n.
Devas 天:
音译作提婆。相当于通俗所谓「神」一词。
Dharma Discourse (Dharma Talk) 论法:
由法师主导的佛法讲座。
Dharma Ending Age 末法时期:
佛教中有 “正法时期、像法时期、末法时期”,即将佛法住世之时期划分为正法、像法及末法三个时期。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
Dharma Nature 法性:
诸法的本性。这种诸法的本性,在有情方面,叫做佛性,在无情方面,即叫做法性。法性也就是实相、真如、法界、涅盘的别名。
Dharma 法:
指一切事物,不论大的小的有,无形的,都叫做法,有形的称为色法,无形的称为心法。
Dharmakara 昙摩迦,法藏菩萨:
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。又称法藏比丘。魏译《无量寿经》译为『法藏』;唐译《如来会》译为『法处』;汉译《平等觉经》译为『法宝藏』;宋译《庄严经》译为『作法』;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及卷五十称为『法积』。关于法藏名称的意义,吉藏《无量寿经疏》释云︰『在能蕴畜佛法,故曰法藏。
Diamond Sutra 金刚经:
又译《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,简称《金刚经》,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。为出家、在家佛教徒所常颂持,尤其在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。这部经的中心思想,是藉由说明实相的本质即是非空非有,并要我们学习布施,让我们放下一切执取。
Dogen 道元禅师:
(1200年-1253年)日本镰仓时代著名禅师,将曹洞宗禅法引进日本,为日本曹洞宗始祖。他提倡曹洞宗默照禅法,强调冥想是悟道成佛的修行法门。
Dukkha 有为皆苦:
苦,佛教术语,字面意义为痛苦、不安、不满足等。这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义之一,为四圣谛之一。又可称作「有为皆苦」,意为人生即苦,一切皆苦。为「诸行皆苦」等三项根本佛法三相之一。
Dusts 尘、六尘:
「尘」就是尘垢,具有染污的涵意。六尘有内六尘、外六尘之分。吾人之眼、耳、鼻、舌等六根相应于六尘而升起六识,就因为这六识而让吾人升起种种分别想,譬如「喜爱这、不喜欢那」等,而生起「贪、瞋、痴」三毒,此「三毒」能害善根,损减功德,终致缠缚于生死苦海,故六尘又名六大贼。
Dzogchen 大圆满:
又称阿底瑜伽(梵语:Atiyoga)是西藏佛教宁玛派之主要修行方法。宁玛派为修行密宗之主要宗派,大圆满是指心灵的一种自然、原生的状态,以及能够透彻认识这种状态的一种思维体系。其根本教法主张:人之心体,其本质纯洁,远离尘垢,故若能听其自然,随意而往,于空虚明净中将心安于一境,即可成佛
Easy Path of Practice 净土:
净土(梵语: Kṣetra),译为剎、剎土,即地方或世界;是一个佛教术语。净土即是清净的地方,没有染污的庄严世界。在大乘佛教里指的是任何一个佛菩萨为渡化有情众生,以本愿力成就的佛土,都可以称净土以念佛法门为主。念佛法门主要是以「信」、「愿」、「行」为三要,以持念阿弥陀佛佛号为特色。
Eightfold Path (Noble Eightfold Path) 圣道、八圣道:
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
Endurance World 世:
见娑婆世界。
Enlightenment 悟道、成佛:
悟道:指依本觉内熏,不依他教而自然开悟。依此而谓最初之佛系无师而自行悟道成佛者。成佛:指菩萨于多劫中满足因行,完成自利、利他之德,而至究极之境界。
Evil Paths 三恶道:
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
Expedient Means 方便法:
方便法是行菩萨道为乐利众生之方便而使用的一些方法。
Externalists 外在派:
非佛教法道的追随者。
Five Desires (Five Sensual Pleasures) 五蕴:
即色蕴、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。
Five Precepts 五戒:
五种制戒,即:(一)杀生,(二)偷盗,(三)邪淫,(四)妄语,(五)饮酒。
Flower Store World 花花世界:
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,尘世间。
Four Noble Truths 四圣谛:
四圣谛就是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,即苦、集、灭、道四种真理。
Gelugpa 藏佛黄教,格鲁巴:
格鲁巴派(黄教)是中国藏传佛教四大宗派之一。藏语格鲁意即善律,该派强调严守戒律。十四世达赖喇嘛是格鲁巴派的精神领袖。
Guru 宗师:
(一)指体得经、律、论三藏之宗旨,学得兼备,堪为万人师范之高僧。又称法师、经师、论师。(二)专指传佛心宗(禅宗)之师。即体得禅宗宗旨,能善巧方便接化弟子,正确导入悟境之高僧。又称宗师家、宗匠、善知识。
Heretical Views 六十二见:
谓外道之人,于色受想行识五阴法中,每一阴起四种见,则成二十见。约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论之,成六十见。此六十见,以断、常二见,而为根本,则总成六十二见也。
Jodo-shin-shu 净土真宗:
以日僧亲鸾为开祖,于镰仓时代初期兴起的净土教支派之一。又称真宗。意指依据亲鸾所著《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》(略称教行信证),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为目的的净土教中,非为方便,而是开显真实之义的宗。
Jodo-shu 净土宗:
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。净土乃指清净国土、庄严剎土,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。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,藉弥陀本愿之他力,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,故又称念佛宗。
