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找生命的意义、超越生死的解脱 —— 观成法师「生命的流传与还灭」讲座开示

Teachings

图文转载自 《佛门网》
文: 《佛门网》 图:《佛门网》 发布日期:2024-11-13

国际观音寺创办人观成法师上月访港,举办一系列佛法讲座,让更多人认识佛法。10月23日下午,法师亲临香港珠海学院佛学研究中心,主讲「生命的流传与还灭」讲座。人的生命,总离不开生、老、病、死;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种种苦恼?法师当日的开示,也许给我们一些启发。

观成法师表示,每次他分享佛法,第一个大前提是要跟大家讨论学佛的目的:「我们学习佛法,断不是为了『求』,例如求长求名求长寿、求得到佛菩萨的护佑;也不是只为了参加法会、诵经拜忏;而是为解脱痛苦和烦恼,达到究竟常乐的终极理想。」

学佛三个层面:现在、将来和过去

如何做到?观成法师表示可分为现在、将来和过去三个层面展现:「现在,是要从烦恼痛苦中解脱,活出身心安乐、清净、利乐众生、广结善缘的人生。将来,是要超越三界六道轮迴,不再浮沉于生死苦海,达到究竟圆满的觉悟。至于过去呢,就是要我们懂得放下、破我执,从人生的经验中吸取教训——恶的不要再重蹈覆辙,善的要积极地进取。」

观成法师坦言,在三藏十二部中,已提及很多不同方法,可能一生也看不完。法师认为大家毋需要全部逐一细阅,就如要感受大海的味道,你只需用一个杯子,取一点海水就可以了。「好像我们初学佛时候,有读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楞严经》;要脱离六道轮迴,汉传佛教的天台宗、净土宗、禅宗、律宗等等都有所指引教导……这些经典,已能令我们尝到大海的味道。」

随着文明的进展、教育的普及,观成法师认为现世代的人对佛法要求,已不只限于感情上的宗教,亦不单是一般人心目中延生、荐亡的仪轨。简单而言,学佛就是在世人渴望寻求生命的意义,让我们探索超越生死的「大自在解脱」。

认知在当下世界的位置

当我们了解到学佛的目的、知道自己在当下世界的「Positioning」(位置、角度、岗位)后,观成法师表示是时候进入今天的主题 —— 生命的流转与还灭,其实就是佛教中十二因缘的流转门。「整个世界是四圣六凡,而我们凡人是六凡中的人道,这就是我们的位置。」法师并引用李白一首古诗《拟古》作比喻:「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。天地一逆旅,同悲万古尘……」代表我们凡人只是天地的过客,我们的生命是非常脆弱,人死后就会化为尘埃,回归土地。这也再次解释了为甚么我们要学佛,「就是学习如何超越生死,学习将一切放下。」

三个角度,了解生死轮迴

怎样去了解生死轮迴的真相?观成法师认为可从三个角度去探讨:

一) 这「我」究竟是甚么?

二)这「我」的生命如何(及为何)流转于六道轮迴之中?

三)认识生命的缘起外,必需努力实践佛法,从修证中,使生死的流转得到还灭(停止)。

法师进一步表示,生命的源起和流转是客观的,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主观;主观的人生,跟客观的世界乃息息相关,两者互为缘起,是为因果。透过分析自己主观的人生,从而了解客观的世界,这就是我们研究佛法的基础。

「我」是甚么?观成法师表示可从六根五蕴中去认知。由六根至六尘、六识,合共十八界。五蕴就如《心经》所言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,构成了我们的生命。当我们未得解脱之道,受制于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既造诸善,也造恶业,因而令我们轮迴于六道、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。 透过学习佛法,实践佛法,透过认识六识五蕴,让我们知道自己是怎样思想、说话、行动。六识以外,还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合共八识。而在八识心王中,还有五十一心所,法师将之比喻为一个国会,内有八个「心王」,还有五十一个心的「大臣」,当中有善的大臣,但更多是坏的大臣。法师笑言:「因为善的大臣(心所)只得十一个,比坏的大臣少,所以我们有很多烦恼!」而佛法可改变我们的心念,帮助我们将坏的大臣净化向善,所以心念是非常重要:「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。」

人生中的十二因缘流转

最后,观成法师说到十二因缘的流转,就是把我们每个人的一生,放在十二个环节里面,揭示生命中种种苦难的起源和因果关系。而还灭,即是一种觉醒,代表我们改变生死流转的痛苦。所谓十二因缘,是跨越了过去、现在和将来三个时段,分别为无明、行、识(过去世);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(现在世);生、老死(未来世)。

观成法师坦言在短短一场讲座中,只能粗略地跟大家讲解十二因缘的流转,「我今天只是告诉大家这个过程,还没有说到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用甚么方法,去解决人生中这些问题。」但法师认为今天的分享仍是很好,起码让在座的朋友了解到问题的起因,才有机会解决我们人生中种种痛苦。「人生的烦恼,都可在佛经找到解决方法!」法师感恩在座所有学佛或对佛法有兴趣的同学及受众。「佛法令很多人开悟了,不再流转在生死苦海、六道轮迴。」推而广之,我们不止要自我解脱,还希望广度众生离苦得乐,这就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了。

讲座圆满举行,观成法师与一众嘉宾合照留念

原文刊于 《佛门网》
国际佛教观音寺 获授权转载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