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闻菩萨也者, 不求自身得度, 还以度人为志, 愿与众生共皆成佛道。今天与台湾净觉僧伽大学教授见闻法师的一席话,让笔者深深体会到菩萨在世间应有的行止。见闻法师一心荷担如来家业,多少年来默默耕耘, 著书编注(注一),指导学生, 为的不是名闻利养, 而是方便后学, 培育僧才, 为佛法久住作出无私的奉献。法师坚毅不拔的精神, 宏大的志向, 为佛弟子树立崇高的道风, 刚好与其羸弱的身影成强烈的对比。佛经有云, 比丘常带三分病,是修行的助缘。祈愿法师早占勿药, 法体安康, 法轮常转, 佛行事业圆满无碍。
问: 可否先介绍一下法师的出家因缘和志愿?
见闻法师: 我出生在云林乡下一个纯朴的农村。从小随着父母务农,过著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。一方面求学,帮忙农作;一方面随着家母茹素。长大后,就到北部工作,一边工作,一边再进修。三十一岁时,因缘成熟,就离俗出家了。我的出家因缘有点特殊,本来从小已立志要出家,当我二十五岁时,家母一口气没来就往生了。后来又刚好听法师说,生命在呼吸之间。那一刻,我澘然泪下,就毅然决定出家了。
之后,我在佛学院念了三年,后到日本留学,用了半年时间读语言学校,也很顺利考上日本大谷大学的研究所。因自己的经济不是很充裕,所以用两年时间修完四年的课程。其实我在日本申请的奖学金是足以完成博士班课程的,但因为我出家之前已立志要从事僧伽教育,而且在前往东瀛之前,也提醒自己,在修行上要:「有禅悦,有法喜,道风半解半行,但以僧教为使命」。在弘法路上要:「无名闻,无利养,毁誉不闻不问,只将如来正法弘扬」。这是在赴日求学时写下来的座右铭,以此一直用来鞭策自己。因发愿要从事僧伽教育,所以,读完硕士就回来随分随力的投入僧教育的岗位。
从事僧教前后二十年,心无二志的为培养年轻一代的僧人而付出。但自己本身也要有内德外仪,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「以法自严,以戒自律,以智自行」。来策励自己要随时反观自照,调整自己的步伐,以配合学生的脚步。
问: 见闻法师可否谈谈这些年来的工作, 对弘扬佛教方面的心得 和僧教育的意义?
见闻法师: 我出家主要是弘法度生及荷担如来家业。在职事上战战兢兢,默默无闻的从事僧教育。一方面从事教育,一方面著书、写作。这两方面都须付出很多心力。然得到的回报却是不成正比的。从法来说,内心是充满著无限的法乐与喜悦。虽然每天过的是粗茶淡饭的日子,但心灵领域却是轻安法喜自在的,是笔墨难以形容的。在僧教育事业上,那怕遇上挫折,也从未退缩过。因我告诉自己,僧教事业本身就是要有一颗无私的奉献精神。其次,是不能有名利心,一定要默默耕耘,最重要的是要刻苦耐劳。
所以我一方面授人,一方面自己充实。每天是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, 时时告诉自己一切节约,三餐能食饱就好了。
为甚么会一直坚持僧教育的工作?因为我认为在佛法的弘扬中,是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佛法要常住,就必须要注重僧才的培育。僧众是佛法的传递者、弘扬者,如果僧众的素质不高,那么要正法久住,就等于是缘木求鱼。换句话说,正法能不能久住,不是取决于道场的大小,或是硬体建设的富丽堂皇;而是取决于僧众资质的优劣,及人品道德的成熟圆满与否?
