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名相

認識常見的佛教名相

No results
Amitabha 阿彌陀佛:
意譯無量光,無量壽。故稱無量壽佛,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,是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。
Ananda 阿難:
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佛陀之常隨弟子,譽為多聞第一。於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文者,對於經法之傳持,功績極大。
Anatta 諸法無我:
謂一切有為、無為法中,並無“我”之實體。為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諸行皆苦等三項根本佛法三相之一。
Anicca 諸行無常:
謂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,為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諸行皆苦等三項根本佛法三相之一。
Arhat (Arhant) 阿羅漢:
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,含有三義: 一. 殺賊,殺盡煩惱之賊;二. 無生,解脫生死不受後有;三 . 應供, 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。
Asura (Ashura) 阿修羅:
意譯為「非天」六道之一,因其有天之德,而無天之福。易怒好鬥,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。
Attachment 執:
執著,固執不捨,一切謬誤與煩惱之根源。
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觀世音菩薩:
又稱為「觀自在菩薩」。常觀察世人稱念他的名號或痛苦聲音而去垂救,故名觀世音菩薩。
Avatamsaka Sutra 華嚴經:
大乘佛教修學要典之一。被大乘諸宗奉為「諸經之王」,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,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,之自內證法門,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輪。
Avijja 無明:
是煩惱的別稱。為十二因緣之首,一切苦之根源。因對法界不如實知見,所以造作顛倒之行;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,而以愚癡為其自相。泛指無智、愚昧。
Bhikshu, Bhikshuni 比丘,比丘尼:
佛教受具足戒之後的男性出家眾,稱為比丘;比丘尼則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僧侶。
Bodhi Mind 菩提心:
即是成佛的心。菩提,梵文(bodhi),意譯為覺。大乘佛教中,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即無上正等正覺。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名為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。《華嚴經》中說:「菩提心者,如一切佛法子」。
Bodhi 菩提:
意譯為覺,又譯為悟或道,音譯為菩提,佛教術語,字面意思是「覺悟」,了解事物的本質,是指不昧生死輪迴,從而導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。
Bodhidharma 菩提達摩:
簡稱達摩,意譯為覺法,菩提本意為「覺悟」,達摩本義則是「佛法」。他生於南印度,婆羅門族,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,其被尊稱為「東土第一代祖師」、「達摩祖師」、「武神」。與寶誌禪師、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。
Bodhisattva 菩薩:
菩提薩埵之略稱,意為覺悟的有情眾生,即求道求大覺之人、求道之大心人,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,以悲下化眾生,修諸波羅蜜行,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。
Brahma’s Net Sutra / Brahmajala Sutra梵網經:
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。係說明菩薩修道之階位及應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輕之戒相。
Buddha Nature 佛性:
又作如來性、覺性,即佛陀之本性,指成佛之可能性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凡夫以煩惱覆而無顯,若斷煩惱即顯佛性。
