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文刊于佛门网2021-10-26之明觉专稿 作者:邝志康)
善慈法师,内号思行,出家前为香港成功企业家,及四恩慈善会创办人。 法师2014年在加拿大国际佛教观音寺观成法师座下剃度出家,现在负责观音寺的网络弘法、慈善及对外联络工作。
善慈法师来自佛教家庭,自幼便接触佛法。 法师年轻时喜爱到寺庙参拜,但她笑言当时还不是一位佛教徒,直到认识观成法师,人生才得以有所转变。 「他是我的启蒙老师,是他教导我何谓正信佛教。」 对善慈法师而言,2004年是她生命中的转折点。 因为那一年她认识了加拿大国际佛教观音寺(下称观音寺)的创办人及住持观成法师。 「观成法师当年在理工大学宣讲《地藏经》,之后我更因而开始修地藏法门。 这亦成为我逐渐深入佛教义理的契机,直到我后来决定出家。」
观成法师觉得善慈法师是修行的人材,一早已着她出家;然而慈善法师认为出家和在家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,她压根儿没想过。 「为何法师会想我出家呢? 我感到有点惊讶。」 现在回望过来,主要是她还未能放下,也不认识出家的真正意义。 不过,经过十多年的学佛生涯,善慈法师明白始终出家是最好的选择。 「只有出家我方能全心全意修行,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。」 但即便如此,有了思想上的觉悟,她仍然是无法完全放下,不敢尝试,同时怕适应不到出家人的生活。
虽然犹豫了好一段时间,但最后善慈法师还是因为一件事而下定决心剃度。
感悟生命无常,国土危脆
原来法师出家前是生意人,曾在香港创办一个慈善组织,名为四恩慈善会。 四恩慈善会规模不算大,主要负责赈灾工作,例如捐助物资到中国内地扶贫、救灾。
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,法师参与赈灾,见尽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。 原来每次她去当地,都会联系另一位相熟的朋友安排;前一天法师才刚和他通讯,怎料第二天便地震了,联络亦因此中断。 「几天后我到达灾区,他的尸体便趟在我隔壁的房间。」 简单一句话,却如此令人沉重。 「他女儿和女婿也去世了,只余下母亲及妻子。」 二人一见到善慈法师到来,立刻抱着她痛哭。 她们之前在寺院忙着做佛事,不敢流下一滴泪;如今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对象,眼泪竟如缺堤般一涌而下。 「那一刻,我有很大的感触,彷佛她们就是我的亲人。 我这才明白到,世间一切如过眼云烟,生命无常,我下半生只有出家这条路。」 法师立下大愿,余生要奉献给佛教,专心修行。 她理清各种俗世事务后,在2014年决定到观音寺剃度出家。
出家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
观成法师智慧善巧,讲经说法尤佳,为大众公认。 在善慈法师亲近他的十多年间,感受到观成法师的身教更胜言教;加上观音寺有四十多年历史,提供优越的修行环境,是理想的道场。 「有朋友好奇我为何老远跑到加拿大出家。 我的答案很简单:在香港俗缘太多了,加拿大对我而言是新地方。 我得以远离各种社会、人际关系,更有利于精进修行。」
善慈法师出家前,观成法师曾两度提议她剃度。 到她真的下定决心要依止法师受戒时,法师却并没有立即答应,反而说:「你先过来住住看吧。」 善慈法师于是便以净人的身分留在观音寺,带发修行,看看能否习惯出家人的生活。 她笑言以往营商,在公司要主持大局、发施号令;在家中,则事无大小都由她指挥。 在出家的过渡期间,对她而言不啻是种磨练──修忍辱、学习与人相处、放下自我⋯⋯「在师父教导及僧团支持下,我没有感到任何困难。 回想过来,在家大半生,劳碌大半生,从没有时间停下来做喜欢的事。 可以说,出家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。」
善慈法师出家后,起初还是和其他新戒子一样,依各种丛林规范学习,深入经藏,在戒行上用功。 法师出家至今七年,注意到出家人的确越来越少,而当中男性的比例则更少了。 法师提到《大爱道比丘尼经》中讲述女人有八十四态,这些都是修行的障碍;佛陀教导,若能去除它们,便能修成正道大有帮助。 她承认男性修行的确比女性容易,过往高僧大德亦多属男性。 「一来是生理上的局限,二来是女性在古时较难接受教育。 不过到了现在,情况不再是如此了,不少女性都接受过受高等教育,她们在社会上得到发挥的机会亦较以往多。」 法师相信,佛教强调众生平等、男女平等。 她以自身为例,曾经营企业、慈善团体,又曾为人妻及人母,人生阅历丰富,接引女众时更感方便。 「在这种情况下,我会感同身为,设身处地理解她们面对的无助困难,为她们提供相应的帮助。 」