Kagyupa 藏佛白教、噶举巴:
藏语“噶举”意指教授传承。顾名思义,噶举派是注重口耳传承的教派。
Karma 业:
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,都叫做业,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,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却叫做恶业。
Kensho 见性:
指彻见自心之佛性。
Koan 公案:
禅宗术语,指禅宗祖师的一段言行,或是一个小故事,通常是与禅宗祖师开悟过程,或是教学片断相关。公案的原义为中国古代官府的判决文书,临济宗以参公案作为一种禅修方式,希望参禅者如法官一样,判断古代祖师的案例,以达到开悟,又称公案禅。
Lama 喇嘛:
藏、蒙两族对喇嘛僧侣之尊称。意译上师、尚师。含有最上者、上人之义。
Lankavatara Sutra 楞伽经:
楞伽,山名;阿跋多罗,入之义。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之宝经,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。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,吾人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。
Last Age 末期:
见末法时期。
Lotus Grades 九品之莲台:
谓九品往生的人所乘坐的莲台。念佛人临命终时,西方圣众即持莲台来迎。
Lotus Sutra 妙法莲华经:
《妙法莲华经》,简称《法华经》,法华三部经之一,其余两部经为《无量义经》与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》。梵文 Sad-dharma,中文意为「妙法」。Puṇḍárīka 意译为「白莲花」,以莲花(莲华)出淤泥而不染,比喻佛法的洁白、清净。Sūtra 意为「经」,故此经之全名为《妙法莲华经》。
Lotus Treasury World 莲华藏世界:
简称华藏世界,即诸佛报身的净土,因为是由宝莲华所成,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。
Mahasthamaprapta (Shih Chih, Seishi) 大势至菩萨:
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众生离三涂,得无上力;又彼行时,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,故称大势至。
Mahayana 北传佛教、大乘佛教:
大乘,意指大的交通工具。不以个人之觉悟(如小乘行者)为满足,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,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,故称为大乘。以此为宗旨之佛教,即是大乘佛教。
Maitreya 弥勒菩萨:
意译为慈氏,现住于兜率天内院,为一生补处菩萨,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, 人寿减至八万岁时,下生此界,继释迦牟尼佛之后,为贤劫的第五尊佛。
Marks 相:
表现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。
Meditation Sutra 观无量寿佛经:
净土正依三部经之一。内容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,示现西方极乐净土,并说修三福、十六观为往生法。
Merit and Virtue 施与善(功德):
功能福德之意。功是指善行,招来福利的功能,为卓越的性德。又其功能是善行之德,故谓功德。德是指善心,更通于得,修功的结果、所得,称为功德。
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念佛:
谓念佛具足十号,大慈大悲,智慧光明,神通无量,能拔众苦。修念佛观,必趣涅盘,是名念佛。
Nagarjuna 龙树菩萨:
师于内外、大小无不通达,其教化之弘广,为大乘论师第一人。尤其师撰述《中论》,畅演中道,摧破执空执有的异端邪说,使得大乘不再依傍于小乘部派中,而能卓然自立,自成一格。
Nirvana 寂静涅槃:
涅盘是佛教最高的理想,因此列为三法印之一,称为「涅盘寂静」。涅盘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,当我们不再受制于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,当下就是一种涅盘解脱的境界。
Non-Birth无生:
不生不灭的意思,也是涅盘的道理。
Nyingmapa 藏佛红教,宁玛巴:
即西藏喇嘛教之宁玛派。因着红色袈裟、戴红帽,故称红教或红帽派。
Ocean-Wide Lotus Assembly 华严会:
讲赞华严经之法会也。
Once Returner 一来:
梵语斯陀含,系沙门四果之第二。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,后三品犹在,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,方可般涅盘,至此以后,不再受生。
One-life Bodhistava 等觉菩萨:
等觉位的菩萨,谓菩萨的最高位,意谓与佛相等,而修行上尚逊一筹。
Paramita 波罗蜜多:
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盘解脱之彼岸。
Prajnaparamita Hrdaya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:
是阐述大乘佛教的空相和般若思想的经典,又称《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,简称《般若心经》、《心经》。本经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为一切法实相教理,是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加以浓缩后成为二百余字的极精简经典,因此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,常被认为是可以与般若经类的《金刚经》相互诠释。
