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心常伴白云闲

Teachings

宋朝的时候,扬州有一位石天基居士,专修净土法门,每天定课念「阿弥陀佛」一万声;但是他的信心还是不很坚固,对于念佛的功德尚有疑惑。有一天,他经过虎丘山吕祖祠,无意中瞥见祠堂梁上吊有一枝木笔,下面有个砂盘,旁边坐了一位老翁正在替人写扶乩(亦名扶箕)。石天基顿生求乩释疑之念。

所谓扶乩,是信奉道教者祈求神灵启示的方法。当求者至诚向神灵祷告后,乩手(通常是老翁或儿童)执笔之两端。瞬息间,乩笔之前端就会不由自主地在砂盘上描划出文字,内容多是开示迷津的诗言。佛教不推崇扶乩,但也没有排斥。其实,扶乩是中国道教传统的仪式,亦有其重大的意义。仙界或者道灵与人类沟通,往往藉扶乩作为一种工具,劝人止恶行善,也是不可思议的妙行。

话说石天基向老翁示意求乩后,就合掌胡跪在吕祖像前说:「请问念佛有没有功德?」祇见乩手一面闭目念咒,一面执着乩笔(丁字形木棒)的两端放在砂盘上。顷刻间,另外一端忽然自然左右缓缓移动,俄而勾划出一首七言律诗,声调和谐,排偶工整,内容禅净俱备,意境超逸得令人惊讶。诗题为「赠扬州石天基问念佛功德」,下署纯阳道人。内容是这样的:

念佛虔诚即是丹,念珠百八转循环;

念成舍利超生死,念结菩提了圣凡。

念意不随流水去,念心常伴白云闲;

念开妙窍通灵慧,念偈今留与汝参。

从未涉猎过道籍的读者,可能不知道吕祖是何许人也。吕祖名洞宾,号纯阳子,是唐末道士。根据《吕祖传书》,吕洞宾年少时,两试进士不第,遂浪迹江湖,途中遇汉钟离授以丹诀,发心隐居于终南山修道,后道业有成,被全真派尊奉为五祖。他以「慈悲渡世」为修道方法,又以断除「贪瞋痴」取代对剑术的研习,对后来北宋道教的发展影响颇大。

吕祖是道教中最热衷于念佛参禅的祖师,所以在赠石天基的乩诗中,他说:「念佛虔诚即是丹」。什么是「丹」?道教的长生术,是以人体作「炉鼎」,体内「精气」为药物,通过「内神」的冶炼,使精神凝结为「圣胎」。这修行的过程称为「炼丹」。吕祖认为以虔诚心去念佛就好像「炼丹」一样。

「念珠百八转循环」,行者在手里不辍地循环掐动一百零八颗念珠,口中也不停地念诵「阿弥陀佛」圣号。须知念佛法门以信、愿、行(信仰、发愿、修行)为往生的三资粮。由信生愿,由愿生行;信若不具,则愿与行皆不能成立。凡是虔诚念佛的人,其信、愿必定已经建立。但建立了信、愿后,必须付于实行,才能生出效果。念佛的方法很多:如高声念、默念、礼拜念、观想念、掐珠念等。这里诗中所指的是掐珠念,即是每念一声「念经阿弥陀佛」,手指同时掐捏一珠,作为记数。

「念成舍利超生死」,舍利是梵文:Sarira的音译,指佛陀或高僧遗体荼赟(火化)后的遗骨,其质坚强如金刚。《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》云:「舍利者,是戒、或、慧之所熏修,甚难可得,最上福田。」吕祖在诗中以舍利譬喻信、愿、行俱足,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。须知众生的身心都是苦本:身体要经过生、老、病、死四个阶段;在心理方面,人的思想,起心动念,无不是业,作业受报,无有了期,所以众生在娑婆世界之中备受万苦。如果行者念到一心不乱,就能够了脱生死,超出三界六道轮回,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

「念结菩提了圣凡」,菩提是梵文:Bodhi的音译,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的略称。世间一切有为法,都是二元对立的区别境界:例如圣与凡、善与恶、因与果、是与非、爱与憎、生与灭等,都是凡夫的妄想执着。「菩提」是没有分别智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所以如果行者念佛念到觉悟,就可以超越圣凡的境界。

「念意不随流水去」,凡夫的意识不断生起妄想分别,起心动念皆围绕在贪、瞋、痴的范围之内,遂生一切烦恼,因烦恼而作业,因业力而受报。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,对境不起妄念,意识就不会在尘俗中随波逐流。

「念心常伴白云闲」。倘若「念意不随流水去」,那么,念心自然会归于清净安闲,无所罣碍,犹如缥缈於孤峰山顶上的白云一样,清逸高远,任运自由来去。这「闲」字的意思,并非懈怠清闲;而是行者经过一番精勤念佛的功夫,使意识达到清净无尘的境界。虔诚念佛者,犹如永嘉大师於《证道歌》所述的「闲道人」一样,与道相应,不为尘世劳累所拘缚,故名为「闲」。

「念开妙窍通灵慧」,虔诚念佛能开启觉悟的窍门,令人通达灵妙不可思议的智慧。道家以「开窍」为通达,佛家以「觉悟」为见性。

「念偈今留与汝参」,吕祖说这首话题送给你去思维参究念佛的功德。相传石天基得此诗偈后,对念佛利益深信不疑,从此更加精进,临终时颇有瑞相。

我们从这首诗得到了一个启示:扶乩亦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善法。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说:「不可排斥此法;亦不可附赞。」为何不可附赞?须知扶乩之事,有不少是灵鬼假冒仙界神圣的,其所说佛法全属臆测杜撰。若加以附赞,恐招致坏乱佛法,贻误众生的罪衍。为何不可排斥?须知不少乩文所示,往往是宣扬因果报应,警恶惩奸,劝人改过向善的文字,对世道人心有莫大裨益。若加以排斥,则有阻人向善的过失。

这首从宋朝流传至今的吕纯阳乩诗,声韵排偶颇近古体七言律诗,读来琅琅上口,且禅意盎然,也能契合净土法门的宗旨。所以不少佛堂莲友,都以它为座右铭。

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