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善信吉祥:
2025 新年的钟声已敲响,当我们回顾过去一年所经历的多重考验——失业问题、零售不振、房市下滑、亲友移民等,往往仿佛乘坐过山车一般。但也正是在这些考验里,香港人仍展现出坚韧与活力。今天,我想与大家分享如何同时善用「自力」与「他力」,协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,让内心与生活都保持更充实安稳。事实上,「自力」与「他力」并不冲突,而是两种互补的力量:前者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、思维与行动,后者则仰赖佛菩萨的护持与心灵的安顿。只要掌握得当,便能在动荡的大环境中站稳脚跟,也能在心灵深处找到一处宁静的归宿。
(一) 自力 – 从容、静观、适应,于变局中绽放光彩
- 在变动中展现坚韧与活力
回顾香港的历史,不难看出这片土地一直都在不断转变之中: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、科技革命的冲击、社会结构的调整等,均让香港一再面临严峻考验。从金融风暴到全球经济衰退,从非典疫情到外部环境的多方变动,香港人总能靠着灵活与韧性的特质努力求存,也常常从逆境中找出新机会。
然而,外在环境再怎么变化,我们能做到的,是调整内在的心态与行动方向。虽然经济下行与社会变迁难以阻挡,但我们可以选择以正向心态面对困局,并运用智慧因应挑战。这就是「自力」的核心:靠自己的努力与调适,为人生寻找出路。 - 回顾过去:多重考验下的香港
过去的一年,香港的经济增长放缓,加上房市下滑、零售不振,不少人感到压力沉重。社交媒体或新闻报导的负面消息,往往加剧大众的焦虑与不安。有些人担心工作不保,有些人苦恼于房价走跌,亦有人因家人或朋友移民而感到失落。这些现象确实反映出本地环境所面临的种种转折与考验。
然而,正如香港在历史上多次度过难关一般,每一波危机里都蕴含着改变与创新的契机。假使我们能先让心安定下来,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此刻的局势,也许会发现当某些传统产业没落时,新的产业或工作模式正悄悄崛起;当局势让某些人选择离开时,也有人找到全新的方向或生活模式。 - 从容、静观、适应:自力应对的三大心法
面对多重挑战或不稳定的社会环境,我们可以用三种心态巩固自己的行为:从容、静观、适应。
- 从容
从容并非消极放任,也不是沉溺在「慢慢来」的幻想,而是在剧烈变动降临时,先让自己稳住阵脚,避免因慌乱而做出错误决策。正如驾驶时遇到突发状况,我们若只是惊慌失措,往往更容易失控;相反,保持一份沉着,才有机会化解危机。因此,当经济数据或社会讯息给我们负面冲击时,先稳定自心,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,才更能找出解方。 - 静观
「静观」指的是以平和、客观的心态观察周遭环境与自身状态,不随着愤怒、焦虑或恐惧的情绪走向极端。香港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城市,每天都有新资讯涌现。如果我们时时处在焦虑或慌张之中,反而难以捕捉新的机会。藉由静观,我们在面对工作压力、家庭矛盾或社会变迁时,都能保有一定的理性空间,进而做出更稳健的判断。 - 适应
最后是适应。适应并不意味着投降或妥协,而是以弹性与创造力与环境共存。若行业冲击严重,就考虑进修、转职,或者发展多元副业;若担心未来走向,则可加强理财规划、扩大社交圈。香港人口素来习惯面对激烈竞争,也擅长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;只要心态足够开放,能够以不断学习的方式调整自己,必能在逆势中寻得活路。
在佛教的观点里,这三点其实也呼应了「忍辱、禅定、般若」:面对无常,我们先忍下外在冲击,然后透过禅定让内心平稳,最后以般若智慧看清情势、把握时机。
- 从容应对与放下过度担忧:止观的运用
在上述「从容、静观、适应」三大要诀之外,有时我们仍会被外在环境带来的焦虑或恐惧左右,这时不妨借力于佛教传统的「止观」修法。
- 止:先让自心止息纷扰
很多人在面临房市下跌或经济低迷时,第一个反应是「完了,我的积蓄该怎么办? 」这样的恐惧如果不断翻搅,只会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。利用「止」的技巧,我们可在每天早晨或晚上,找个安静的地方端坐,专注呼吸或轻念佛号,暂停对未来的负面想像。如此能让神经系统放松,也替思绪重新整理空间。 - 观:客观检视现况
接着是「观」。当情绪趋于平静后,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审视当下的条件与可行方案:自己的技能、可利用的资源、人际网络在哪里?外部是否有让自己更上一层楼的机会?这些问题若能好好梳理,往往能在看似无解的情境中,找出一丝可行的曙光。
透过止观的方式,便能在心中筑起一层防护墙,不会被「最坏的想像」迅速吞没;也能在思绪整理后,更理性地拟定下一步行动。若感到自己仍深陷负面情绪,可考虑再多进行几次静坐或自我对话,让身心达到更平衡的状态。
