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读善慈法师新书《闲心集》有感
作者:邹璐
收到加拿大国际佛教观音寺善慈法师寄来的新书《闲心集》。这是一本设计精美、制作考究的诗文图书,书中收录了百首中国古代至近代祖师大德充满禅意佛理的隽永诗词,其中不乏开悟偈语。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,在每首诗词的后面附有通俗易懂的解说文字和寓意解说,展开来的每一页是图文并茂的“纸上风景”,细细品读诗与文,更有徜徉在风景中,如沐春风之感。开卷有益,这是一本捧读在手令人心生欢喜的礼品书,也是让人爱不释手的案头书,非常值得推荐。
善慈法师出家前是香港成功的女企业家,四恩慈善会的创办人。2014年,她放下事业名利,于观成法师座下剃度出家,现长居加拿大国际佛教观音寺修行,全身心投入到弘法利生的善业中。
2018年,观成法师一行到访新马两地,举办多场弘法大会,场面隆重,盛况空前。善慈法师随团同行,我因为有幸与观成法师做访谈,因而也有幸与善慈法师结法缘,后来还时常通过电邮向法师邀稿,《愿海》曾经发表过观成法师多篇阐发佛理的散文随笔,法师的文章文笔优美,文采斐然,阐述佛理,深入浅出,循循善诱,相信读者读后都会深受启发。
因为有幸与观成法师做访谈的缘故,之前,我曾在网络中广泛搜索和拜读观成法师的弘法文章,浏览加拿大国际佛教观音寺的官方网站,其中网站所推出的“每日禅诗”栏目让我一见倾心。每首古诗词附有解说文字,一方面引导读者从文辞、文学的角度欣赏诗词之美,同时又从佛学义理的层面加以导读诠释,带给读者文学的审美和佛学的领悟,尤其是一些耳熟能详、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,从佛法角度加以阐释和导读,对普通读者而言,读出了新的意境和领会,更是回味无穷。
拜读这本《闲心集》,方才知道,原来网站上那些诗词偈诗都是来自善慈法师一点点的收集而成,而那些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赏析解读文字,正是来自法师日积月累的修行功课,遥想在那枫叶之国加拿大,法师说,“每当晨曦时分,经行在渺无人烟云雾缭绕的山间小道,令人心旷神怡,倍感清闲自在。阵阵的松涛风声,伴着淙淙的山泉流水,这何尝不是大自然在说法?这时候联想起祖师大德的诗偈意境,顿觉心领神会,回味无穷。”
所谓“何处青山不道场”,我想,正是这样清静修行的心境逸趣和山林岁月的清风明月,法师才能在诗文与山水间自由往还,读诗如读自然,听自然如听法音,因此才有了笔下行云流水般晓畅通达的解说文字,引领读者感受诗意、领悟禅意。
2020年,当疫情蔓延全球之际,善慈法师又费心将这些积累已久的诗词文章进行整理,编辑、出版,进一步加以传播推广,广结善缘,法语清凉,惠及十方。《金刚经》里说,“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”“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。”《金刚经》中这段经文也揭示了偈颂的福德广大。
佛教传入中国后,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、道家思想相互融合,成为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。对于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、文人士大夫阶层产生深刻影响。与此同时,他们的推崇与信仰,也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正如星云大师所说,“这些阐明宇宙人生实相的微妙义理,不但可以解开他们对生命的迷惑,满足他们对真理的追求,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,所以历来不少文人受到佛教博大精深的教义影响,写下名垂千古的不朽著作。”星云大师在《六祖坛经讲记》中指出,由于《六祖坛经》的启发,中国历史上有超过一千三百多位悟道的名人,他们因为学习佛法而获得特别智慧。
《六祖坛经》被称作是中国人的佛经,这也是佛法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,中国僧人所著述的唯一一部被称作“经”的经典著作,而禅宗的兴盛及其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和修行方式,影响到更多文人士大夫亲近修习佛法,一些著名的文学家、诗人通过他们的诗文,一方面参禅悟道,一方面又通过他们的诗文广结善缘,促进佛教的传播和发展,如陶渊明、谢灵运、柳宗元、欧阳修、王维、白居易、刘禹锡、李白、杜甫、元稹、裴休、苏轼、黄庭坚,等等,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。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“诗佛”王维,黄龙派东林常总禅师门下的苏轼,黄龙祖心禅师门下的黄庭坚等。与此同时,佛教丛林中历朝历代又有不少既通禅理,又具文采的诗僧,僧俗二界互动激发下产生出更多启发思想,弘扬佛学的禅诗文学。
诗词偈颂这类高度凝练、简约精致的语言艺术、文学体裁,在阐发佛学思想、传达开悟境界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揭示作用,和快捷便利的传播作用。此外,诗词创作中所采用的比喻、暗喻、隐喻、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,直接打通了人们的内在感知系统,带给人超越感知的理解和领悟。无论是以诗参禅,或寓禅于诗,禅学和诗学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思想领域、创作空间,从而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很大扩展,对精神境界有很大提升。
在善慈法师所编著的《闲心集》中,共选录古诗词100首,其中禅师的偈诗共计70首,另有30首是历代文人的诗作,收录最多的就是提出“艺术即修行”的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、政坛领袖,也是诗坛宗师苏东坡。选录他的作品包括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、《赠东林总长老》、《题西林壁》、《琴诗》等。其中,《赠东林总长老》:“溪声便是广长舌,山色岂非清净身。夜来八万四千偈,他日如何举似人。”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这两首诗均写于1084年,苏轼由黄州(今湖北黄冈)贬所改迁汝州(今河南临汝)团练副使,赴汝州时经过九江,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,写下的庐山记游诗。东林寺和西林寺分别位于庐山的东麓和西麓。
苏轼才华横溢,却在仕途不断遭遇挫折,一次又一次被贬到偏远荒凉之地,诸行无常,人生如寄,因为与佛门高僧大德的交往,通过学习佛法,让他参悟人生,坦然面对,豁达随顺,从而活出一个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。
《赠东林总长老》因为诗人的奇妙想象,使到诗句妙趣天成,回味无穷,诗人把潺潺溪水之声,苍翠山林之色,幻化想象成佛陀说法的纶音和佛陀庄严清凉法相,置身在大自然中,山色空灵葱翠,感觉清凉自在,如见如来,夜晚万籁俱静,枕着潺潺溪流水声入眠,仿佛耳际回旋佛陀法音,念念相续,念念不断。佛陀的色身也会有生老病死,但法身慧命却是无所不在,无时不有,遍及虚空。山间岁月,与山水自然相伴,能够领悟到那是佛陀随时随地的讲经说法,想必豁然开朗,那是超越书本知识的般若智慧,顿觉法喜充满,无与伦比。
我想,读古诗词的妙处也在于此,体会到的是幽微灵动的“妙不可言”。读诗、写诗训练了我们的内在感知系统,让我们从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色身香味触法的感受中得到提升,不同于理性思维,也不同于形相直觉,真正进入到自己的内在感知世界。
善慈法师的新书名为《闲心集》,生活真的是需要一种“闲”的状态,才能与周围环境、自然风景相感应,与古代诗人的诗心诗意相感应,才能有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”才能有“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
* 邹璐为星加坡《愿海》杂志总编辑,原文刊於《愿海》杂志第133期专栏<长夏读书>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