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在观音寺五观堂内,与一班游客谈论食素和戒杀的话题。
其中一位对素食无兴趣的人说:「如果不宰杀鸡、鸭、猪、牛等为食料,这些家畜会不断繁殖,结果必会充满世间,给人类带来很多问题。」
另一位朋友认为他的思维是自相矛盾的:「如果说不宰杀家畜,它们就会充满世间,构成过多问题,试问自古以来,人类并无宰杀凤凰麒麟,又不见凤凰麒麟遍满天下? 人类不宰杀猫狗,也不见猫狗充塞世间。 其实,畜类也有其生、住、异、灭的规律,有它们互遍互容的和谐,不会因为人类不杀,它们就会充满世间。」
某青年人说:「不吃肉,身体营养不够,精神不振,体质软弱,不可以辨事!」
我对这观点不敢苟同。 我们出家人每日持素,营养一样是那么充足,精神并没有比吃肉的人差,体力一样那么充沛。 我们每天清晨四时起床做早课,日间还要诵经,说法,禅修,迎宾辨事,亦要为衣食住行的琐事忙碌,晚上还要做晚课,平均每日只有六小时睡眠,辨事时所用的体力和脑力不比一般人少,所以,怎能说持素不够营养,没有精神,没有体力辨事呢?
大象,骆驼,牛,马都是素食动物,但它们的气力都超过很多肉食动物。 所以,体力并非来自肉食。
虽然说肉食有营养,但是也有毒素。 当动物被宰杀的时候,内心充满恐惧,惊慌和怨恨,而且经过多日来劳累的运输,屠场腥臊臭秽的环境,所食的饲料又差,已经因饥饿陷入半昏迷状态,身心细胞都不正常,可能含有病菌。 畜生一经宰杀后,屠户未必实时作适当的冷藏处理,所以这肉类可能含有毒素。
一位游客说:「我所信奉的宗教认为畜生是没有灵魂的。 既然没有灵性,为什么不可以作为食料?」
寺内胡居士亳不犹豫地说:「一切众生都有灵性,都可以成彿。 畜生的灵性不逊于人类,很多时它们的诚挚处比人性更深呢!」
另一游客反驳说:「人类有伦理道德观念,畜生有吗? 有事实证明它们有灵性吗?」
这时我也发表了意见:历代野史记载畜类表现其伦理道德者倒也不少。 其中搜罗最多,征引最透切的,有《物犹如此》一书,是清朝徐谦所著的。 这徐太史博览群书,凡有关畜类的懿德善行,他都记录下来,辑成此书,分孝友、忠义、贞烈、慈爱、恤孤、眷旧、践信、守廉、翼善、救难、酬德、雪冤、知几、通慧十四类去表扬义畜的灵性。 全书共有167则事实。 我在座谈会上列举了三则,颇能引发听众们对「灵性」的思维:
猿拔母箭
在三国时代、猎人邓芝瞥见一猿猴抱着小猿返入山洞,于是发箭射中猿母。 猿子孝心激发,为母拔箭,舐舔血斑,并摘树叶以塞疮口,但猿母终于毙命,而猿子徘徊母旁,悲鸣不已。 邓芝大为感动,遂自折弓箭,发誓永不打猎。
蝙蝠识母气
眉州人藓于氏因病用蝙蝠合药,于是捉一蝙蝠和药剂而煮。 将要服药时,有数十枚小蝙蝠围聚于屋梁上,它们是因为感觉到母亲的气味而来的。 鲜氏一家为之洒泪,发誓以后合药不用生命。
雁邱
诗人戴元裕看到猎人捕杀一飞雁,另一脱网在空中盘旋,哀鸣良久,亦自投于地而死。 元裕遂购二雁,并作诗以颂雁情之坚贞,后合葬之于附近小山丘上,名为雁邱。
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,互为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眷属、朋友。 若宰杀畜类,岂非有杀害宿世「五伦」亲友,乖违圣教「八德」之嫌! (五伦: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。 八德: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)
《大乘入楞伽经》说: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在生死中,轮回不息,靡不曾作父母、兄弟、男女眷属,乃至朋友亲爱…… 易生而受鸟兽等身。 云何于中取之而食?」 「菩萨摩訶萨观诸众生,皆是亲属,乃至慈念如子想,是故不应食一切肉。」
某游客理直气壮地说:「俗语说食斋不如讲正话,祇要自己心地好,何必一定要食素? 而且,动物是屠夫所杀的,我们不过在市场购买而已。」
有一姓寒老居士,曾目睹杀牛惨况。 他说:「因为有食肉的人,所以才有屠夫杀生。 莲池大师说:’戮其身而啖其肉,天下之言凶心惨心毒心恶心孰甚焉! 好心当在何处?』 我曾在屠宰场内惨观杀牛的残酷情境。 三屠夫牵一牛到较宽之处,二人将牛头手掀使平,一人从后用铁锤向头额猛击一下,牛即应声倒地。 另一人随将手持尺余亮晃晃的尖刀,猛力由喉下向心直刺,旋搅二三转,倏然鲜血随刀涌出。 屠夫用面盆盛之,顷刻即满,再注入桶内,约有三四盆。 这时牛四足竭力伸屈,两目炯炯欲裂,口中呼呼喷气,也不知挣扎了多久才气绝。
「过了数分钟,三屠夫又从外牵入一牛,至门不肯入,两目泪下如雨,经前者强拖,后者推打,及至场内稍宽之处,出其不意,铁锤顿下,随即倒地,照前杀法。 我目睹此惨剧,脉搏顿感跳动,心神难以自持,好似身在地狱,放声一哭,口中急念『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』不已,即转身出外,飞步而归,从此誓断荤腥,实行素食。」
寒老居士犹有余悸地吸了一口气,再继续说:「《楞伽经》说:『凡杀生者,多为人食,人若不食,亦无杀事,是故食肉与杀生同罪。』 」
这时,阵阵铿锵的「云板」声在清净庄严的五观堂内悠然回荡,冲散了攀谈者脑海里屠场的惊心掠影。 原来当值师已经打过「梆」,现正敲着「云板」催集大众过堂。 (「过堂」是指僧众齐集进入五观堂用斋,按寺规先击梆三阵,后敲云板)。
当各人面前的钵子盛满斋菜后,维那师引磬起腔,僧众随即合掌同诵「供养咒」。 在一片详和的梵瓯声中,大家结束了这次聚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