- 在家庭与社会互动中修持体谅与感恩
自力除了着眼在个人职场与生计之外,也涉及人际互动。香港不仅经济竞争激烈,价值观的分歧也可能带来家庭或社会层面的冲突。此时,佛教提倡的「放下我慢」和「利他」便尤其重要。
- 体谅与包容
在家庭内,可能长辈与晚辈对未来的看法迥异;在社区里,不同背景的人对社会议题意见相左。若能带着体谅与理解的态度去倾听彼此,或许会发现双方忧虑的其实是同一件事,只是著眼点不同。通过坦诚的家庭会议或聚餐谈心,很多「针锋相对」的状况都能缓和。反之,若我们坚持「非黑即白」,就容易陷入对立的僵局。 - 感恩与知足
香港社会节奏快,许多人忙着赚钱、争取机会,往往忽视生活中那些「已拥有」的幸福。事实上,能拥有健康、家人的陪伴、朋友的支持,都值得我们每一天怀抱感恩之心。若我们持续把注意力放在「缺少什么」,焦虑感只会加剧;反之,多看看「我已经拥有什么」,便能转化心情、鼓励自己面对挑战。此外,也可以进一步将感恩化为慈悲,在力所能及之下帮助他人,享受「利他」带来的充实感。
(二) 他力 – 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护持
- 念佛:正念与专注的培养
若说「自力」是我们个体在心理、行为上的积极调适,那么「他力」则是指藉由佛菩萨的慈悲护持,为我们的身心带来更深层、更温暖的支撑。两者并不互相排斥,反而相辅相成。当我们在现实面全力以赴时,也可以透过念佛、念观世音菩萨等方式,强化内心的定力与慈悲智慧。
谈到念佛,很多人会将其视为一种纯粹的宗教活动。事实上,念佛同时也是一条修心之道,可以帮助我们培养「专注」与「正念」。
- 专注与禅定
在小乘佛法的传统里,禅定强调透过持续专注,让心识远离杂念并逐渐达到宁静,进而净化内心。念佛时,反覆将注意力放在佛号上,就能训练自己不被外境干扰。进一步地,若能稳定心识,便更容易看清自身与外在环境的关系,不再任凭情绪翻搅。 - 慈悲与智慧
在大乘佛法里,念佛不只是内向的冥想,也是一种动态的慈悲实践。我们不仅透过专注力来稳定自我,更期望将这份定力与慈悲扩及到他人。对「空性」与「般若」的体悟也来自于此:稳定的心能帮助我们体会一切万法的相依性与无自性,进而生起更广大的悲愿。
- 念佛的实际应用:生活案例
在快节奏的香港社会,念佛法门显得特别可贵,因为它不需要准备特殊场所或大量时间,只要有心,就能在琐碎时段进行。
- 例子一:上班族的纾压之道
假设一位上班族因人际关系与工作压力而烦躁不安,于是他开始在每天搭地铁时闭上眼睛、轻声念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当他将注意力放在佛号的声音与意义上时,原本浮现的焦虑和烦恼逐渐退去,抵达办公室时也感到更平静、更有活力。这种简单的实践,让日复一日的压力得到调和。 - 例子二:家庭主妇的情绪缓冲
一位家庭主妇因感觉家人不理解她的付出,长期积累了愤怒与失望。她开始在做家务时,不管是洗碗、拖地,或整理房间,都尝试默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渐渐地,她对家人的执着和怨怼有所松动,心中体会到清净自在,也更能客观看待家庭争执。
- 音声疗法与念佛的科学意涵
现代研究显示,人的声音若以合适的节奏、频率反覆诵念,能在生理与心理层面产生正向影响。像「振动医学(vibrational medicine)」认为重复的声响能影响脑波、心率变异性与呼吸节奏,达到深层放松之效。当我们念诵佛号或经咒时,借由专注力、愿力、持续重复、发音以及观想五大要素的结合,就可能引发一种「音声疗法」的效应,降低压力、减轻焦虑、激发正面情绪。长期的念诵更会带动神经系统的调和,有助于身心健康。 - 念佛诵经持咒的力量:专注+ 愿力+ 重复
佛教传统里,经常提到「念佛、诵经、持咒」对身心所带来的转化力。其背后的重要机制在于: - 专注力(focus):意识持续聚焦于佛号、经文或咒语上。
- 愿力(intention):怀抱救度众生、净化自心或祈愿和平的强大心念。
- 持久重复(repetition):经年累月不断地诵念,形成稳定的习惯。
- 发音(vocalization):透过声音的振动,影响脑波与身体机能。
- 观想(visualization):在意念中勾勒佛菩萨形象或莲花净土,激发深层的信心与感应。
当这五者结合,能量便能在心识与生理层面产生显著的影响。很多人于长期修持中体验到不可思议的平静或感应,甚至遇见困难时也更能逢凶化吉。 - 与阿弥陀佛「通讯」:量子纠缠的类比
有些法师或居士会以「手机」作比喻,形容念佛就像拨打电话到「阿弥陀佛宇宙能量站」。长期的念佛使我们逐渐和佛陀的慈悲频率「相应」,仿佛量子物理里的「量子纠缠」,即使相距千万里,也能彼此感应。当修行者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地称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就与阿弥陀佛的愿力建立连结,不但为今世带来福报,也为往生净土铺路。某种程度上,这像是向宇宙发出「定位讯号」,逐渐调和自己的心灵至更高层次。