谈到僧教育,主要要从两个层面来说。在狭义上,是要传授佛法的知识,然后加以引导,陶冶心性的修养和学术的增长,这过程是为了培养僧格和道风,是需循序渐进地解行教育。
如果从解门来说,身教重于言教,为人师者要求学僧怎样,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,身体力行的去实践,这样才有意义。否则,只注重灌输知识的吸收,但行又背道而驰的话,那么僧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。
从广义来看,僧教育除了知识的摄取和传授之外,应该是如何引导学僧在大众的运作中,随时往内观照,去启发他们内心本来自有的证悟的觉性。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佛法的价值所在。
每一个人都本具证悟觉知的觉性。如果不把它启发出来,他就一直是庸庸凡夫。我们能否让僧格提升,培养出家众的气质与内涵,僧众品格的提升,这是僧教育很重要的一环。
如何令僧众在日常的作息中,脚踏实地的实解、实见、实修、实证,如此才能彰显出出家众与众不同的宗教情操。
想成为一位教师,我对自己的要求会比较高。「师者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」然自己三者不具。教学水平要提升,不然,会影响到僧教育能否成功。如果为人师者不懂得自己提升,那又怎能要求学生的素质能提升?
从现实社会来说,现在很多年轻的出家众,一出家就想功成利就。我们常常说,要有解有行,先学习佛学知识,然后,导入自己的观、行。可是,现在的年轻人要不就强调学术上的研究,这就偏解;要不就是不愿意在大众中任职事,干脆躲在深山里,离群索居来修行,那是盲目的自修,盲修瞎练,此是偏行。两者都不好。偏解的话,容易沦为世智辩聪,妄自尊大的文字法师;偏行的话,容易堕入盲修瞎练,自命不凡的闇证禅师。结果两种都有偏倾,不尽理想。
如何度现在的出家众?要有教解,也要有观行。要常常内自省的反观自照,也要靠在常住实际生活中去体验。在生活中,协助常住的运作,那就是修行。我们常说,生活就是修行,修行就是生活。出了家跟常住大众共住任职事,那叫行门。解门也不可偏废,有解门的知识才能印证行门是否正确,就是天台宗所说的,将教解体证在自内心中。解门的教法吸收之后,一定要透过实践,用时间及行动在内心去印证教解。易言之,教解还是要在大众的磨练中去体证。
在著作方面,闻思修是一个过程,修行要有见闻,即读诵、修持,闻法之后,要透过思考,然后写作,再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实践修行。我每天都在闻思修三学中体证佛所说的法。
问: 现在的出家众一般年纪较大, 法师对于僧众年龄断层的问题, 有何看法?
见闻法师:这是一个趋势,社会也是高龄化的时代。这个问题将来会更严重,对于僧教育的工作,也是一个大难题。以前我们那一代,都是年轻出家,受社会的薰染不多。对于师长的教导都不敢违命,像白纸一样,师长给甚么颜色,都无分别的吸收进来。就如《法华经》所说的:「大树大根大茎,中根中茎,小树小根小茎。」依个人的资质,吸收得少,就是「小树小根小茎」。现在很多年纪大了才出家,他们以为自己经验丰富,所以不见得会很尊敬师长。师长说的话,他们也不一定会听,但他们那一套是世俗的,和在僧团的环境不能配合。所以年长才出家者,若不懂得谦卑学习就很不好,这是思想方面的障碍。
而其实常住想要怎样的徒弟?对上、对师长要恭敬,对师兄弟要和睦相处,这叫上敬下和。做事情时要谦卑,而不是自矜自是。要随缘竭尽心力的去做职事,自己也要耐苦耐烦,要任劳任怨,要有正知正见 。然后在常住中接受磨练,脚踏实地的作务中学习,去体会修行的道理,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。不然,又如何面对生死?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培养出来的平常心,否则当无常到来时,是来不及的,因以前没有播下种子。就像是练一个动作,动作练得纯熟了, 可以自然反应过来。
所以现在的出家众应慎思,常住需要甚么样的人才? 这样,出了家才能修行得好。
现在迟出家的,一般很注重生活上的享受。有的穿金戴玉、珠光宝气的。出门要坐名贵房车的也有,有的出家没多久,就趾高气扬。有些挑职事来做,怨东怨西。有的想一出家就接一个寺院来当住持,只想好逸勿劳的坐享其成。其实年纪大的出家也没问题,只要他是用真诚心去学习,用欢喜心去做事情。对常住的事情,要尽心尽力,跟着大众一起工作。这样,把常住的各种任务做起来时,就能怀着学习的心,也才能融入常住的运作中。
另一方面,要出家众留下来,住持也要配合。要有法有食。常住要营造出纯朴的修行道场,要营造一个磁场,才能让大众把身心安住在道场。常住要以法摄僧,也要提供饮食。这样小道场也可以从事僧教育,不然,送到外面的佛学院,龙蛇混杂,好的没学好坏的学回来。留在常住可以看到徒弟的变化,若送到外面的话,师父就看不到了。
除此之外,道场亦应树立:「道为丛林之体,德乃法苑之基;道德兴而众安,道德衰而众散。」以道德作为领众的典范,也才能留得住优秀的僧才。
问: 法师曾经编辑大藏经, 对佛教贡献良多, 可否分享一下过程中的苦与乐?
