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习禅定的人到了较高的境界,叫做“言语道断”、“心行处灭”。也就是说言语概念已经断灭,妄想思维分别心已经不再出现。
比喻在这个时候的自心显示光明的境界,天台宗形容这种禅定有如密室烛光,没有了风吹摇动就会集中本来的光亮。当人的心境没了烦恼的业风吹拂,就好像清除了迷惑执着的扰攘,内心就会自由自在,清净无染。
习禅最适合住在清幽雅逸的山上。自古以来,中国禅师往往选择在杳无人烟的山峰上修禅,所以写了很多山居诗。元朝中峰明本禅师的山居诗,意境深远,用辞浅易,令人读后倍感禅修的真趣。
「万峰深处独跏趺,历历虚明一念孤。
身似寒空挂明月,唯余清影落江湖。」
中峰禅师在孤峰山顶上结庐而居,勇猛精进地终日参禅,所以他说:「万峰深处独跏趺」。跏趺即是结跏趺坐,是禅和子盘腿的坐姿。
“历历虚明一念孤”,他修习的是祖师禅,一句话头参到底。“历历虚明”是表示心中如虚空般广大,亦如烛光朗照无遗,没有烦恼的业风吹拂,发挥本有的光明,这个时候,“身似寒空掛明月”,禪师往往喜欢借喻一轮明月来表示禅定的境界。“历历虚明一念孤”是内心的描述,而自己的身体就如虚空中深邃高寒的一轮明月,一尘不染。虽然月亮依空出现,但不住于空,不即于空,亦不离于空。
“唯余清影落江湖”,在这时,心中的明月,皎洁无瑕,只有清晰的影子投射在大地万千的江湖之中。
中峰禅师是个苦行僧,在深山中结庐而居,当其他僧人发现他的踪跡的时候,他就再迁移到另一个山居。所谓“若被世人知住处,更移茅舍入深山。”他自称为幻住道人,幻者短暂无常也,即是住处无一定的居所。他虽然居无定所,但是身心常住於定中。
他的另一首山居诗:
“身心放下有餘闲,垂老生涯在万山。
不许白云轻山谷,好随明月护柴关。”
他已经将身心全部放下,这种心无罣碍的禅悦,令他自由自在,因此他打算垂老生涯在万山。尽管禅师独处在杳无人跡的地方,然而白云早已成为他的同参道侣。白云是飘逸无定的,显示根本无明烦恼有时也会扰动,但禅师的定力深厚,不会被无明萦绕,因此他说,“不许白云轻出谷,好随明月护柴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