日常生活里,这种连结也能带给我们安稳与喜悦:当情绪波动或遭遇挫折时,只要回到念佛的状态,就能迅速「接线」,从佛力处得以抚慰。我们不必担心环境距离或时间限制,因为信念与慈悲本身就超越物质界的阻隔。 - 念佛修行的现世利益与更多应用
长期念佛不仅有助于消除业力、往生净土,也在现世能带给人具体的好处,包括: - 心理与情绪稳定:不断念诵佛号,使得情绪波动减少,更能控制自己的愤怒、悲伤与焦虑。
- 提升专注力与警觉性:念佛时的专注训练,也可延伸到工作、学习与生活各处,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。
- 促进心理健康:减少压力源、增进心理复原力,可缓解焦虑、忧郁等情绪困扰。
- 改善人际关系:慈悲心的培养使人更能同理他人,进而减少冲突、促进和谐。
- 培养正面生活态度:在逆境中仍保有乐观与希望,提升个人福祉与生活品质。
- 身体健康的助益:念佛能促进深层放松,减轻生理与心理压力,进而降低血压与心脏病风险。
(三) 自力与他力的融合——于动荡中并进,在风雨里绽放光彩
- 自力与他力并不矛盾
或许有人质疑:「只要自己努力就够了,何必念佛?」也有人疑惑:「只念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?」其实,自力与他力并不矛盾,两者相辅相成:
- 自力让我们在现实层面有务实的行动方针,例如进修、理财规划、社交拓展、维持健康作息等,面对人生的难题时更加从容、掌控力更高。
- 他力则给予我们心灵的深层支持,透过念佛、禅定或称念观世音菩萨,让情绪与意识更稳定、慈悲心更深广,遇到挫折时不易被击倒,也能激发更大的内在潜力。
换言之,自力就像奋力划桨,在人生的海洋里尽力前进;他力则像顺势的风,能让我们轻松不少,也保护着我们不致被巨浪覆灭。
- 日常中的结合:从自我管理到念佛修持
- 自我管理
每日设定一定的学习或运动目标,维护身体健康与心智灵活;同时,也要为财务状况或事业前景做合理规划,包含可能的风险控管。这些属于自力范畴,能提升我们面对外在环境变动的「硬实力」。 - 念佛修持
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,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念佛、禅坐或持咒。不论是每天早晨的十几分钟,或是上下班途中、家务闲暇,都能成为练习的时机。当我们默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或「南无观世音菩萨」时,从烦乱的思绪中抽离,让身心回到「当下」。久而久之,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弹性更佳,与周围人相处更和谐,也更能抓住机会拓展人生。
- 应对逆境:寻求支援与互助
不论是依靠自力还是他力,都不意味着我们要独自扛下一切。在面临财务压力、就业困难、家庭冲突等问题时,也可以向专业人士、社福机构或友人求助。这不仅是对自己更负责的做法,也符合佛教「利他」与「互助」的精神。我们可以在念佛、静心后,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帮助、能向谁求援,进而在社会资源的协助下度过难关。 - 新一年里的路:稳住心灵,稳健前行
在新的一年,我们难免还会面对种种挑战。但只要明白「自力」与「他力」的双重意义,并在生活中找出平衡点,便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。
- 当环境变化太快,我们靠「自力」中的适应力与学习力跟上脚步;
- 当情绪起伏太大,我们让「他力」透过念佛或专注修持来安抚身心;
- 当家庭或社群出现冲突,我们以体谅与感恩的态度凝聚彼此能量;
- 当前路看似灰暗,我们记得「止观」能给予平静,也记得佛菩萨的愿力能带给我们希望。
结语:在变动中安住身心、展开更光明的旅程
各位朋友,2025 新年已经到来,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世局的波动,但能改变自己内心的稳定度。只要保持「从容、静观、适应」的心法,并结合念阿弥陀佛或念观世音菩萨的修持,相信即使外在环境再多挑战,我们依然能够有所作为,也能保有一份从容不迫的心境。
请记住以下几点,作为新一年的勉励:
- 努力不懈:在自力面上不断耕耘,拓展新技能、调整心态与行动方式。
- 安心放下:透过他力的念佛修持,获得更深层的安定与智慧,让心灵放松不紧绷。
- 利他精神:关心身边的人,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支持,也接纳他人的协助。
- 体谅共存:面对分歧,用同理心彼此尊重,化冲突为沟通,化分裂为合作。
- 感恩知足:珍惜已拥有的健康、友情与支持,维持正向心态,并适度行善。
愿各位在崭新的2025 年里,不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动,都能同时善用「自力」与「他力」,在风雨中坚定前行;既能保持行动力,也能依靠佛菩萨的慈悲加被,让我们在逆境之中依然绽放光彩。谢谢大家,祝大家新年快乐、身体健康,吉祥如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