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转载自 《佛门网》
文: 黄增健 图:《佛门网》 发布日期:2024-11-07
国际观音寺创办人观成法师于10月25日,在柴湾青年广场以「一念净心——念佛法门的转化力」为主题,向大众讲解心念如何改变人生?正念如何与佛法连成一线?
一念的力量
观成法师开宗明义,指众生的生命流转,是以一「念」为最小的单元。不要轻看这个「念头」,它能改变整个宇宙。法师亦指出,修学佛法就是修心,在修心之前,我们先要明白自己的「心」。正所谓:「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。」只要明白自己的内心,便能透彻地宇宙一切,从迷走向走觉悟!
法师坦言:「念头有好亦有坏,很多时我们做错了,想错了,但我们也不知道。念头能改变命运,也能改变习惯。」每一个行动,都是由一念开始,不断重复一个行为,便成为了习惯。法师鼓励大众多念佛,而且重复地念,因为他指,念头的力量来自重复!「例如念诵『阿弥陀佛』,虽然是简单一句,但不断重复,力量便会很大。」法师认为,学佛要从小培养,不断重复念佛,还要做好事,这便成为小孩的性格,这会影响他们的将来的命运。因此「想得好命运,就要从好的习惯开始」。
不过,做好事只是学佛的入门,还未到达学佛的境地。观成法师表示:「做好事,是属于凡夫的修行。改善念头,是凡夫修行的前方便,仍未到达学佛境地。」信佛,不只是做好人,做善事,更要超越善,达至无上正等正觉,进入无念之中。
不要执着念头
观成法师称,世间做任何事,都以真善美为目标,但学佛修行,是超越真善美,超越凡夫,达到成圣。要达至成圣,佛教提出「闻、思、修」这三种方法,从而提高智慧,获得般若智。
法师指,学佛之人,先由改变念头开始,以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学,止恶扬善,先从做好人开始。当我们执着于念头时,法师却告诉我们,所有的念头都是假的。因为念头是从「自我」出来,并不是真实的,它充满「我执」。「念头能帮助我们在世间生存,但不是我们的真实本性。」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」所以我们不能执着在念头之中。
法师鼓励信众念佛,无论念「阿弥陀佛」、「六字大明咒」、「大悲咒」也好,都是要经常在口边诵念。念佛好处多,能净化心识,改变心境,放下执着,这源于一念专注,和诚心依靠佛的力量。因为念佛不单有「自力」,也有「他力」。我们专心念佛,只是靠自己的力量,但世间仍有很多其他的力量,在互相作用。
自力与他力互补
自力,就是修行者专注于念诵,这时,心识可以脱离杂念,进入专注状态,放下一切执行。虽这是自力,但不只「自力」,也有「他力」,这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。正如上网一样,我们登入网页,除了自己的力量,网页亦有他的力量。两者要互相连结,才可以成功上网。而双方的力量,都很强,不能单独来说。
正念的重要性
法师认为,佛教徒应该保持正念。但如何发挥正念的力量?
首先,甚么是正念?法师指,「正念是保持在正确观念上的觉知。包括止观。」第一步,我们当下先觉察烦恼生起,并以正确的方式去处理。要学习世间无常,不要跟着烦恼走。师法更指,佛法之中,不论是「四念处」、「八正道」等,全都是达至正念的工具,大家必须好好学习。遇到生活上的苦恼,都可以用佛法智慧去解决,而不是用自己的激情、怒气和忧郁。
我们不但要念佛,更要重复地念,力量就会越来越强。如果想念佛时而有所感应,就必须每日重复诵念,不能放弃。所以法师认为:「正念必须是当下察觉,与高深智慧的结合,这种理解能更全面实践佛法。」
任何时间皆可念佛
念佛方法有很多,以下几个比较特别:
一、在日常压力中念佛:因为工作充满烦恼,尝试在上班前,可在地铁内念佛。这样可以从焦虑的人际关系及工作中,抽离出来,对自己更有好处。
二、以念佛来处理情绪冲突:在家庭关系之中,经常感到被忽视和不理解。如果在做家务时念佛,能把负面情绪转化,增加内心的清净自在。
大势至菩萨的念佛秘诀
观成法师为大家讲述大势至菩萨在《楞严经》「二十五圆通」里的念佛秘诀: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
都摄六根:修行人先调御六根: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,利用念佛把六根,离开做业的地方,令它们清净下来,避免受外界的干扰。利用佛的名号,把六根「摄住」,不让它们被污染。法师直指:「只要专心念阿弥陀佛圣号,便能做到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心佛一如,心佛融为一体,便能打开如来藏的宝藏。所以不能看轻阿弥陀佛的圣号。」
净念相继:通过持续念佛,保持内心清净,使外界的干扰无法打断正念的流动。法师提醒大家,念佛要一心不乱,即做外界有任何摇动,也不能打乱内心。这是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纪律。
「先从清净环境开始练习,再逐步扩展至不同环境中。熟习后,修行者可在任何环境中,随时念佛,例如巴士、乘地铁、散步中也可以。」法师说。
努力追求人生意义
最后,法师鼓励大家,在追求物质生活外,更要追求更高的人生意义,追求永远的大自在解脱。「学佛的意义,不在追求名利,单求生活所需,不要在贪心的基础上信佛。」
佛陀教导我们,人生有很高的价值,不要被世间物欲迷惑。一心念佛,追求解脱,才是人生在世的目标。
原文刊于 《佛门网》
国际佛教观音寺 获授权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