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辱柔和是妙方

Teachings

不少人认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消极的:「他们住在清净庄严的佛寺内,不用谋生而衣食住俱备,多悠闲安逸啊! 禅门不是常说’饥来更改饭困来眠』吗? 每天只是静坐经行,拜佛诵经,何等消遥自在啊! 怪不得很多和尚都是胖墩墩的。 」这不过是一般人对佛门的一知半解而已。

其实,出家人的生活,不仅要刻苦耐劳,还需要有坚忍的意志,去面对修行中经常遇到的种种障碍呢! 在中国历史上,不少高僧的懿德善行,都是在患难中锻炼出来的。 就以明代憨山大师为例:他遭受过诬陷、扙刑、牢狱和充军的灾害,前后竟达十几年之久;但他处之泰然,仿佛耐寒的苍松一样,无论风雪多凛冽,依然屹立,丝毫不改其锲而不舍的弘法行谊。

憨山大师深深体会到红尘变幻,人心险诈的社会,往往使愚直者遭殃,狡黠者作孽,因此在他的著作中,写有不少劝世的叮咛与教诲,颇能引起修行者的共鸣与警觉。 最著名的有一首《劝世咏》,今试摘其中一段与读者共勉:

「红尘白浪两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;

到处随缘延岁月,终身安分度时光。 」

「红尘」在空间中飘扬浮动,譬喻繁华的俗世;「白浪」在时间的巨流中滚滚飞逝,譬喻短暂的光阴。 众生在宇宙的时空内,流转生死,必须以「忍辱柔和」为处世的妙方,去面对种种烦恼与逆境。 具体来说,「忍辱」有四义:(一)遭摺骂时默而不报,以沉默折服恶口;(二)遇逆境时心平气和,以理智解决烦恼;(三)受嫉妒时宽容对待,以慈悲消弭怨恨;(四)被毁谤时谦让顺受,以无我化解祸害。 据《瑜伽师地论》所载:忍辱含有不忿怒、不结怨、心不怀恶意等三种行相,是菩萨六度万行之一(布施、持戒、精进、禅定、忍辱、般若),成佛的「亲因缘」!

佛门有句谚语:「随缘消旧业,再不作新殃。 」若学佛者终身以此为圭臬,就可以安分守己地修行了,所以憨山大师说「到处随缘延岁月,终身安分度时光。 」

「休将自己心田昧,莫把他人过失扬;

谨慎应酬无懊恼,耐烦作事好商量。 」

众生的心就好像田圃一样,能藏纳善恶种子,随着各种因缘而滋生善恶之苗。 憨山大师教训我们不要迷昧自己的心田。 凡能生起贪、瞋、痴、杀、盗、淫、妄语、恶口、绮语、两舌的思想行为,都是恶种,不要播植在心田中。 须知「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」,因果报应,是毫厘不爽的;学佛者处事时千万不能迷昧自己的良知,以免作业受报。 在名利场中,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,尤其是诽谤,所以大师在歌咏中一开始就劝道:「莫把他人过失扬」。

「从来硬弩弦先断,每见钢刀口易伤;

惹祸只因搬口舌,招所含内容及观点多为狠心肠。 」

「弩」是用来发箭的弓械,愈硬愈容易断弦;刀锋愈利愈容易破口,譬喻凡人惹祸皆因口舌招尤:如搬弄是非、评人长短、恶口绮语、面誉背毁。 为什么人会招男人恶报呢? 大都是因为心肠太狠毒了!

「是非不必争人我,彼此何须论短长;

世界由来多缺陷,幻躯焉得免无常。 」

凡夫是由于「我执」而流转于生死苦海的。 甚么是我执呢? 众生的身心是由「五蕴」假合而成的。 所谓五蕴,即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 「色」指身体物质方面的组合元素;受、想、行、识指精神方面的总合作用。 这身体物质与精神作用的组合五蕴—自我—是由于因缘和合而生,因缘分散而灭的。 但凡夫执着「自我」为实有不变,不觉察它的短暂无常,缘起空性,于是产生「我爱」、「我见」、「我慢」、「我痴」四种根本烦恼。 有「我执」自然就有相对的「人执」。 憨山大师劝导我们要去除「人我」的执着,才能成就忍辱柔和的处世方法。

世间的缺陷太多了,除了天灾战乱之外,还有无人能幸免的人生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会和五蕴炽盛苦。 试问谁能使自己的身躯免除死亡之苦呢?

「吃些亏处原无碍,退让三分也不妨;

春日才看杨柳绿,秋风又见菊花黄。 」

所以在人生道上,不顾一切地向前横冲直撞,拼命争取,是很容易会使身心受损的。 很多时,如果能够将步伐稍为缓慢下来,退一步再想一想,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恼,便可化为乌有。 古德云:「退一步海阔天空,忍三分何等清闲。 」退让的人生,并不是懒散懈怠,而是在谦逊之中培养坚忍的耐力。

刚刚观赏过春天青绿的杨柳在和风中飘逸,转眼间又到了黄菊遍地盛放的秋天了。 时间消逝得多么迅速啊!

「荣华终是三更梦,富贵还同九月霜;

老病死生谁替得,酸甜苦辣自承当。 」

荣华富贵是永无久享的,因为它们都是生灭变易,短暂无常的有为法。 《金刚经》说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、幻、泡、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 」

自古以来,无人能摆脱出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缠缚。 一切因果报应,都是要自己去承担的。 憨山大师以「酸甜苦辣自承当」一语譬喻一切善恶的因果报应,都是自作自受的,别人丝毫不能替代。 《光明童子因缘经》卷四说:「一切众生所作业,纵经百劫亦不忘;因缘和合于一时,果报随应自当受。 」须知善报尚且不能代受,更何况恶果? 所以《地藏菩萨本愿经卷》中说:「众生莫轻小恶,以为无罪,死后有报,纤毫受之,父子至亲,岐路各别,纵然相逢,无肯代受。 」

「生前枉费心千万,死后空持手一双;

悲欢离合朝朝闹,富贵穷通日日忙。 」

贪欲愈重者愈忙于营谋,终日费尽心思,不惜损害别人,利益自己。 他们的欲念是永无止境的。 《遗教经》说:「生不带一文而来,死亦不持一文而去。 」凡夫汲汲于名利之中,尝透了不少悲欢离合,或富贵,或贫穷;但到头来亦不过两手空空而已。

「休得争强来斗胜,百年浑是戏文场;

顷刻一声锣鼓歇,不知何处是家乡。 」

既然如此,大家又何必争强斗胜呢? 纵使人生活到一百岁,亦不过仿佛一出戏剧而已。 凡夫一幕幕地在戏台上扮演,譬喻在三界六道之中,一生生地轮回。 当台上的锣鼓歇止的时候,譬喻今生完结了,又要随着自己所做的业力再流转下世。 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这样,不知何时才能脱离生死苦海? 何处才可到达涅槃家乡呢?

 

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