怨憎會苦

Teachings

佛教講人生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和怨憎會。

有朋友不明白怨憎會苦的意義,要求筆者用生活中具體的例子解釋。最具體莫過於人與人之間在社會和家庭的各種關係,儒家稱之為五倫:即是君臣、父子、夫妻、兄弟、朋友。大家都是因為前生種下未了的因緣,而今世繼續相處在一起;換句話說,宿世大家也曾認識,亦可能共同生活過。古諺有云:「無緣不作夫妻,不是善緣便是惡緣;無債不成父子,不是討債便是還債。」所以古德勸導我們要慎於造因,要修持五戒十善,以期共結善因,遮除惡緣。

無緣不作夫妻

從前,有一位梁居士,秉性忠厚,敬信三寶。在他家附近的一間破廟內,有一個老和尚身患重疾,又沒有施主供養,甚為可憐,於是他發心護持他,每日為他送飯煮藥,風雨無間,直至和尚病好了,仍然定期送糧食給他。

有一天,老和尚對居士講:「三年來得到居士的悉心照顧,非常感激。如今老納在此地因緣已盡,要雲遊他方了。居士對我有救命之恩,現在有一件事要奉告,希望你千萬緊記。」

梁居士說:「請和尚直言好了,我當緊記教誨。」

老和尚長嘆一聲說:「居士,你的夫人是你前世所殺害的怨家!今世她投生來與你結為夫婦,其實是等待機會向你索命的。」

居士十分驚訝地說:「我妻賢良淑德,對我恩愛備至,怎會是我前世的冤家,要來索取我的性命呢?」

老和尚說:「居士,實不相瞞,我的修行已經達到宿命通的境界,可以知道前世和未來的事。今年中秋節深夜,你夫人就會向你討命,到時你預先買一個好像人頭那麼大的葫蘆,裡面要裝滿豬血;等夫人睡熟後,將葫蘆放在你自己的枕頭上,下身蓋好被子,然後躲藏在暗處,從旁觀察;等夫人行動完了之後,立刻處理乾淨床被,將葫蘆埋在園外。最要緊的是,事後終身都不可以將這件事告訴你夫人,否則就會有殺身之禍。」

第二日,老和尚離開了破寺,不知所蹤。居士半信半疑,但事關自己的性命,只好緊記於心。

到了中秋節日,全家歡宴一番,夫人小飲就醉了。入夜的時候,居士依照老和尚的吩咐,依計行事;然後自己藏身於床後,觀察情況。及至更闌人靜,月色矇矓的時候,夫人從睡夢中突然起來,拿起利刀向居士所睡的枕上猛力砍下去,只見葫蘆應刀裂開,血花四濺,夫人將刀擲在地上,又躺回床上。居士見狀大驚失色,急忙將現場整理乾淨,然後上床睡覺。

第二天,夫人對居士說:「昨晚我做了一個惡夢,將夫君頭顱砍落,異常恐怖,真是奇怪!」居士不敢講出真情,只好一笑置之。

二十年後,居士家財富裕,兒孫滿堂。一日,適逢居士六十大壽宴會,筵席間,飲酒過量,不禁感慨萬千地說:「想不到我梁某人還能活到六十歲,如果當年不是得到那位老和尚的警告,我一早就沒有這條老命了。」於是,他將過去的那幕驚險怪事,原原本本地洩露了出來。宴會之後,親友相繼告辭。入夜時分,夫人又做了一場與二十年前一樣的殺夫惡夢,但是今次居士未加防範,不幸成了夫人的刀下鬼。

無債不成父子

根據《法句喻經》:從前印度舍衛國有一個婆羅門貴族,財富豐溢,但是生性慳吝;每逢進食的時候,恐防貧窮的親戚朋友看見他們桌上的佳餚,會生起貪念,或上門借錢,所以將門戶緊閉。有一天,夫婦兩人煮雞佐膳;他們非常疼愛小兒,一面自己吃,一面將雞肉餵入小兒口中,竟然忘記了關門。

釋迦牟尼佛與這兩位婆羅門有宿緣,覺得現在是適當的時候去度化他們,於是化作一個普通僧人,出現在他們的門前。婆羅門見到僧人,恐防他要化緣,於是揮手趕走他。

僧人就說:「閣下真是愚痴,你現在的進食行為是殺父,娶母,供養怨家,但你自己卻一無所知!」

夫婦兩人不明白,便問僧人何出此言。僧人回答:「桌上那隻你正在吃著的雞,是你先父所投生的,因為他在生時慳貪吝嗇,墮落畜道,供人宰殺為食料。這個小兒的前世是你父親的冤家債主,所以今生要吃他的肉,並且將來要傾蕩你的家產,以補償宿債。你現在的妻子是你前生的母親,因為她對你恩愛之情未盡,今世做了你的妻子。此種三世輪轉,愚人不知,惟有道人才能認知宿世之事。」

這時,釋迦牟尼佛重現佛身,以神通力令婆羅門認識宿命;婆羅門立刻和妻子懺悔受戒。佛陀為他們說法之後,夫婦倆立刻就證得須陀洹果了。

各位,《印光法師文鈔》說:「君臣、父子、夫妻、兄弟、朋友不外乎因為四種原因而今生相處一起:(一) 報恩;(二) 報怨;(三)還債;(四) 討債。」以父母與子女的因緣關係舉例來說:如果子女是因為「報恩」而來的,他們會孝順父母,以報答親恩;或者努力學業和事業,光宗耀祖,令父母引以為榮。相反來講,如果子女是因為「報怨」而來的,他們會行為悖逆,不聽勸教,時常令父母擔憂焦慮。如果子女是「還債」而來的,他們會供給父母資財享用,但是未必會孝順;相反,如果是要「討債」而來的,那麼今生就會花費父母的金錢作為補償,於是揮霍無度,嚴重者可能令父母傾家蕩產。

因「報怨」和「討債」來共續前緣的人,必會帶來沉重的怨憎會苦。佛經教導我們要以「怨親平等」的心態去處理這種苦況,即是以慈悲為本,對於怨家心無憎恨,要作樂意去「還債」或「報恩」想;另一方面必須懺悔宿業,勤修佛法,努力行善,這樣苦況必會漸漸減輕。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