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人认为杀生食肉是理所当然的事,因为自古以来,习非成是而不自觉。其实,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,最惨悽的莫过于杀戮。一切动物都有灵性;牠们被宰杀时一样有惊恐和痛苦的感觉。
佛门有句谚语:“今日食牠八两;后必还牠半斤。”杀害生灵,食噉其肉,不但毁灭了宝贵的生命,而且广积冤业,将来必会受报。历代诸家所撰写有关杀业报应的事例颇多,现试摘两则与读者共勉:
杀生报应:方孝孺被灭十族
方孝孺是明朝的功臣,曾经帮助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天下。太祖死后,他又协助惠帝治国。他是翰林学士,学问渊博,并且以忠孝著名;但是根据明朝历史,这位忠臣后来的命运却十分惨烈。
建文四年,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攻入南京,篡位夺权,自立为帝。方孝孺拒绝为燕王起草登位诏书而英勇就义。燕王将他的十族诛灭。这次血腥的迫害,史称为“瓜蔓抄”,意即受害者如藤蔓牵连般被抓捕抄斩。
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灭十族的人。为甚麽这麽忠义的人会受此恶报呢?因果报应是涉及三世的:即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其中複杂牵缠,重重无尽,是难以凡情去测度的。今生种下的善因,不一定立刻就能够感受到善果,因为善缘尚未成熟,必须等待将来。反之,宿世种下的恶因,如果众缘和合,可能今世就要遭受恶果。所谓: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;若还不报、时辰未到。”方孝孺的忠孝懿德,将来当然有深远的功德,但是相传他被灭十族是由于祖先恣意杀害生灵所致。
在方孝孺未出生之前,他的父亲选择了一块地,准备造坟移葬祖先的骸骨。方员外在动土前夕作了一个梦:有一位穿红衣的老人向他礼拜哀求:“仁者,你所选的地点正是我住了二百多年的家居,我恳求你宽延三天,等我的子孙搬走后,才凿地造坟。我一定会报答你的大恩大德的。”这位红衣老人恭敬诚恳地再三叮嘱,然后礼拜而去。
方员外梦醒之后,认为梦境是虚无缥缈的幻象,不值得相信,而且已经择了吉日动土,怎可以延迟三天呢?于是命令开工。谁料掘至地下十呎许,发现一个洞穴,穴中有红蛇数百条,工人就用火将红蛇全部烧死。当天晚上,方员外又梦见那位红衣老人满面怨恨,哭哭啼啼地对他说:“我昨晚诚心哀求你宽延三日,让我搬家。怎料你竟然狠心将我八百七十三个子孙全部烧死,你既然忍心灭我族,我也要灭你族。”
后来方夫人生了方孝孺,方孝孺的舌头尖形如蛇。长大成人后,才华出众,忠孝双全,官阶做到翰林侍讲。朱元璋明太宗死后,北方燕王想夺取侄儿惠帝的皇位,引兵南下攻入南京,所有文武百官都投降,唯有忠义凛然的方孝孺宁死不屈。燕王命令方孝孺起草榜文诏告天下曰:“燕王为保护明朝江山攻入南京。”方孝孺认为燕王是叛逆篡位,就写上:“燕贼篡位。”结果触怒了燕王:“你不怕我灭你九族?”方孝孺义愤填膺地说:“十族都不怕。”燕王听了大怒:“好!我就灭你十族。”根据伦理,只有九族,哪裹有十族?燕王把心一横,将方孝孺的学生和老师列为第十族。
传说方孝孺是红衣老人投胎的。他的父亲烧死了老人的子孙八百七十三条红蛇,方孝孺被灭十族,刚巧也是八百七十三人,所以因果报应,真是丝毫不爽啊!
放生赎罪:赵员外吃鼋受杖刑
江苏镇江县丹徒村有一条运河,名为镇安港。一庞大老鼋在河内生长,繁殖了很多子孙。“鼋”是甲鱼一类的水族动物,形状似龟,但是贝壳较软。当地富翁赵员外喜吃鼋肉,某渔夫曾经捕获一巨鼋相赠,员外以高价酬赏。从此该村的渔夫为了多赚酬金,设法捕捉更多更大的河鼋,卖给赵员外。赵员外每日非新鲜鼋肉不能佐膳,所以十分乐意和渔夫打交道。
有一晚,赵员外忽然梦见自己置身于东岳庙裹,跪在岳帝面前,跟一个人当庭对质。只见这个人头部尖锐,身体肥胖,自称是江中老鼋,控告赵员外为了贪图口腹,杀害了他的四百多个子孙。座上岳帝呵斥责问,赵员外就将渔夫献鼋的经过,如实禀告。于是岳帝说:“老鼋在江底洞穴居住,已经超过一百年,向来安份守己,也无人伤害他们。渔夫网捕鱼鼋固然是无知,但是你是书香世家,读圣贤书,亦知因果报应的道理,家境富有,不去放生惜福,多行善事,反而放纵口福,恣意贪味,宰杀生灵,现在你杀害了老鼋四百多个子孙,依照阴间法律,怎能宽免你呢?”
这时,赵员外觉得后悔莫及,心想自己确实不应该为了贪图口腹,每日宰杀鼋鱼,破肚抽肠,熏煮炒炸,于是他俯首认罪,哀求岳帝从轻发落。他保証自己从此改过,并发愿如蒙释放回阳,必会戒杀放生。凡牛、犬以及稀有生物,永戒不吃,以赎罪愆。赵员外再三苦苦陈情乞求,终于获得岳帝从轻判他受杖打之刑,以泄老鼋的忿怒。
杖刑后,岳帝又告诫赵员外:“凡人有一念之善,鬼神就会福佑他。你如果能够依照自己的愿力行善,戒杀放生,自有善报。如果照旧任意放纵口腹,宰杀生灵,决不饶恕。”讲完后,命令鬼差引导赵员外还阳。赵员外从梦中惊醒,发现自己的两股因为受过杖打的惩罚,呈现青紫凝血,肿痛不堪,连续十多天都要靠人扶著走路。
从梦醒后的那天起,他并没有将自己在阴间受审的丑事忌讳隐藏,反而公开宣说,普劝世人戒杀放生,并且全家戒吃鼋、龟、鼇、牛、马、驴、犬等类动物,又不吝惜钱财,时常买物放生。赵员外后来享有高寿。
这件事详述在明朝莲池大师所著的《戒杀放生文图说》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