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常与五戒

Teachings

中国传统的五常是指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假如每个人都能够遵照五常的原则做人处世,就会成为正人君子、志士仁人。其实,儒家的五常与佛家的五戒,意义上是具有相通之处的。佛家的五戒指的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这五戒是人格道德的基础,在家居士需要持五戒。《华严经》讲:「戒是无上菩提本,应当具足持净戒。若能具足持净戒,一切如来所赞叹。」

什麽是戒呢?戒,就是防非止恶的意思。倘若我们以五戒与五常来作比较,那么不杀生,就是仁;不偷盗,就是义;不邪淫,就是礼;不饮酒,就是智;不妄语,就是信了。

所谓不杀生是指不可伤害生命,这种慈悲心发挥到极智,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精神。《戒经》曰:「宁可牺牲自己生命,誓不杀害生命。」孟子亦云:「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。」所以,仁慈的人是不会滥杀无辜的。时常保持慈悲心,会为自己以及别人带来无限的和平与欢乐。

不偷盗是指不盗取别人的财物。偷盗的行为起源于贪欲,未经别人许可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,不惜损害他人从而增益自己,这种完全是属于见利忘义的行为,因此偷盗就被视为不义。

俗语说万恶淫为首,邪淫所孳生的烦恼无量无边。例如,邪淫会使到家庭破碎,传染疾病,甚至有关人等会引发杀机,实在祸害无穷。以在家学佛来讲,所有婚外情、嫖妓、以至非夫妇之间的交合,都是属于邪淫范畴,因此邪淫就视为不礼。

所谓不妄语,即不讲欺诳骗人的话,是说真实话,不作诳语诈骗。佛於《金刚经》中宣说:「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」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都是十恶业的口业,是由贪、嗔、痴三毒引致的。两舌就是俗语所讲的「两头蛇」,喜欢在他人之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,试图破坏别人之间关系;恶口,就是指用粗言秽语辱骂别人;绮语,就是虚伪无意义的称赞。人无信则不立,「信」是贤者必备的品德。如果时常用妄语表现自己,企图取悦别人,最终定会失信於人。

不饮酒,是泛指不饮用有麻醉心性作用的酒类和毒品。人往往因醉酒而误事,甚至伤害别人,例如酒后驾驶,发生意外而害己害人。所以酗酒和毒品会令人神智不清、甚至乱性,因此受五戒的人是不饮酒的。

总而言之,儒家的五常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其实即是佛家的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饮酒、不妄语。这一切都是良好人格的道德基础,如果能够谨记在心努力实践,这样的为人品格就可渐趋圆满的境地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