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与空

Teachings

很多未读过佛经的人,往往会将「色」字解作令人想起淫欲的体态色,将「空」字解作最后一无所有的断灭空。这不过是对「色空」义理的管窥蠡测,将玄妙精深的哲理通俗化。

那么,如果想对「色空」作出较正确的理解,是否必须精研细读般若经典,参访善知识,或者要坐破一两个蒲团,才能略知一二呢?

其实佛教着重观察与思维,不鼓励行者拘泥于文字辞句的表面意义,以免依文解义,受经论中的言词所束缚。禅门有句惯用语:「依样画猫儿」,谓依照画本临摹虎的形相,然而所画出的却似猫。故禅者于参学时若只是依据别人的说法而不知用心体悟,则永远无法参透宗门法要的。

从未涉猎过佛经的人,有时亦可以从生活体验或对事物的观察而领悟「空」义。

唐朝悟达禅师在五岁时还未读过佛经,也未坐过禅,但从观察茶花的盛衰而启悟到「色即是空」的义理。

暮春三月,后园几株茶树百花盛放,艳丽嫣红,令人赏心悦目。忽然阴云蔽日,转瞬间疾风暴雨一涌而来,将璀璨耀目的茶花打得花零瓣落。雨过天晴后,悟达童子黯淡望着遍地落花,在他稚弱的心灵里顿时生起了「无常」的感受,而吟诵出一首空义盎然的五言诗:

「花开满树红,花落万枝空,
唯余一朵花,明日定随风。」

「唯余一朵花,明日定随风」是人生苦短,诸法皆空的现实写照。一切诸法的呈现,无论是深邃广大如日月星辰,或是近在咫尺如花草树木,都一样可以令人体悟出哲理,不一定要靠经藏的文字般若。当然,学佛者亦不能以此为借口而疏于阅读经论,因为佛教基本知识是开启智慧的有力增上缘。

「色」与「空」是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。「色」是宇宙万有的物质现象。「空」说明这一切事物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生,亦由于因缘分散而灭,是无它们的自性,并不是永恒的,是有生灭的。这种自性空的思维概念,不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然后始知空。事物即使是存在的时候,亦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幻相,称为「当体即空」。

一切由因缘所生灭的现象,都有他的空性。须知世间所有的事物都由各自需要的种种条件所组合而成,佛法称为「缘起」。因为是仗因托缘而生,自然无实在不变的自性,所以称为「性空」。

缘起无自性,当体即空,即是说当我们接触一切事物的时候,都不要执著他的外相、他的存有,不要贪求执取,因为他的存在只不过是暂时条件的组合而已,无他永恒存在的自性,所以说「色即是空」。

但是,虽然色当体即空,正因为有空性,才能够循环不息衍生万物。如果万物永恒存在不变,这个世界便会充满膨胀,一定会处于混乱状态之中,也无这个万物不变的可能。譬如虚空,虽然荡然虚无,但是它不会阻碍万物的呈现。虚空不碍万物,万物呈现于虚空。

「空即是色」,是说空性就是一切万物赖以呈现的主体。如果本来不空,即是已经充满,又怎能让万物呈现于空中呢?

禅门有句偈语:「艳冶随朝露,馨香逐晚风。何必待零落,然后始知空。」即使多么艳丽缤纷的花朵,也会随着日出日落而凋谢、褪色,然后待无情的晚风吹来,将花瓣吹散。这样的盛衰循环,永恒不止。既然如此,又何必要等到花朵完全凋离破落,然后才明白万物自性本空的道理呢?

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