Pratyeka Buddhas 辟支佛:
意译为独觉。是因过去世因缘,生在无佛之世,性好寂静或行头陀,无师友教导而独自以因缘观智慧悟道,进而修行直至证阿罗汉果但不教导世人之人。
Pure Land 净土:
圣人所住的国土,因这种国土没有五浊的垢染,所以叫做净土。
Pure净:
已断离烦恼上缠,证得清净解脱。
Rinzai 临济宗:
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,自洪州宗门下分出,始于临济义玄(?-867年)大师。义玄从黄蘗希运禅师学法33年,之后往镇州(今河北正定)滹沱河畔建临济院, 广为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启「般若为本、以空摄有、空有相融」的禅宗新法。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,后世遂称之为「临济宗」。
Saha World 娑婆世界:
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。此界众生安于十恶,忍受诸烦恼,不肯出离,故名为忍。
Sakyamuni 释迦牟尼佛:
姓乔达摩又翻成乔答摩,名悉达多(约公元前566年-公元前486年,古印度著名思想家,佛教创始人,尊称释迦牟尼佛,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。被尊称为佛陀佛名,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,父名净饭,母名摩耶,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。
Sakyapa 藏佛花教,萨迦巴:
藏传佛教四大宗派之一。
Samadhi 三摩地:
又译三昧、三摩提,意译为等持、正心行处,佛教术语,意指专注于所缘境,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,皆可称为三摩地,因此又可译为「止」、「定」、「禅定」。
Samantabhadra 普贤菩萨:
曾译遍吉菩萨,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,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。是象征理德、行德的菩萨,同文殊菩萨的智德、正德相对应,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、左胁侍,被称为「华严三圣」。
Samatha (Vipasyana) 止观:
是修行禅那的两大方法。汉传佛教中,天台宗特别重视这个法门。止与观,止是止息一切妄念,观是观察一切真理。止属于定,观属于慧,止观就是指定慧双修。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,而专注于特定对象,并生起正智能以观一对象。又作寂照、明静。止如明镜止水,观如明镜中水影现万象,止与观,实一体而不二。故称「止观不二」。
Samsara 轮回转世:
谓众生依其前世与今生的善恶业力,不断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态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,如车轮一样的旋转,永无止尽。
Sangha 僧伽:
为三宝之一。即指信受如来之教法,奉行其道,而入圣得果者。亦即出家剃发,从佛陀学道,具足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。或指信受佛法,修行佛道之团体。
Sariputra 舍利弗:
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,号称「智慧第一」的大阿罗汉。心经中的「舍利子」就是舍利弗。
Satori 悟:
生起真智,反转迷梦,觉悟真理实相。
Seven Treasures 七宝:
即七种珍宝。金、银、琉璃、水晶、砗磲、赤珠、码瑙。
Shinran 亲鸾:
(1173~1262)为日本净土真宗开祖。曾名范宴,绰空,善信,愚秃亲鸾等。谥号见真大师。
Six Directions 六方:
指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。
Six Dusts 六尘:
见尘。
Six Planes of Existence 六道:
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。三善道为天、阿修罗、人; 三恶道为畜生、饿鬼、地狱。但阿修罗虽为善道,拥有神通法力,因德不及天,故曰非天;以其有愤恨之苦,尚甚于人,故有时被列入三恶道中,合称为四恶道。
Sixth Patriarch 六祖慧能 Hui Neng:
禅宗衣钵相传凡六世。即初祖达摩,二祖慧可,三祖僧璨,四祖道信,五祖弘忍,六祖慧能,是为震旦六祖。正宗记: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,新兴人,辞母直造黄梅东山。既得法,回南海法性寺,开东山法门,后归宝林寺。一日谓众曰:吾于忍大师处受法要,并及衣钵。今汝等信根纯熟,但说要法,衣钵不须传也。次年坐化,塔于曹溪,今南华寺是也。又,天台宗荆溪湛然,自智者大师起,适当六代故亦称曰六祖大师。
Skillful Means 善巧方便:
见方便法。
Soto 曹洞宗:
禅宗的五个主要流派之一,自石头宗门下分出,创始于洞山良价、曹山本寂,后传至宏智正觉禅师,创默照禅,与大慧宗杲所提倡话头禅,成为后世禅宗两大流派。因其学说细密,故而后世与理论较为激进的临济宗相比,称「临济将军,曹洞士民」。
Sunyata 空:
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,究竟而无实体,叫做空,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。
Surangama Sutra (Heroic Gate Sutra) 大佛顶首楞严经:
本经阐明“根尘同源、缚脱无二”之理,并解说三摩提之法与菩萨之阶次。楞严经乃是开示修禅、耳根圆通、五蕴魔境等禅法要义之经典。
