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,您可曾听过佛家讲“五蕴无我”?
这句话含有高深的哲理。吾人往往执着自“我”为实有,从自私心中产生贪、瞋、痴的烦恼、人我是非、怨憎相会的痛若。当您体悟五蕴的身心世界皆是“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”的时候,就能渐入“无我”观,解脱人生痛苦与烦恼的纒缚。
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是构成“我”的五种要素。“我”是物质与精神聚集的和合体。所谓物质,就是色蕴:地、水、火、风假合之身体;所谓精神,就是其他四蕴:受、想、行、识组成之心识。
“五蕴”的蕴字,是积聚的意思。积聚了些什麽呢?积聚了五种令人遮蔽“真心”的障碍。人为何有烦恼?为何起惑造业,受无量劫生死轮迴之苦呢?这是因为各人的“五蕴”,覆盖了自己的“真心”。佛经说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是教人观想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”等五蕴为“无我”,因为“我”是缘起而有,其性本空(注一)的。
色蕴无我
凡有形体,佔有空间,能互相质碍者,皆称为“色”。一切物质,例如人的身体、山河大地、花鸟虫鱼、屋宇房舍等均属“色”的范围。广义的色,为物质存在的总称;狭义的色,则专指人的身体与其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所取着的外境。
一切物质都是“因缘所生法”,无自生永存性,是短暂无常的,故称为“空”。譬喻身体是依赖“四大”和合而成的假相,并无实体:毛髮爪齿、皮肉筋骨、髓脑垢色,是坚性的“地大”;唾涕脓血、津液涎沫、痰泪精气、大小便溺,是湿性的“水大”;体温热度,是暖性的“火大”;动转呼吸,是动性的“风大”。人之所以能够生存,就是因为这四大和谐运作。如果身体四大不调,此人就会渐趋死亡。
当四大分散之时,人的身体即归于散灭。此时,身在何处?“我”在何处呢?《圆觉经》说:“四大各离,今此妄身当在何处?即知此身毕竟无体,和合为相,实同幻化”。
再进一步说:并非身殁后“四大”分散才是空,即使未死之时,四大假合的身体,莫不当体即空。以此推想,世间万物,都祇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假相,并无实体,遇缘即起变化,是短暂无常的,故说“四大皆空”。
一般人因为不瞭解“四大皆空”的道理,往往在生活上产生很多痛苦的感受,例如看见沧海桑田的变化,目睹亲友的离别,即感到忧伤;或者执着“我”为实体,产生我贪、我爱、我慢、我瞋、我痴;又或者为了寻求短暂的官感刺激,沉迷于声色犬马,为了名利、财富、权势,不择手段,造作种种恶业。
佛陀告诉我们“四大皆空”的真理,目的就是要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,短暂无常,从而反观自照,在心灵内开启无尽的智慧宝藏,于精神上寻求永恆的自在解脱。
受蕴无我
“受”是领纳之意;是六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领纳外境六尘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而生起感受的作用。受可分两种:身受和心受。
一、“身受”是我们的五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对外境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所产生的感觉。这些感觉分为苦受、乐受和不苦不乐受。感受逆境叫苦受;感受顺境为乐受;感受非顺非逆境为不苦不乐受。通常乐受令人产生贪心,苦受令人产生瞋心,而不苦不乐受令人产生痴心。
二、“心受”是“意识”对外境所生起的情绪。“意识”领略顺境所生者为“喜受”,领略逆境所生者为“忧受”。苦乐二受的感觉较弱,而忧喜二受之感觉较强。总言之,凡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可称为“受蕴”。
当顺境、逆境、非顺非逆境来临之时,如果修行者不执着相应而起的乐事、苦事、不苦不乐事,任运处之泰然,则不会生起烦恼心。不少人因贪著五欲: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而潦倒一生,亦有不小人因执着瞋心而谩骂、殴斗,甚至杀害。
在现实生活中,蒙昧事理,执持偏见,延祸别人的个案甚多。“执着”能令暴躁者变得更衝动,忧鬱者更消沉,懦弱者更颓丧。根据佛经说:因执着自己的感受而生起的烦恼,最普遍有二十种: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害、憍、无惭、无愧、掉举、惛沉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及不正知。凡夫是因为执着这些烦恼而造出杀、盗、淫、妄语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等罪业,因罪业的垢缠而轮迴生死。
我们应如何消除这些执着呢?当逆境现前时,如事业失败、工作逆意、家庭吵闹、朋友反目等,必须立刻将感受放下,不要执着它,先冷静下来,所谓“心地清淨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”。这样并非消极懦弱,而是积极地熄灭当下炽然的执着心,令它回复到自己本具的智慧上。
禅门有谚语: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”,祗要能制止执着心,然后再运用般若智去分析逆境,观一切事物是由因缘聚合而生,因缘分散而灭,无独立永恆的自性,其性本空。如此,则可渐渐体验“无我”观了。
注一 “缘起”是宇宙万有的因果法则,一切万物皆因缘聚而生,缘散而灭,所以是“空无自性”的。空的简义是:一、无永恆性;二、无独存性;三、无实体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