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法双忘性即真

Teachings

佛法博大精深,初学佛的人,面对浩如烟海的三藏文献,艰深晦涩的文言句义,诚然甚难掌握佛教要旨的。 单是「真心」一名,在经论中便有无数的同义词。

《涅盘经》名之为「佛性」,《楞严经》直言为「真心」,般若经系列用「菩提」,《华严经》说「法界」,《金刚经》说「实相」,《圆觉经》称为「总持」,《净名经》喻之为「法身」,《金光明经》号之曰「如如」,《胜鬘经》称之为「如来藏」,而《起信论》则曰「真如」。 无论用哪一个名词,不过是因为随顺当时的机缘而予以不同的演绎罢了。 所以永明寿禅师在〈唯心诀〉强调:「一法千名,应缘立号…… 若悟一法,万法圆通。 」名称虽然各自不同,但千经万论所要表达的,唯「心法」而已。

甚么是「心法」呢? 唐朝永嘉大师所著的《证道歌》有一句至理名言。 「心是根,法是尘,两种犹如镜上痕,痕垢尽除光始现,心法双忘性即真。 」如果能摄心去思维这段文字般若,揣摩心法、根、尘、识及真妄之间息息相关的义理,并修习静坐观心法门,必会于修持上攀上另一高峰。

「心是根,法是尘」,即是说众生的妄想执着心,都是由自己的六种感觉器官产生的。 「六根」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 眼根是视觉能力,耳根是听觉能力,鼻根是嗅觉能力,舌根是味觉能力,身根是触觉能力,意根是思维能力。 凡夫这六根不断执着外境而产生无量烦恼。

「六尘」是外境,泛称为「法」,包括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 色是眼根所见的一切形色物质,声指耳根所听的各种言语声音,香表示鼻根所嗅的世间香气,味指舌根所尝的一切滋味,触是身根的感觉,法指意根所思维的一切事物现象等。

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,六识便随之而起。 六根六尘六识总称为十八界,《大毘婆娑论卷七十一》说:「十八界摄尽一切法。 」识是认识了别的意思,例如:眼根观看异性美色而生起认知爱欲的眼识,遂起淫念。 耳根听闻犷言亵语而生起认知骂詈的耳识,遂发瞋怒。 鼻根嗅到芬香而生起认知花卉的鼻识,遂执喜爱。 舌根啖尝佳肴而生起认知美味的舌识,遂执食欲。 身根触摸丝绸而生起认知柔软细滑的触识,遂生盗念。 意根感染物质享受的迷惑而生起认知名利财富的意识,遂生贪着。

如是者妄心是因六根对六尘起六识而出现的,所以心和法、根和尘都好像镜上的尘埃一样,会蒙蔽了镜子的反照能力,所以〈证道歌〉说「心是根,法是尘,两种犹如镜上痕。 」

当凡夫妄心现前时,意念起贪瞋痴而生杀、盗、淫、妄语、恶语、绮语、两舌等身口恶业,因恶业而受报,轮回于六道之中,生死无穷。

「痕垢尽除光始现」,譬喻这些心法与根尘所产生的痕垢被清除的时候,譬喻镜子本来的光辉就会显露出来,这个时候,「心法双忘性即真」,即是妄心与一切外境都泯灭,真心彻底呈现。

那么怎样才能令妄心歇息,真心显现呢? 禅门以「无心法门」去治伏妄心。

根据知讷禅师所著《真心直说》,观「无心」法门有十种,现归纳其义将五种较易学的列出以供大家参考。 此「无心」法门,初学适宜于静坐中修习,当此法久习成熟之后,亦可用于行、住、坐、卧四仪之中:

一、觉察:行者时常提防自己的心念,当妄念一起,就以觉去破除它,但亦不执着这种觉察的智能,即妄觉俱忘,是为无心。 所以古德云: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 不用求真,唯须息见。 」息见就是觉察。

二、休歇:当妄念一生起时,不加以分别,立刻让他休歇,如流水行云,片刻不滞留恋栈,正如古德云:「山峰本不动,白云自往来。 」

三、泯心存境:对境不起妄念,但自息心,不顾外境,临济义玄禅师名之为「夺人不夺境」,即是泯夺主观而仅存客观,以破除对人我之执着。 正如古德所云:「但自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。 」

四、泯境存心:将一切内外诸境,悉观为空寂,即「观一切法空」。 只存此能观之心,这是临济宗所谓「夺境不夺人」,即夺除客观而仅存主观,以世界映现在一心之中,只有「能观一切法空」之心,无所观的一切法存在。 所以古德说:「不与万法为侣,不与诸尘作对,心若着境,心即是妄,今既无境,何妄之有。 」

五、泯心泯境:先观一切法空,次遣能观之心,内外心境俱寂,妄念无从生起,此即「人境俱夺」法门。 否定主客二观,灭除我执法执。 古德喻之为:「云散水流去,寂然天地空。 」

佛说一切法,无非令众生息妄归真,转凡成圣而已。 真心是不用着意去寻觅的,所谓「觅心了不可得」,只要把妄心休歇了,真心自然显露出来。 永嘉大师以「心法双忘性即真」这句精简锤炼的偈语,摄尽了息妄归真法门的要旨。 诚然是学佛者的座右铭。

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