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坡居士

Teachings

只缘身在此山中

「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

    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《题西林壁》

     东坡居士(注一)游览庐山时,深为超然独特的山色所吸引。从正面看过去,庐山仿佛高岭横空;从侧面眺望,却是峻峭挺拔。若从远近高低,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赏,庐山更显得千姿百态。那么,雄伟庐山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?游客确实不易认清,因为他们身在其中,执着于庐山局部的景色,所以苏轼说「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」

     庐山的真面目随着观者各种条件与角度而改变,比喻「真如」能生「万有」,佛门称之为「不变随缘」(注二);虽能生万有而自性屹立不动,故亦谓「随缘不变」(注二)。

当你执着于身边一切事物(随缘而变),生起我贪、我爱、我慢、我痴时,你已经迷失了本性,又怎能察觉真理的本来面目?

     那么,何为本来面目?

     放下「我执」,自然明白。

溪声便是广长舌

     东坡居士有一天到东林寺拜访照觉禅师,并参加了那里举行的七日禅修法会。

     在禅七期间,众人都非常精进勇猛地参禅。七天之后,禅师命每人作一首偈

语,以吐露自己在几天里参禅的心得。东坡居士虽然是当代的文学奇才,但当时禅定的功力尚浅,要在一夜之间,向主七和尚呈示开悟的禅偈,对他来说确是一件难事。

        那夜,东坡居士一边想着禅偈的事,一边推开纱窗,在月色朦胧之间,远望山前有一涧溪流,发出涓涓水声,回荡于山间,清晰悦耳,使他内心充满了一阵宁静的喜悦。溪声仿佛佛陀向他说法一样,使他烦恼顿消。

        他远眺着湖光山色,只见不可思议的大自然种种因缘和合,浑然一体,仿佛向他歌颂万物真空妙有,清净和谐的境界。这时他顿有所悟,挥笔写了一首诗:

     「溪声便是广长舌,山色岂非清净身;

         夜来八万四千偈,他日如何举似人?」

     清溪潺潺的流水声,宛如佛陀向众生说法一样,滔滔不绝;巍巍雄姿的湖光山色,仿佛呈现了「诸法实相」的清净法身,湛然寂静。

       这动静二相在他的心中融成一圆融无碍的智慧,涌出八万四千偈语,如溪声般法水长流,似山色般连绵不尽,所以他说「夜来八万四千偈,他日如何举似人?」这种不可思议的玄妙境界,是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,明日又如何向禅师、禅和子们讲述呢?

雪泥鸿爪

     「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
         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!

         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,

         往日崎岖还记否?路途人困蹇驴嘶!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

     人生在旅途中,所到之地,就好比天上的鸿雁降落地面时,足爪踏在泥土上一样,只是短暂的停留。不久之后,它又飞到其他地方去了,留下来的,不过是雪泥上的指爪罢了。

     「老僧已死成新塔」,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规律,转眼之间,昔日健壮的僧人,已变得衰老,继而死亡。这位老僧是东坡的知己,如今已撒手西归。老僧圆寂后,遗体已火化,安置于为他而建的舍利塔内。

   「坏壁无由见旧题」,寺内的墙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剥落,昔日题写在墙上的诗偈,也已荡然无存。人有生老病死,物有成住坏空,这两句表达了世间无常苦空的道理。

    东坡居士潜心研习佛法,他了解到众生唯有彻底断除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等「见思惑」,才能超脱三界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。

    人生对他而言,如同雪泥鸿爪罢了。


(注一:苏轼(1036 – 1101),北宋四川眉山人,字子瞻,为「唐宋八大家」之一,自号东坡居士,工诗词,擅书画。其诗气势雄浑,与黄山谷并称「苏黄」;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「苏辛」。著有《东坡全集》、《东坡词》等。)

(注二:不变随缘:真如(或曰真心)为一切诸法之实体,超越时空,为不生不灭、无为常住的存在,称为「不变」。真如全其不变之自性,而能随染净之缘,全体起动,显现森罗万象,称为随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随缘不变:随着因缘而有生灭变化,谓之「随缘」;自性永远不变而存续,谓之「不变」。真如具「不变」与「随缘」两面。如欲详细了解,请参阅《大乘起信论》、《华严五教章卷四》、《华严玄谈卷四》。)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