Buddha Recitation 唸佛 / 唸經:
唸佛的名號 / 唸佛經的功用是讓人定下心來,思維佛陀所說的三法印、四聖諦,十二因緣法等等,而不會被財色名食睡等欲望牽著跑。
Buddha 佛:
又稱佛陀,意譯為「覺者」,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、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,真正圓滿覺悟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的大聖人。原始佛教經典中,「佛陀」一詞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。大乘佛教主張,一切眾生歸依佛、法、僧三寶後,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,都可能會成佛。
Chakra 輪:
佛的教法,如車輪旋轉,能轉凡成聖,能輾碎眾生的一切煩惱。 其義有三:(一) 催破之義,因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罪惡,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,能輾摧山岳巖石,故喻之為法輪。(二) 輾轉之義,因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,猶如車輪輾轉不停,故稱法輪。(三) 圓滿之義,因佛所說之教法圓滿無缺,故以輪之圓滿喻之,而稱法輪。
Dedication of Merit 普迴向:
又作回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迴轉給眾生,以拔除眾生之苦惱,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並願與眾生同生安樂淨土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
Degenerate Age 衰退時期:
見末法時期。
Delusion (Ignorance) 惑:
迷而不解之意,為煩惱之別名或總稱。即指身心惱亂之狀態,或總稱妨礙一切覺悟的心之作用。
Demons 魔:
意譯殺者、障碍。指奪取生命,而妨礙善事之惡鬼神。阻擾修行的障礙,也可以稱為魔。因此,內心的不安、憤怒、貪心等煩惱,都被稱為魔。
Devas 天:
音譯作提婆。相當於通俗所謂「神」一詞。
Dharma Discourse (Dharma Talk) 論法:
由法師主導的佛法講座。
Dharma Ending Age 末法時期:
佛教中有 “正法時期、像法時期、末法時期”,即將佛法住世之時期劃分為正法、像法及末法三個時期。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
Dharma Nature 法性:
諸法的本性。這種諸法的本性,在有情方面,叫做佛性,在無情方面,即叫做法性。法性也就是實相、真如、法界、涅槃的別名。
Dharma 法:
指一切事物,不論大的小的有,無形的,都叫做法,有形的稱為色法,無形的稱為心法。
Dharmakara 曇摩迦,法藏菩薩:
阿彌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時之名也。又稱法藏比丘。魏譯《無量壽經》譯為『法藏』;唐譯《如來會》譯為『法處』;漢譯《平等覺經》譯為『法寶藏』;宋譯《莊嚴經》譯為『作法』;《大智度論》卷十及卷五十稱為『法積』。關於法藏名稱的意義,吉藏《無量壽經疏》釋雲︰『在能蘊畜佛法,故曰法藏。』
Diamond Sutra 金剛經:
又譯《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》,簡稱《金剛經》,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。為出家、在家佛教徒所常頌持,尤其在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。這部經的中心思想,是藉由說明實相的本質即是非空非有,並要我們學習布施,讓我們放下一切執取。
Dogen 道元禪師:
(1200年-1253年)日本鐮倉時代著名禪師,將曹洞宗禪法引進日本,為日本曹洞宗始祖。他提倡曹洞宗默照禪法,強調冥想是悟道成佛的修行法門。
Dukkha 有為皆苦:
苦,佛教術語,字面意義為痛苦、不安、不滿足等。這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義之一,為四聖諦之一。又可稱作「有為皆苦」,意爲人生即苦,一切皆苦。為「諸行皆苦」等三項根本佛法三相之一。
Dusts 塵、六塵:
「塵」就是塵垢,具有染污的涵意。六塵有內六塵、外六塵之分。吾人之眼、耳、鼻、舌等六根相應於六塵而升起六識,就因為這六識而讓吾人昇起種種分別想,譬如「喜愛這、不喜歡那」等,而生起「貪、瞋、痴」三毒,此「三毒」能害善根,損減功德,終致纏縛於生死苦海,故六塵又名六大賊。
Dzogchen 大圓滿:
又稱阿底瑜伽(梵語:Atiyoga)是西藏佛教寧瑪派之主要修行方法。寧瑪派為修行密宗之主要宗派,大圓滿是指心靈的一種自然、原生的狀態,以及能夠透徹認識這種狀態的一種思維體系。其根本教法主張:人之心體,其本質純潔,遠離塵垢,故若能聽其自然,隨意而往,於空虛明淨中將心安於一境,即可成佛。
Easy Path of Practice 淨土:
淨土(梵語: Kṣetra),譯為剎、剎土,即地方或世界;是一個佛教術語。淨土即是清淨的地方,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。在大乘佛教裏指的是任何一個佛菩薩為渡化有情眾生,以本願力成就的佛土,都可以稱淨土以念佛法門為主。念佛法門主要是以「信」、「願」、「行」為三要,以持唸阿彌陀佛佛號為特色。
Eightfold Path (Noble Eightfold Path) 聖道、八聖道:
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
Endurance World 世:
見娑婆世界。
Enlightenment 悟道、成佛:
悟道:指依本覺內薰,不依他教而自然開悟。依此而謂最初之佛係無師而自行悟道成佛者。成佛:指菩薩於多劫中滿足因行,完成自利、利他之德,而至究極之境界。
Evil Paths 三惡道:
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
Expedient Means 方便法:
方便法是行菩薩道為樂利眾生之方便而使用的一些方法。
Externalists 外在派:
非佛教法道的追隨者。
Five Desires (Five Sensual Pleasures) 五蘊:
即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。
Five Precepts 五戒:
五種基本戒,即:(一)不殺生,(二) 不偷盜,(三) 不邪婬,(四) 不妄語,(五) 不飲酒。
Flower Store World 花花世界:
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,塵世間。
Four Noble Truths 四聖諦:
四聖諦就是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,即苦、集、滅、道四種真理。
Gelugpa 藏佛黃教,格魯巴:
格魯巴派(黃教)是中國藏傳佛教四大宗派之一。藏語格魯意即善律,該派強調嚴守戒律。十四世達賴喇嘛是格魯巴派的精神領袖。
Guru 宗師:
(一)指體得經、律、論三藏之宗旨,學得兼備,堪為萬人師範之高僧。又稱法師、經師、論師。(二)專指傳佛心宗(禪宗)之師。即體得禪宗宗旨,能善巧方便接化弟子,正確導入悟境之高僧。又稱宗師家、宗匠、善知識。
Heretical Views 六十二見:
謂外道之人之見,於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,每一陰起四種見,則成二十見。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論之,成六十見。此六十見,以斷、常二見,而為根本,則總成六十二見也。
Jodo-shin-shu 淨土真宗:
以日僧親鸞為開祖,于鐮倉時代初期興起的淨土教支派之一。又稱真宗。意指依據親鸞所著《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》(略稱教行信證),以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為目的的淨土教中,非為方便,而是開顯真實之義的宗。
Jodo-shu 淨土宗:
以往生極樂淨土為目的之宗派。淨土乃指清淨國土、莊嚴剎土,即清淨功德所莊嚴之處所。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法,藉彌陀本願之他力,祈獲生於西方極樂淨土,故又稱念佛宗。
Kagyupa 藏佛白教、噶舉巴:
藏語“噶舉”意指教授傳承。顧名思義,噶舉派是注重口耳傳承的教派。
Karma 業:
人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,都叫做業,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,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卻叫做惡業。
Kensho 見性:
指徹見自心之佛性。
Koan 公案:
禪宗術語,指禪宗祖師的一段言行,或是一個小故事,通常是與禪宗祖師開悟過程,或是教學片斷相關。公案的原義為中國古代官府的判決文書,臨濟宗以參公案作為一種禪修方式,希望參禪者如法官一樣,判斷古代祖師的案例,以達到開悟,又稱公案禪。
Lama 喇嘛:
藏、蒙兩族對喇嘛僧侶之尊稱。意譯上師、尚師。含有最上者、上人之義。
Lankavatara Sutra 楞伽經:
楞伽,山名;阿跋多羅,入之義。意謂佛陀入此山所說之寶經,為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。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,吾人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。
Last Age 末期:
見末法時期。
Lotus Grades 九品之蓮台:
謂九品往生的人所乘坐的蓮台。念佛人臨命終時,西方聖眾即持蓮台來迎。
Lotus Sutra 妙法蓮華經:
《妙法蓮華經》,簡稱《法華經》,法華三部經之一,其餘兩部經為《無量義經》與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。梵文 Sad-dharma,中文意為「妙法」。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「白蓮花」,以蓮花(蓮華)出淤泥而不染,比喻佛法的潔白、清淨。Sūtra 意為「經」,故此經之全名為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Lotus Treasury World 蓮華藏世界:
簡稱華藏世界,即諸佛報身的淨土,因為是由寶蓮華所成,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。
Mahasthamaprapta Bodhisattva 大勢至菩薩:
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眾生離三塗,得無上力;又彼行時,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,故稱大勢至。
Mahayana 北傳佛教、大乘佛教:
大乘,意指大的交通工具。不以個人之覺悟(如小乘行者)為滿足,而以救度眾生為目的,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載乘眾人,故稱為大乘。以此為宗旨之佛教,即是大乘佛教。
Maitreya 彌勒菩薩:
意譯為慈氏,現住於兜率天內院,為一生補處菩薩,將來當於住劫中的第十小劫,人壽減至八萬歲時,下生此界,繼釋迦牟尼佛之後,為賢劫的第五尊佛。
Marks 相:
表現於外而能想像於心的各種事物的相狀。
Meditation Sutra 觀無量壽佛經:
淨土正依三部經之一。內容敘述佛陀應韋提希夫人所請,示現西方極樂淨土,並說修三福、十六觀為往生法。
Merit and Virtue 施與善:
功能福德之意。功是指善行,招來福利的功能,為卓越的性德。又其功能是善行之德,故謂功德。德是指善心,更通于得,修功的結果、所得,稱為功德。
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念佛:
謂念佛具足十號,大慈大悲,智慧光明,神通無量,能拔眾苦。修念佛觀,必趣涅槃,是名念佛。
Nagarjuna 龍樹菩薩:
師於內外、大小無不通達,其教化之弘廣,為大乘論師第一人。尤其師撰述《中論》,暢演中道,摧破執空執有的異端邪說,使得大乘不再依傍於小乘部派中,而能卓然自立,自成一格。
Nirvana 寂靜涅槃:
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,因此列為三法印之一,稱為「涅槃寂靜」。涅槃是止滅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極理想境地,當我們不再受制於貪瞋癡煩惱的束縛時,當下就是一種涅槃解脫的境界。
Non-Birth無生::
不生不滅的意思,也是涅槃的道理。
Nyingmapa 藏佛紅教,寧瑪巴:
即西藏喇嘛教之寧瑪派。因著紅色袈裟、戴紅帽,故稱紅教或紅帽派。
Ocean-Wide Lotus Assembly 華嚴會:
講贊華嚴經之法會也。
Once Returner 一來:
梵語斯陀含,係沙門四果之第二。謂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,后三品猶在,尚須由天上至人間一度受生,方可般涅盤,至此以後,不再受生。
One-life Bodhistava 等覺菩薩:
等覺位的菩薩,謂菩薩的最高位,意謂與佛相等,而修行上尚遜一籌。
Paramita 波羅蜜多:
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脫之彼岸。
Prajnaparamita Hrday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:
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相和般若思想的經典,又稱《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、《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,簡稱《般若心經》、《心經》。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為一切法實相教理,是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,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,常被認為是可以與般若經類的《金剛經》相互詮釋。
Pratyeka Buddhas 辟支佛:
意譯為獨覺。是因過去世因緣,生在無佛之世,性好寂靜或行頭陀,無師友教導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悟道,進而修行直至證阿羅漢果但不教導世人之人。
Pure:
已斷離煩惱上纏,證得清淨解脫。
Pure Land 淨土:
聖人所住的國土,因這種國土沒有五濁的垢染,所以叫做淨土。
Rinzai 臨濟宗:
禪宗南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,自洪州宗門下分出,始於臨濟義玄(?-867年)大師。義玄從黃蘗希運禪師學法33年,之後往鎮州(今河北正定)滹沱河畔建臨濟院, 廣為弘揚希運禪師所倡啟「般若為本、以空攝有、空有相融」的禪宗新法。這種禪宗新法因義玄在臨濟院舉一家宗風而大張天下,後世遂稱之為「臨濟宗」。
Saha World 娑婆世界:
即釋迦牟尼進行教化之現實世界。此界眾生安於十惡,忍受諸煩惱,不肯出離,故名為忍。
Sakyamuni 釋迦牟尼佛:
姓喬達摩又翻成喬答摩,名悉達多(約公元前566年-公元前486年),古印度著名思想家,佛教創始人,尊稱釋迦牟尼佛,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。被尊稱為佛陀佛名,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,父名淨飯,母名摩耶,因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。
Sakyapa 藏佛花教,薩迦巴:
藏傳佛教四大宗派之一。
Samadhi 三摩地:
又譯三昧、三摩提,意譯為等持、正心行處,佛教術語,意指專注於所緣境,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,皆可稱為三摩地,因此又可譯為「止」、「定」、「禪定」。
Samantabhadra 普賢菩薩:
曾譯遍吉菩薩,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,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。是象徵理德、行德的菩薩,同文殊菩薩的智德、正德相對應,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、左脇侍,被稱為「華嚴三聖」。
Samatha (Vipasyana) 止觀:
是修行禪那的兩大方法。漢傳佛教中,天台宗特別重視這個法門。止與觀,止是止息一切妄念,觀是觀察一切真理。止屬於定,觀屬於慧,止觀就是指定慧雙修。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,而專注於特定對象,並生起正智慧以觀一對象。又作寂照、明靜。止如明鏡止水,觀如明鏡中水影現萬象,止與觀,實一體而不二。故稱「止觀不二」。
Samsara 輪迴轉世:
謂眾生依其前世與今生的善惡業力,不斷轉化為另一種生命形態輾轉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,如車輪一樣的旋轉,永無止盡。
Sangha 僧伽:
為三寶之一。即指信受如來之教法,奉行其道,而入聖得果者。亦即出家剃髮,從佛陀學道,具足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住於四向四果之聖弟子。或指信受佛法,修行佛道之團體。
Sariputra 舍利弗:
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,號稱「智慧第一」的大阿羅漢。心經中的「舍利子」就是舍利弗。
Satori 悟:
生起真智,反轉迷夢,覺悟真理實相。
Seven Treasures 七寶:
即七種珍寶。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、硨磲、赤珠、碼瑙。
Shinran 親鸞:
(1173~1262)為日本淨土真宗開祖。曾名范宴,绰空,善信,愚秃亲鸾等。謚號見真大師。
Six Directions 六方:
指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。
Six Dusts 六塵:
見塵。
Six Planes of Existence 六道:
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。三善道為天、阿修羅、人; 三惡道為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但阿修羅雖為善道,擁有神通法力,因德不及天,故曰非天;以其有憤恨之苦,尚甚於人,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,合稱為四惡道。
Sixth Patriarch 六祖慧能 Hui Neng:
禪宗衣缽相傳凡六世。即初祖達摩,二祖慧可,三祖僧璨,四祖道信,五祖弘忍,六祖慧能,是為震旦六祖。正宗記:六祖慧能大師姓盧氏,新興人,辭母直造黃梅東山。既得法,回南海法性寺,開東山法門,後歸寶林寺。一日謂眾曰:吾於忍大師處受法要,並及衣缽。今汝等信根純熟,但說要法,衣缽不須傳也。次年坐化,塔於曹溪,今南華寺是也。又,天台宗荊溪湛然,自智者大師起,適當六代故亦稱曰六祖大師。
Skillful Means 善巧方便:
見方便法。
Soto 曹洞宗:
禪宗的五個主要流派之一,自石頭宗門下分出,創始於洞山良价、曹山本寂,後傳至宏智正覺禪師,創默照禪,與大慧宗杲所提倡話頭禪,成為後世禪宗兩大流派。因其學說細密,故而後世與理論較為激進的臨濟宗相比,稱「臨濟將軍,曹洞士民」。
Sunyata 空:
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,究竟而無實體,叫做空,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。
Surangama Sutra (Heroic Gate Sutra) 大佛頂首楞嚴經:
本經闡明“根塵同源、縛脫無二”之理,并解說三摩提之法與菩薩之階次。楞嚴經乃是開示修禪、耳根圓通、五蘊魔境等禪法要義之經典。
Sutra 經:
佛陀成道後,說法三百餘會,留下無數的身教與言教。佛陀入滅後,弟子們為了避免遺教散佚,同時確立教法,以防日後產生異端,於是經過數次的結集,輯成「三藏十二部經典」流傳於世。
T'ien T'ai (Tendai) 天台宗:
漢傳佛教十宗之一,始於南北朝末期,是漢傳佛教中,最早一個完全由中國佛教論師所創立的本土性宗派。因其實際開創者智顗大師常駐浙江天台山說法,故稱天台宗。以《妙法蓮華經》為其根本經典,又被稱為法華宗。因為該宗注重於修行止觀,又稱止觀宗。因為它重視佛教教理的研究,同時結合了止觀的實際修行,以「教觀雙美」而聞名。
