盂兰节

Teachings

盂兰节不仅是超度过去父母的节日,它更提醒你要报亲恩、尽孝道。
须知孝亲是中国民族的美德,亦是人性真情的流露啊!

「盂兰节」,又称为「盂兰盆会」或「盂兰盆斋」,在每年农曆七月十五日举行,其本意是于该日(亦名佛欢喜日)开设斋筵,供养十方僧众,后来逐渐失其本意,不是供僧,而是广设馔肴、纸钱等物祭祠祖先亡灵,以表孝思,或施食孤魂野鬼,以彰慈怀,成为一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民间习俗。其演变过程大抵是这样的:

盂兰盆会的缘起

盂兰盆会起源于《佛说盂兰盆经》。「盂兰盆」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,意思是「倒悬」,比喻亡灵之苦,有如脚向上、头向下,痛苦之极。经中说:

「佛弟子目犍连从禅定中修得六种神通之后,欲超度父母,以报养育之恩。他以天眼观察,发现父亲已升天界,正在享福;而母亲却坠于鬼道,不得饮食,皮骨相连,状甚悽惨。目犍连心感悲哀,遂将自己用来化缘的钵器满装饭菜,供之于母,其母接过饭钵,因业力所障,未及入口,饭食即化为火炭。目犍连涕泪悲泣,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解救之法。

「佛陀教他说:『十方僧众于七月十五日,僧自恣时(即雨季僧众结夏安居结束之日),凡人以百味五果、床敷卧具、饮食衣物供养十方大德僧众,可以此功德,回向现世及七世父母、六亲眷属,脱离苦难,免坠地狱、饿鬼、畜牲三恶道。现世父母亦可添加福禄寿命。』

「于是,目犍连遵教奉行,遂于七月十五日,僧自恣时,与其他施主以美食等供养僧众……。

「佛陀敕令十方僧众,先为施捨饭食的施主念咒祝愿,愿他们的过去世的父母离苦得乐,现世的父母福慧增长,然后再接受所施的饭食……。

「结果,目犍连的母亲当日就脱离了饿鬼道所受的痛苦。」

自此之后,一切佛门弟子也遵照盂兰盆的仪式供养僧伽,仗佛法僧三宝威神之力,超度父母。这就是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的缘起。

从供僧演变为祭鬼

中国最早举办大型盂兰盆会是梁武帝。《佛祖统记》卷三十七中记述了梁武帝萧衍于大同四年(538年),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供养僧众的盛况。自此以后,历代帝王无不在盂兰节时举行供僧活动。

唐代的盂兰盆供品极为奢丽,施主往往饰之以七宝等物,十分壮观。释道世在《法苑珠林》卷六十二《祭祠篇》记载:「国家大寺,如长安西明、慈恩等寺……每年送盆供种种杂物及与盆音乐人等,并有送盆官人来……外有施主献盆献供种种杂事。」

后来,《盂兰盆经》中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,妇孺皆知;而民间施主于盂兰盆会除以丰富饮食供僧之外,亦间中要求僧众为其作法超度七世祖先,因此施食仪轨遂盛行起来,蔚然成风。

宋代之后,盂兰盆节的内容,从设斋供僧盛会渐渐发展成为超荐祖先亡灵的活动,以施食给鬼神为主,所以清代《百丈清规证义记》中说:「世人于七月十五日献盂兰盆,恭敬三宝,夜施斛食,普度鬼神」。

到了元明二代,盂兰节更进一步演变为民间习俗的节日,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孝道思想。孝子贤孙除了以馔脯酒肴祭祠之外,还有烧冥钱、放河灯、焚法船之擧。烧冥钱是寄滙钱财给亡灵享用;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鬼魂;烧法船是为了让鬼魂依此升上佛国。其实,这些活动与佛法无关,不过是民间将超度亡魂的遐想与思念,实践于行动而已,反正都是孝思的表现,祇要安全进行,亦无可厚非啊!

清代仪润法师提倡「两全」盂兰节的意义,将「供僧」与「济鬼」统一起来,所谓「日献兰盆,恭敬三宝;夜施斛食,普济饿鬼」。他将详尽的仪轨,记载在《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》卷八《兰盆仪轨摘要》内。虽然如此,各寺院遵照奉行者不多,在民间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。

发扬孝道

盂兰节不仅是超度过去父母的节日,它更提醒你要报亲恩、尽孝道。

乌鸦有孝亲反哺之情,羔羊有感恩跪乳之德。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亲恩,我们自誉为万物之灵,可有实践孝道,对现世父母感恩尽孝,对过去父母悼念超荐?

中国是一个重视孝道的民族。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,以「孝亲」为中心,推而广之,对国家的尽孝就是「忠」,对兄弟的尽孝就是「悌」,对朋友的尽孝就是「义」,对众生的尽孝就是「仁」。

佛法教人先从孝敬父母开始,将人性的真善美发挥到极致,普及悲愍一切众生,这就是大慈大悲的仁爱表现。

各位,盂兰节提供一个吉祥的时节,给孝子贤孙追悼祖先、供敬三宝,令现世父母增添福禄寿命,过去七世父母得以超度,离苦得乐,往生善处。大家亦可到寺院礼佛诵经,增福延寿,千万不要错过机会啊!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