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维摩大士去何从,千古令人望莫穷,
不二法门休更问,夜来明月上孤峰。 」
这是宋朝雪窦重显禅师参罢维摩诘「默言无语」的公案后有感而发的诗偈。 「入不二法门」是指修行者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的极端思维而证悟到真理,所以称为「不二法门」。
根据《维摩诘经. 入不二法门品》记载,有一次,维摩居士和很多大菩萨议论佛陀所说的「不二法门」。 大菩萨们列举了很多二元对立的思想概念,如「生」和「灭」,「清净」和「污染」,「善」和「恶」,「福」和「罪」,「明」和「无明」,「圣」和「凡」等,并且认为只要消灭了这些对立的思想,即等于灭除了妄想分别心,就可以入不二法门,超脱生死而成为觉者。 众生是因为妄想分别而造业,沉沦于六道轮回之中。
最后,文殊师利菩萨对「入不二法门」的讨论总括地说:「照我的想法,于一切法都不妄加分别,不妄加言说,甚至远离言语思维概念,就是入不二法门,证悟如来智慧觉性了。 」说完之后便问维摩诘居士:「请问不二法门是不是这样解释呢? 」维摩诘居士默然无语。 文殊菩萨立即赞叹道:「善哉! 善哉! 连文字言语都放弃了,连不可说也不说,那就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。 」禅门誉此公案为「维摩一默,声如渊雷」。
世间上的烦恼,往往都是因为牵缠于「是」与「非」,「人」与「我」,「爱」与「恨」等执着,造出身、口、意三恶业,因恶业而受报,遂产生无量痛苦。 禅宗三祖僧璨在《信心铭》说:「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,但莫憎爱,洞然明白。 」究竟圆满的真理并不深奥难懂,只是不以拣择分别的知见去探求,只要不存有世界的喜爱与憎恶,真理便会清晰明白地显现出来。 所以佛教千经万论,无非导向「入不二法门」。
菩萨们用消除对立的方法来进入不二法门,表示对论题两极端都不执着。 但这种方法不也是堕入另一绝对的知见吗? 如果你认为「美」和「丑」都是各走极端,要建立绝对的「非美」和「非丑」的见解,这不是「以妄遣妄」,另觅知见,自相矛盾吗? 须知用言语概念去辩论是非,便已经纷扰了自性清净心,又怎能体证真理呢? 文殊菩萨将思维推上第二高峰,认为超越言语思维就是入不二法门,这属于「以言遣言」,须知用言语,又怎能彻底泯灭对言语的执着呢?
维摩诘居士比诸大菩萨更高超,将讨论推上第三高峰,索性对一切二元对立言语思维的见解以「无言无说」去表达。 因为凡所有相(言语也是相)皆是虚妄,「一落言诠,便成戏论」。
文殊菩萨的智慧高居众菩萨之首,当然洞然明白此理,只是他谦逊地造就了阶梯,让维摩诘的「默言无语」攀上最高峰。
禅门说「妙高山上,从来不许商量,第二峰头,诸祖略容话会。 」禅者到了高若妙高山这样的境界,已经超越言说范围,因此是「无言无说」的。 那么,何故禅门有汗牛充栋的公案语录呢? 这不过是祖师为了方便,容许悟性稍逊的禅者以言语表达禅的内心世界而已。
「不二法门休更问,夜来明月上孤峰。 」在这不二法门内,二元的差别既不成立,言语概念也属妄见,那还有什么可说呢? 当「夜来明月上孤峰」的时候,譬喻禅者皎洁清净,一尘不染的心,如皎月当空,朗照无遗,这是亲证的体验,还需要以思维去析别,用言语去辩论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