業感緣起

Teachings

宇宙的一切現象是如何生起的呢?為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際遇呢?要解釋這些問題,就要懂得緣起論了。

「緣起」法是佛法的基礎與核心,為釋迦世尊所悟證開示,是不共世間法的。經典記載佛陀在世時,馬勝比丘曾說偈云﹕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師大沙門 (即是釋尊),常作如是說」。又佛陀自言其說法的內容離不開「論因、說因」,可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都不外是說「緣起」法而已。

「緣起」法是佛教解說一切宇宙人生現象的理論,乃對應現象的「如實」(真實) 說法。 此外,「緣起」法亦是佛教修行實踐的方法,具有可「實證」(證悟) 性,依之而修,可超凡入聖。在經教中,由於分析的層面、角度不同,學派間的緣起論有多種,如業感緣起、賴耶緣起、真如緣起及法界緣起等。

現在先講「業感緣起」,若把萬法生起的原因,追溯於皆由人的業力所招感,叫做「業感緣起」。那麼,何謂「業感」呢?「業」是佛法上的術語,其義為造作、行為。個人行動上(身、口)、思想上(意)的行為,造作後,除「非善非惡」的無記性外,不論是善性的、惡性的,都會發生力用,有其影響力、薰習力及招感力,因而自然會引致相應的果報。由於(善、惡)業有能引致果報的作用力,故稱為「業力」。所以,「業感」就是由業力所招感的一切果報性諸法—即是依報的外在世界,及正報的自身生命。

探而究之,眾生業感的又是什麼呢?凡夫由「惑」而作「業」, 因作業而受「苦」。由是三世流轉,於六道中輪迴不已。所以《成唯識論‧卷八》有云 : 「生死相續,由惑、業、苦。發業潤生,煩惱名惑。」

首先說「惑」,惑分有迷於理的「見惑」,及迷於事的「修惑」二類。見惑有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五種 ; 修惑則有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五種,合稱之為十惑。由此可知,眾生迷惑於理、事,發有漏之業,潤(招感)當來之生(命),究竟而言,三界無安,亦只是一大苦聚而已。

其次說「業」,善業概括來說有十種,即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貪(慾)、不嗔(恚)、不癡(見)。與十善業相反者,就是十惡業。善、惡的業力,會分別感得相應的樂、苦果報,這是自作自受,如影隨形,分毫不差的。只是果報的來臨,或有遲早的分別,有現時、現世受報、亦有異熟的到後世才遇緣而受果報。

最後說「苦」,佛家依苦的性質,說苦有三種 : 一、苦苦,諸非可意的苦受法,有逼惱身心之苦。二、壞苦,諸可意的樂受法,生時為樂,滅時有逼惱身心之苦。三、行苦,眾緣所造諸法,都是無常生滅遷流,有逼惱身心之苦。具體而言,則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五蘊熾盛苦八種苦。實在說,凡夫身處五濁惡世,真是百苦交逼,使人心力交瘁。

各位,業感緣起是以惑、業、苦去解釋宇宙人生的由來。眾生因各自業力牽纏而流轉,受苦無窮。如果想脫離苦果,必須先斷滅惑業,當苦因斷盡,就證得涅槃境界,自然不用再受輪迴苦果了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