2017年,观音寺成立网站,翌年又创办英语及国语的网络电台,展开弘法新里程,善慈法师便陆续负责这方面的工作。 随着普罗大众的知识水平有所提升他们的要求亦相应提高,喜欢选择不同内容。 法师相信网络弘法是大势所趋,所以十分同意观音寺为此投放资源。 「现代人始终缺乏耐性,一味求快,不像我们那时候学佛,会反覆聆听、查问。 观成法师讲经深入浅出,兼顾各种人士需要,因此广受大众欢迎。」
另一方面,观音寺自二十多年前已开始到广东省偏远山区参与扶贫救灾工作,近年又创立泰国老牛退休之家,及援助泰北华兴小学。 2017年又开始推行「慈恩缘」计划,从身心灵方面为广西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提供支持,例如探访、捐赠有益身心的课外书籍活动等。 善慈法师凭借之前在四恩慈善会累积的宝贵经验,亦同时参与为观音寺的慈善工作,努力贡献。
观音寺的修行宗旨
观音寺是北美其中一所具代表性的汉传佛教寺院。 上至建筑外观,下至管理模式,观成法师坚持要按照佛制戒律,例如过午不食、僧众搭衣持钵过堂、半月诵戒及忏悔等。 慈善法师在观音寺这几年,注意到西方人接触佛教,往往是从细节入手。 「他们会否信受奉行,建基于对佛教文化的了解是否深厚。」 法师又认为,东方人因为历史渊源,容易接受佛教,他们也明白布施修福的道理,故事相上较重视拜忏、念咒及诵经。 相较之下,西方人普遍喜欢静坐、禅修,经教义理有时候未必能立即得到他们关注。 「虽然这样说,但这不代表他们抗拒佛教;相反西方人很渴求佛法,只是需要更多时间去建立信仰。」
因此,观成法师又特别着重寺里园林景观及艺术这两方面。 「像我们自1986以来,在每个月其中一个星期日举办雅集,邀请当地有名的艺术家共聚一堂,以书画会友,同时弘扬中国文化。 这对提升西方人对观音寺的观感有正面帮助。」 慈善法师又指,1993年观音寺得到加拿大副总统颁发《第125届加拿大百年》奖章,以表扬其对加拿大社会的重大贡献;列治文市政府亦颁赠观音寺「荣耀圣地」之称。 此外,观音寺已连续十多年,在教堂与寺庙项目中,获得列治文市景观与园艺评选优胜。 「很多人不知道,寺里的花草树木甚至石头,都是观成法师一手打理的。」 法师自豪地补充说。
观音寺的修行宗旨可用十六字来概括:「持戒为本、经教为依、观心为要、净土为归」。 慈善法师举例解释,「持戒为本」──菩萨持戒,非但根本重戒不犯,甚至连极微细的戒行,都必须严持。 「近年观音寺恢复了微细戒修持,例如对金钱用物的说净,各种戒行的羯磨法等等,通过守持微细戒而体现律法精神。」
「经教为依」──观成法师向来重视将经教运用在日常生活中,而不能单靠读经书。 善慈法师说,即使疫情期间,他们还会继续出坡、清洁厨房。 不会真的是与世隔绝,甚么也不做。 而观音寺在温哥华外海不远处的宝云岛(Bowen Island)上,有一座宝云禅寺,那里的僧众及居士禅净双修,他们每天打坐及诵佛号万声后,还要上山维护寺院一带的设备。 「观成法师希望大家除了诵经外,也能够适应丛林生活。 」
近况:宝云岛与出版《闲心集》
四年多前我前往观音寺访问观成法师,宝云禅寺工程尚在进行中。 法师当初有兴建新道场之念头,源于他有感都市人缺乏理想的禅修环境,因此多年来一直寻找适合禅净双修的大自然环境。 2012年,观成法师在宝云岛开山修路建寺,经过近十年的努力,落成了宝云禅寺及海傍精舍,分别供男、女众修行之用。 另外,法师又在山上兴建了可容多人居住的双层独立屋、双人居住的小屋、净房,及充足的储水系统。 观成法师此举,目的是为了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修行环境,让没有机会接触大自然的城市人,既可享受天然的美境,又有现代生活设备使用,将来会成就更多人来宝云岛学佛修行。 慈善法师向来关心香港人的生活状况。 尤其是过去两年间,香港人因经历「疫」境,备受压力,更需要透过修习佛法,去除烦恼,洗涤身心。 「我们欢迎喜爱大自然生活,发心禅净双修的行者,特别是年轻人,来到宝云岛学佛修行。」 法师强调,观音寺愿意为发心修行的年青人打开方便之门。
去年,善慈法师出版了新书《闲心集》,书中收录了一百首脍炙人口、意境隽永的佛门禅诗。 不少诗句我们可能耳熟能详,甚至背诵成流,然而当中不乏祖师大德的智慧,值得我们一再细味。 法师指她自小便对诗词歌赋甚感兴趣,只是长大后缺乏文学训练,也就只能从字面上欣赏。 直到她收听观成法师《广结善缘》节目,法师引用禅诗语录,才开始觉得亲切,若有所悟。 「现代人不十分重视文学,但其实这些禅诗、禅偈全都是言简意赅,短短数字即蕴藏深奥道理,若没有人指导,很容易会弄错。 而且相信不少人像我这样,接触到禅诗后,也会想寻找它的出处、用典、作者背景、内容宗旨等。 于是我根据家师在历来节目中的大意,以白话文写成本书,和各位分享我的一些心得。」 《闲心集》收录的禅诗偈语,都配有图片,帮助读者领略禅师的智慧。 法师谦虚说,若有人因此对佛法生起兴趣,从而修行,解决人生烦恼,那将是她最大的期盼与欣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