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脉源流--善慈法师浅谈孔雀法门(五)

Teachings

相传孔雀法在印度盛行甚早,见如长老曾在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导读》介绍:

「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三云:『珊尼羅闍川北石崖边,有窣堵波。病者至求,多蒙除瘥。如来在昔为孔雀王,与其群而至此,热渴所逼,求水不获,孔雀王以嘴啄崖,涌泉流注。今遂为池,饮沐愈疾。石上犹有孔雀趾迹。』」又据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》记载:玄奘法师至印度之时,《大孔雀经》为七世纪习诵之文,当戒日王未即位前,闻其父死,奔赴王宫,遇诸传教师举行仪式,有诵大孔雀经文多,则当时此经之风行可知。至于准确的起源时间则无法追究了。

那么孔雀法又是何时流入中国及翻译的?根据《佛教史年表》及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》记载:西域王子帛尸黎蜜多罗(Po Srimitra)舍位出家,于东晋永嘉(公元307年)年间来中国,住建康(今南京) 建初寺,于永昌元年译《孔雀王神咒经》,317-322年间译有三本。尚存《释藏》、《高丽藏》、《元藏》、《明藏》中。

至516年,扶南(今高棉)三藏法师僧伽婆罗至中国,译《佛说孔雀王咒经》,译笔既劣,间有错误。 至705年,义净法师又译《佛说大孔雀咒王经》。净本虽自称译其全文,遂不免有省译或意译之事。其后三藏法师不空亦有新译本,名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》。此本与其谓译原文,实为校正净本,时至今天,已广为应用。正如《孔雀经音义》(注一)云:「如今是者大唐大兴善寺三藏不空和尚,大历六年 (771) 奉玄宗肃宗两圣帝恩命,于上都内道场所翻译也,斯为正译。」

不空大师于天宝五年(746)住净影寺,适天干旱,帝敕于内道场修《孔雀法》,祈雨三天果验。帝赐号:智藏,并赐紫袈裟等。当时此经盛行,唐朝皇室甚为重视,广为修法,不让流落民间。

由于唐武宗灭佛,此后流行至日本。日本僧人灵云曾于1686年,对勘(不)空本及(义)净本 ,而撰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异同》,此本已为日本《释藏》所录。

在日本佛教界,孔雀经法是镇护国家的大法之一。日本传修此法甚早,九世纪时修验道始祖「役小角」即曾修孔雀咒法而得大灵验。平安时代,自空海强调《孔雀明王经》之护国性以来,即为日本真言宗所重视的密教经典。查日本历史纪载:908-960年期间曾有多名日僧修孔雀法灵验之记载。至十一世纪,孔雀法扩及现世利益,以祈福、消除天灾、除疾延命等功效而盛。

台湾弘扬此法缘起乃由贤顿老和尚拈出。有苗栗慈光寺慧宽比丘尼,身患重疾几危,幸遇佛母孔雀明王大法,读诵再三,不久旋愈。见如法师闻之,向贤老请法后,依之修持,宿年胃疾也愈,信之笃诚,志弘此法,以拯众生苦厄。

1984年台湾北部年余干旱,见如法师发心四十九天修孔雀法祈雨,阅六日旱象解除。尔后屡修此法,深感本经现感现应,殊胜异常,发愿戮力弘扬,利益娑婆世界更多苦难众生。 2002年起开始国际弘法,多次赴中国、马来西亚、香港、新加坡及印尼等地。

见如老法师终生弘扬孔雀法,历尽艰辛劳苦,把失传千年的孔雀密法再度重兴,至今己确立了孔雀法的国际定位。

注一:《孔雀经音义》共三卷,日僧观静撰,为不空所译之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》注译书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