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佛教信奉四大菩萨,每菩萨代表一种修持、德性。文殊师利菩萨表智慧,去妄证真,称为大智文殊 ; 普贤菩萨表实践,难行能行,名为大行普贤 ; 观世音菩萨表慈悲,寻声救苦,尊为大悲观音 ; 地藏菩萨表誓愿,光照幽冥,号为大愿地藏。如是四大菩萨代表佛教智、行、悲、愿的四种重要行持,亦代表了佛陀的四种殊胜功德。在中国四大菩萨都有其根本的名山道场,以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”的地藏菩萨为例,九华山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。
那么,何解安徽省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呢?相传地藏菩萨于唐朝贞观四年(公元630年),化身降生为新罗国(即今韩国) 王子,名金乔觉。王子生而相貌清奇,顶骨高耸,为人心怀慈善,颖悟异常。年廿四剃髮为僧,即携白犬「善听」渡海来华,辗转来到青阳县九华山。见九座山峰状如莲花,环境清静幽雅,非常喜欢,就栖居岩洞,每日精进坐禅。
廿余年后至德初年,一日山下绅士诸葛节率众乡亲登山游乐,寻幽探奇。不觉行至深无人跡处,于白云冉冉、芳草萋萋、溪涧淙淙的美景中,竟然发现在岩洞里有一位禅僧孤身趺坐,旁边折足鼎里尚存野菜拌著白土粉(俗称观音土)。得知法师本是新罗国王子,为慕道求法远赴中国,几拾年来粗食涧饮苦行潜修。大家非常感动赞叹,于是发心倡议建寺安僧。
其时,九华山的山主姓闵名让和,人称闵公长者,坚信佛教慈善为怀,闻讯万分欣喜,立刻上山谒见法师表示乐意布施,请其任意择地。法师知因缘成熟,于是向闵公「求一袈裟之地」,俾便修行弘道。法师是圣僧,终于闵公护法心诚,就显神通把袈裟一撒,只见九华山九个山头都全被覆盖了,闵公更为尊仰,就依承诺捐献了整座九华山。
一时,法师有位童子相随修行。后来因隐居深处杳无人烟,童子不惯异常寂寞的生涯,便向法师哭辞回家。但童子离开时又不舍教养自己的师父而伤感,于是师父就写了一首诗偈开导童子,作为临别的赠言:
空门寂寂汝思家,礼别云房下九华。
爱向竹栏骑竹马,懒于金地聚金沙。
添瓶涧底休捞月,烹茗瓯中罢弄花。
好去不须频下泪,老僧相伴有烟霞。
童子忍受不了山居平静空门寂寥,想落山归家,故曰「空门寂寂汝思家,礼别云房下九华」。(注一)
童子年幼好动,疏于寺中做差使修行积功累德,所以说「爱向竹栏骑竹马,懒于金地聚金沙」。(注二)
「添瓶涧底休捞月,烹茗甌中罢弄花。」此两句譬喻是恳切告诫童子,往后在尘世要谨守戒律,如净瓶一样空寂明净,切忌招风引月,须知一切无常。又如煮茗壶中以茶代酒,切勿拈花惹草为俗虑牵缠。
最后,法师殷勤安慰「好去不须频下泪,老僧相伴有烟霞」。意思是说,「童子,你好好归家生活!勿频频下泪舍不得离开我。你不用以我为念,我有青山为伴烟霞作侣,游心法海那愁寂寞呢?」
此诗读来情理兼摄,悲心满怀深刻感人,法师不但是笃志清修的行者,亦是文采灿烂的诗僧。
再说,寺院建成后各方学者云集,新罗国的比丘尤多,渐至僧多粥少生活困难。但大众在和尚领导下,仍然刻苦精进一心向道。后来,新罗国王得悉和尚在九华山开创道场,即派人供养粮食。
和尚于开元十六年(公元 729年)七月三十日夜成道,其时已届高寿九十九岁。不久便召众告别,跏趺禅坐而安祥圆寂,当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哑。法体封藏三年,开启时仍容貌如生,即供奉于神光岭真身宝殿,俗称「肉身塔」中。和尚生前顏容酷似地藏菩萨宝相庄严,修道有成显现神跡,又笃信地藏菩萨,故金乔觉法师被认定是地藏菩萨的化身,从此,九华山就开始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了。
注:
注一 佛教以「空」为重要的教义、教法,故用「空门」指谓佛门。云房即是寺院、精舍。
注二 果地的佛国净土以黄金铺地,如是因得如是果,故此处借「金地」喻指因地的修行道场。金沙喻意为修行的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