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师与白云

Teachings

古时的禅师喜欢远离尘嚣,潜修于深山中,结庐而住,朝夕与缭绕峯顶的云雾相处,所以,隐居禅者的诗偈,多以彤云霭雾来抒发情怀。

明朝湛然禅师,写有这样一首平易浅白、清逸隽永的山居诗:

「白云与我最相知,我住山时它亦随,

侵早和风辞嶂外,晚来依旧护柴扉。」

在禅师的妙笔下,山峯旷野里的白云,仿佛就变成了有灵性的同参知己。所以禅师说:「白云与我最相知,我住山时它亦随」。

白云是显隐不定的,隐时象征着我们暂时不能契合佛性,而须承受种种俗世的烦恼痛苦。当白云现身,弥漫于禅房时,则象征着我们透过念佛拜忏、诵经禅坐,道业日进时,又可背尘合觉,回归佛性的寂静禅机了。

行者住山闲暇时,仰观白云,只见它或是远在天边,或是近在目前;一会儿形状像飞鹰,一会儿样子似猛虎。瞬息万变,却又随风飘荡,聚散无常,聚则烟海浩瀚,散则澄空万里。对禅者来说,这大自然中白云的随机变幻,也是禅的机锋啊!

「侵早和风辞嶂外,晚来依旧护柴扉」,清早,白云被和风送出层峦叠嶂之外,傍晚,白云又懂得返来守护在茅蓬之前。它不单是湛然禅师的老同参,更是忠心耿耿的护法使者。

宋朝志芝禅师的诗,将云雾以拟人化的手法来描述,把山头任意飘浮的白云,喻为浪迹天涯的禅客,寄居于老僧半间静室之内。志芝禅师满怀风趣地写道:

「千峰顶上一间屋,老僧半间云半间,

昨夜云随风雨去,到头不似老僧闲。」

吟读此诗,眼前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卷:在林木丛生的崇高巅峰之上,老僧搭起一间简陋的修道茅棚,除自己栖息半间外,还有云雾涌进来宿于其余半间。但昨夜忽然狂风暴雨骤起,云雾随风飘到遥远的天际去了。这不守本性的白云,到头来还不及老僧那般安住不动,清逸悠闲呢!

白云是那么的不由自主,随境而转;正好衬托出老僧的甚深修为,是那么的泰然安谧,怡然自得。一任身外风吹云荡,树倒江翻,他那清澈澄莹的心镜,总是平平稳稳,纤尘无染。

在禅诗里,白云也会被喻为颇有感情之道侣的,如唐朝皎然禅师,有一首意境深远,名为《秋晚宿破寺》的七言诗说道:

「秋风落叶满空山,古寺残灯石壁间,

昔日经行人去尽,寒云夜夜自飞还。」

当时山野空濛,秋叶婆娑,落满一地,而寺内渺无人迹,唯有佛前的一盏枯灯如豆,寂然映照残壁。由于岁月流逝,曾经香火鼎盛的道场,如今已成为破旧不堪的古寺了,呈显出宇宙万有变化无常的世间现实。昔日经行的禅者,已全部离散,唯有寒云仍旧每晚飞还,眷恋不舍。寒云对古寺之怀念,岂不是比「有缘即住无缘去」的道人更具感情?

不过,栖心求法,精进自励的行者,是不论境遇顺逆,道侣有无,仍然会一样用功办道,努力不懈的。修行从来都是在自己个人心田上下功夫的事情,明白此点,只要坚保道心不变,于一切外缘少起计较,少起烦恼,便能一切随缘,安祥自在。那时,纵是「古寺残灯」,也无虞道粮,「落叶满山」,亦不碍经行了。

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