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水浴慈容 - 觀音寺佛誕記

文章

作者:李寬焯

唐代靈一法師《宿靜林寺》詩云:「山寺門前多古松,溪行欲到已聞鐘。中宵引領尋高頂,月照雲峰凡幾重。」

正當温哥華列治文區一帶還是晨光熹微,天際淡然泛著琉璃藍色,萬籟寂處,偶有鳥鳴。新來觀音寺參學的我,已隨著僧眾緩步進上大殿作早課。在楞嚴咒、大悲咒、十小咒,心經等在木魚大磬引領下次第誦出,喚起的不只是晨時的覺醒,還有我對寺院過浴佛節的期待。

在用過早齋後,因待善信和職工入寺,便踱步到大門外佛教花園晨運。山門一開,迎來的先是滿目花團錦簇,清光徐照,紅白杜鵑、蒼翠松杉,日本紅楓,配上池塘的影照,心中泛上唐代戎昱的《題招提寺》:「山影水中盡,鳥聲天上來。」

欣逢聖誕,寺方提供流水席免費供眾,和連綿不絕的香客廣結勝緣。在寺院中庭早已展開延綿的臨時帳篷,眾多椅桌從五觀堂直擺到藏經閣前,想可容納過百香客同時用齋。當此盛會,見平日均有來寺的信眾也來「現義工身」幫忙。日子有功,不分人我,義工們齊心協力的預備打點,分配齋菜,在香客猶多往來間,忙碌之際大家臉上也是歡喜悅色的。

「鐸。鐸。鐸….」打板的聲音響起了,意味着法會快要開始,執事法師先用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。」的口訣,敲打木板聲十下,發出清脆利落的聲響,配用餘音,以示集眾。

須臾,四眾弟子陸續雲集殿中,分東西單安立止語,在這時我在芸芸海青縵衣間感受到的不是令人屏息的靜止,而是心生歡喜的安和,因為殿中各人雖不發一聲,卻是相視含笑。大雄寶殿上皆以各式名花作莊嚴妙飾,猶以四朵純白色的「天山雪蓮」最為注目,琥珀色的九龍引首向着初出世佛降生像吐水。讚佛偈:「菩薩下雲中,降生淨梵王宮,右脅娩金童,天月奏長空,目顧四方周七步,指天指地尊雄,九龍吐水沐慈容,萬法得正宗。」

梵剎中大眾環迴念誦「浴佛真言」,主法大和尚觀成法師於誦聲繚繞中開始浴佛。先用小勺,舀香湯三次灌沐太子像,然後大眾分班依次上前浴佛。以表洗滌自己內心的煩惱,清淨自己的業障之心。

這裏沒有太多燒香的味道,所謂「心香一瓣」,寺中鼓勵信眾向佛菩薩供奉香花果品,亦是表現誠敬之舉,所以各殿如伽藍殿、羅漢堂、觀音長廊等石爐上都有鮮花浮泛在水上,相比燒香倍感清寧,令人漫步觀賞。

觀成法師在浴佛節午齋開示大眾,不要只留於求取福報的層面,人的更應進而探討人生的意義。當中大法師為了讓用齋大眾有所互動,便問大眾一簡單問題:「人生中希望求安樂的,請舉手。」 大部分人便舉起手來。法師後來即打趣說:「那看來沒有舉手的,就是希望不安樂的囉。」幽默引得堂中大眾忍俊不禁。後來法師才引入主旨,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為人應要精進, 積極向離痛苦得安樂的目標進發。

誠然,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已降生娑婆世界,為眾生留下無數教法以度有情,所謂「十方不離一念心」,浴佛是提醒我們時時保有一顆清淨心,透過浴佛行儀觀照自己內心是否清淨如法。廣大而言,不單只藉一年一度的節日來拂拭內心,更願不分晝夜,恒守正念,每日增上。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