Tantrayana 密續乘:
見金剛乘。
Tathagata 如來:
佛的十大稱號之一,因佛乘真如之道,來成正覺,來三界垂化。 如指真如,含兩層意思: 1. 憑藉真如之道,通過努力,不斷累積善因,最後終於成佛,故名如來,也就是真身如來; 2. 通過介紹真如之道,使眾生增長智慧、消除煩惱、獲取利益,故名如來,也就是應身如來。 也有解釋作「如諸佛而來,故名如來」。民間常以如來、如來佛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,釋尊,即當時的悉達多太子。
Theravada 南傳佛教、小乘佛教:
小乘即狹小之車,指能運載二乘根機以達小果的教法,其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,故為自調自度(即滅除煩惱,證果開悟)的聲聞、緣覺之道,又作「聲聞乘」。
Transference of Merit 迴向、施福移轉:
回者回轉也,向者趣向也,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,謂之迴向。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於他者,迴向於眾生也。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,迴向於佛道也。
Tripitaka 三藏(經、律、論):
指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係佛教聖典之三種分類。
Triple Jewel 三寶:
指為佛教徒所尊敬供養之佛寶、法寶、僧寶等三寶。
Vaidehi 毘提希:
頻娑婆羅王之妃,阿闍世之母。求佛為之說法,佛遂顯神通,為之演說觀無量壽經。
Vairocana 盧舍那佛,毗盧遮那佛:
又譯為大日如來。即釋迦牟尼佛稱號之一,意為照耀,是光明遍照的意思,能除五毒的癡毒、眾生的癡毒,可轉阿陀那識成為法界體性智。依佛教不同派系,有不同見解,或認為是法身佛、報身佛或應化身佛。為五方佛之一,位居中央。
Vajrayana 金剛乘:
眞言教的別名。除了發無上菩提心外,觀想是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門。
Vimalakirti Sutra 維摩詰經:
是大乘佛教的佛經,而本經在藏傳佛教大藏經當中,則稱為《無垢經》,表示藏傳佛教的禪密淵源。該經共三卷十四品,以維摩詰居士命名。最通行的版本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。它以辯論的方式來詳細說明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教義上的分別,集中討論不二論。維摩詰居士是從東方妙喜國來的,金栗如來的轉世,現菩薩身。
Vipassana (Vipashyana) 毘缽舍那、內觀:
即不向外求而深自內省,使內心趨向於真理之觀察,亦指佛教一般之實踐修行。 毗缽舍那(梵語:Vipassanā)被翻譯為英語:insight(意為洞識),因為英文前綴字 in- 有向內的意思,sight是觀看,因此中文又譯作內觀,字面上的意義是往「內」去「觀」察身心的實相。但是英文前綴字 in- 其實是有點誤導,因為梵文字面意思中,並沒有向內看的意思。毗缽舍那(梵語:Vipassanā)由梵文前綴字 vi- 與觀看的動詞字根 paś組成。印度-雅利安語支的 vi-,類似於拉丁文前綴字 dis-,有遠離或朝向的意思,也有徧及、各種類,或意圖的意思。因此,在字面上,毗缽舍那可以譯為「用如此的方式去看」、「由此看」、「專注深入的觀看」、「周遍觀看」等。
Virtue 德、賢良:
見施與善。
Way, The 道:
1. 能通的道路。2. 真理的意思。3. 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。4. 修行的方法。
Wisdom Life 慧命:
法身以智慧為壽命。修行人全靠智慧,所以修行人把智慧當做生命。
Yogacara School 法相宗、唯識宗、慈恩宗:
此宗依據《解深密經‧法相品》而立,主張一切諸法的體性、相狀都是唯識所變,故將宇宙萬有的一切現象分析其性相和體性,並加以組織化、系統化,所以稱法相宗,又名唯識宗或有相宗。
Zazen 坐禪:
又稱禪坐、打坐、靜坐或宴坐,佛教術語,以坐姿修習禪定的方法。源起於印度瑜伽,後被釋迦牟尼接受,成為佛教最主要的禪定修習法之一。禪坐姿勢有很多,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。傳入中國之後,道教及儒教也將禪坐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。
Zen 禪、禪宗:
又稱佛心宗、達磨宗、無門宗。指以菩提達磨為初祖,探究心性本源,其核心思想為:「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;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,意指透過自身修証,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,直到最後悟道,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。屬於大乘宗派,中国十三宗之一,日本十三宗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