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是什么?
从本体来说:禅什么都不是,但什么也都是。
倘若将禅视为一种思想,则有违它的原义,因为禅是要解脱思想上的束缚,怎会另立思想体系呢?须知凡是“有”的,不管是物质或精神,都不是禅的本体,所以禅是“无”的。
但是,说禅为“无”也不对。禅虽然不是思想,却创造出无限的思想领域。它无始以来,从未离开过众生的见、闻、觉、知心性,而且无处不在,无时不是,所以禅是“有”的。
其实,说“有”说“无”都是戏论,因为禅是超越形相、言语、文字、概念的。但是,不假借言语文字,又怎能解释禅义呢?
“禅”是梵语 (Dhyāna) 的音译,“定”是梵语 (Samadhi) 的意译。古德把“禅”的音译,与“定”的意译合併,称之为“禅定”。
何谓禅定?根据六祖惠能大师所说:“妄念不生为禅,坐见本性为定”,也就是说“不执著外境为禅;内心清净无染为定”。外若著相,内心即乱;外若离相,心即不乱。故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修禅定可达致“悟”。由果溯因,引发觉悟的修行方法很多。禅宗则将其独特的各派别方法,都名之为“禅”。
基本上,禅宗是以“无念”法对治不断攀缘外境的妄心。禅者于行、住、坐、卧之中,须不断觉察自己心中妄念之生灭,当一个妄念生出时,便应立刻醒觉,以觉察去破除它。妄心是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,众生以自身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、六识,攀缘外境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会产生贪、嗔、痴等烦恼,造作杀、盗、淫等恶业,招感苦果。那么,如何修行才可消除烦恼恶业呢?
佛家说人的行为是先有作意、抉择的思惟过程,才会有所行动的。所以,如在坏念萌芽时,即能警觉,便可止恶防非,清淨心念。譬如,若觉察现在心中生起了一个动怒、嗔恨的念头,就应立刻以慈悲、忍让的心念去破除它,令乖念当下消灭。否则嗔心可能越来越激烈,激发如骂人、打人等的报复性行动来。这是因为妄念起时觉察太迟,不能令妄心息灭所致。所谓“不怕念起,只恐觉迟”,若在日常生活中,念念警觉,持之以恆,修行有素,便可达致一念才生,即能觉破的境地了。
其次,当觉察功夫纯熟时,就能够降伏念念之妄心,所谓:心若著境,心即是妄,今既无境,何妄之有?若前念已灭,后念不生,一时妄心彻底降伏,立刻觉智现前,真心就自然会显露出来,灵光寂照,而得开悟。故说“不用求真,唯须息妄”。
众生自己之真如佛性,本自空寂清净,湛然澄澈,与佛无异。只是因为无明起惑,攀缘执取一切自他、内外境界,引生烦恼缠垢,令觉智尘封,因而不能悟入证得本具真心。凡夫累世以来,背真逐妄,如果不依靠佛法上各种善巧方便的出世间法门,选取一门,恒常修持,专精薰习,是不可能得到清净的。
再者,修学佛法要福慧双修,禅者修慧行禅,应以降伏妄心,开发智慧为正行;修福则应多行诸善法。但不论修福或修慧,都必须要离一切相而修。否则,仿如煮沙求饭,枉自徒劳,终无悟处,只是招感人天福报而已。离相而修,不取不著,契合《金刚经》所说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才能有所证入。
人人本具明净真心,在现实生命中,却又随妄心运转,认妄作真,执假为实,不觉不知,故而流轮生死,不求出离。凡夫计“我”,小乘著“法”,大乘取“空”,都是因妄执造成,未能契入真实。禅宗提倡“平常心是道”,无念为宗,一法不立,遣相解缚,可当下息妄断执,直指人心。
那么,何谓平常心呢?无分别心、无取舍心、无憎爱心、平等心即是平常心,换言之,平常心就是外离相、内不乱的禅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