Sutra 经:
佛陀成道后,说法三百余会,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。佛陀入灭后,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,同时确立教法,以防日后产生异端,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,辑成「三藏十二部经典」流传于世。
T'ien T'ai (Tendai) 天台宗:
汉传佛教十宗之一,始于南北朝末期,是汉传佛教中,最早一个完全由中国佛教论师所创立的本土性宗派。因其实际开创者智顗大师常驻浙江天台山说法,故称天台宗。以《妙法莲华经》为其根本经典,又被称为法华宗。因为该宗注重于修行止观,又称止观宗。因为它重视佛教教理的研究,同时结合了止观的实际修行,以「教观双美」而闻名。
Tantrayana 密续乘:
见金刚乘。
Tathagata 如来:
佛的十大称号之一,因佛乘真如之道,来成正觉,来三界垂化。 如指真如,含两层意思: 1. 凭借真如之道,通过努力,不断累积善因,最后终于成佛,故名如来,也就是真身如来; 2. 通过介绍真如之道,使众生增长智慧、消除烦恼、获取利益,故名如来,也就是应身如来。 也有解释作「如诸佛而来,故名如来」。民间常以如来、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,释尊,即当时的悉达多太子。
Theravada 南传佛教、小乘佛教:
小乘即狭小之车,指能运载二乘根机以达小果的教法,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,故为自调自度(即灭除烦恼,证果开悟)的声闻、缘觉之道,又作「声闻乘」。
Transference of Merit 回向、施福移转:
回者回转也,向者趣向也,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,谓之回向。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,回向于众生也。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,回向于佛道也。
Tripitaka 三藏(经、律、论):
指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系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。
Triple Jewel 三宝:
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、法宝、僧宝等三宝。
Vaidehi 毗提希:
频娑婆罗王之妃,阿阇世之母。求佛为之说法,佛遂显神通,为之演说观无量寿经。
Vairocana 卢舍那佛,毗卢遮那佛:
又译为大日如来。即释迦牟尼佛称号之一,意为照耀,是光明遍照的意思,能除五毒的痴毒、众生的痴毒,可转阿陀那识成为法界体性智。依佛教不同派系,有不同见解,或认为是法身佛、报身佛或应化身佛。为五方佛之一,位居中央。
Vajrayana 金刚乘:
眞言教的别名。除了发无上菩提心外,观想是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。
Vimalakirti Sutra 维摩诘经:
是大乘佛教的佛经,而本经在藏传佛教大藏经当中,则称为《无垢经》,表示藏传佛教的禅密渊源。该经共三卷十四品,以维摩诘居士命名。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。它以辩论的方式来详细说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教义上的分别,集中讨论不二论。]维摩诘居士是从东方妙喜国来的,金栗如来的转世,现菩萨身。
Vipassana (Vipashyana) 毗钵舍那、内观:
即不向外求而深自内省,使内心趋向于真理之观察,亦指佛教一般之实践修行。 毗钵舍那(梵语:Vipassanā)被翻译为英语:insight(意为洞识),因为英文前缀字 in- 有向内的意思,sight是观看,因此中文又译作内观,字面上的意义是往「内」去「观」察身心的实相。但是英文前缀字 in- 其实是有点误导,因为梵文字面意思中,并没有向内看的意思。毗钵舍那(梵语:Vipassanā)由梵文前缀字 vi- 与观看的动词字根 paś组成。印度-雅利安语支的 vi-,类似于拉丁文前缀字 dis-,有远离或朝向的意思,也有徧及、各种类,或意图的意思。因此,在字面上,毗钵舍那可以译为「用如此的方式去看」、「由此看」、「专注深入的观看」、「周遍观看」等。
Virtue 德、贤良:
见施与善。
Way, The 道:
1. 能通的道路。2. 真理的意思。3. 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盘。4. 修行的方法。
Wisdom Life 慧命:
法身以智慧为寿命。修行人全靠智慧,所以修行人把智慧当做生命。
Yogacara School 法相宗、唯识宗、慈恩宗:
此宗依据《解深密经‧法相品》而立,主张一切诸法的体性、相状都是唯识所变,故将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分析其性相和体性,并加以组织化、系统化,所以称法相宗,又名唯识宗或有相宗。
Zazen 坐禅:
又称禅坐、打坐、静坐或宴坐,佛教术语,以坐姿修习禅定的方法。源起于印度瑜伽,后被释迦牟尼接受,成为佛教最主要的禅定修习法之一。 禅坐姿势有很多,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。传入中国之后,道教及儒教也将禅坐列为自我修练方法之一。
Zen 禅、禅宗:
又称佛心宗、达磨宗、无门宗。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,探究心性本源,其核心思想为:「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;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」,意指透过自身修证,从日常生活中参究真理,直到最后悟道,也就是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属于大乘宗派,中国十三宗之一,日本十三宗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