见闻法师: 我在编《龙藏》的时候,过程很辛苦。编辑的工作本来就很辛苦,每天从早上七时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时。最艰巨的工作是要编目录索引。一套《龙藏》有一百六十多册,如有目录索引,便可以方便读者查找经典的出处。我先花时间去参考别人是如何编辑,然后再自己思考要如何着手编辑目录索引,那是很繁琐的事。
当时出版社只接到订单印五百套,但大和尚看了之后,便加印至五千套。后来,一星期后再加印至五万套。因为我编辑的那一套既有指出经典在《龙藏》的位置,亦有《大正藏》的位置。
做这份工作,要坐得住,心不能往外攀缘。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做得来,编辑的工作每天都要用眼力,每天与一支笔、一堆纸为伍,而我又不太会使用电脑操作,都是用手写,再寄回出版社打字。因在写的过程中,我可以思考,但用电脑的话,就没有办法思惟。用手写可一边编辑,一边调整。这工作令我感到蛮有成就感的。
其实我这一生没有甚么贡献,但如果亲自到图书馆走走,看到很多我编辑或著写的书籍,就会很有成就感。编辑的工作很辛苦,而且是默默无闻的,只要能方便后人来读书,令人看得赏心悦目。虽然要花很多心力去处理这部分,也是值得的。
问: 法师对汉传佛教往后的传布有何看法?
见闻法师: 我在日本读书时,上课时要用日文来念《大正藏》, 而我们中国有那么好的经典,大家却不去深入经藏,这是很可惜的。有些人花很多时间去学梵文、巴利文,倒不如去深入经藏,也期望年轻的出家众,能养成深入经藏无厌足的阅藏心及求道心。
汉文佛典文字很优美,可是,中国人却不肯用上三年五载去研究。经典必须慢慢用心研读,精心思惟它的意义,真心体会它的奥妙。我认为佛弟子应首先建立良好的语文基础,文学根基要好。试着 先选一部经典深入研究,如喜欢《法华经》的,就选《法华经》;喜欢《楞严经》的,就选《楞严经》。持之以恒的每天看一点,久之,定能契入法随。虽然那是很寂寞的事,但内心是法喜充满的,有时也会浑然忘我。所以深入经藏可以令人入禅定,不一定要盘著双腿才叫坐禅。
冀望年轻的出家众,不要汲汲营营于追求明闻利养,订下目标,一门深入的精读研究,过程中切记须:「耐心专注急不得 ,字字珠玑意领得;句句宝藏化智德,深心入法积福德。」此乃后学阅藏的心得。
深入薄伽教法 贯穿句句的宝藏
遨游智慧法海 串起字字的珠玑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注一 见闻法师著作包括《天台教学纲要》及《法华经译注》,《天台净土教之研究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