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淨雙修最殊勝

Teachings

千百年來,中國佛教的修道,以參禪、念佛最為流行。學者亦有兼修禪宗和淨土宗法門的,稱為「禪淨雙修」。

「禪」、「淨」是什麼意思呢?「禪」是梵文禪那(Dhyāna)的簡稱,意思是靜慮,亦稱「止觀」,俗稱靜坐,即是心念安住於一個所緣的對象,以壓伏去除煩惱,淨化心識。參禪的目的,在於令定力及智慧增長,以期明心見性。其次,「淨」是淨土宗的簡稱,修行方法是以虔誠懇切心,專念「阿彌陀佛」洪名,消減貪、瞋、癡等煩惱心魔,並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稱為念佛法門。

怎樣禪淨雙修呢?先說修禪,初學者應以靜坐為基礎,修習「入靜」,再修得「至靜」,進而體會「身空」、「心空」,通達「寂靜」的忘我境界。修行精進的禪者可「依定發慧,依慧斷惑」,最終獲取「顯發真理,得大菩提」的佛果,故《法華經》說:「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恆沙七寶塔,寶塔畢竟化為塵,一念靜心成正覺。」

現代人的生活很緊張繁忙,精神壓力甚大。若每日能抽出一些時間修學靜坐,讓自己放鬆,寧靜下來,心念暫時遠離俗務。這樣,就能夠舒緩壓力,令身體回復精力。

一般人日間事務繁多,可於清晨及晚上在家裏靜坐,地方要通爽、舒適和安靜。如果能夠盤腿,最好是結跏趺坐,不能者雙脚垂下而坐亦可。靜坐時要收攝妄念,安住於所緣境,如參「念佛是誰?」初修者可嘗試每天靜坐二次,每次用十五至三十分鐘。靜坐可發展心智,增強記憶力及其他腦部功能,亦是修養身心的清涼妙方,但你要去實踐,才會領略個中好處。

次說念佛,念佛最重要是須具誠心、專心和恆心。誠心是恭敬懇切,信仰專一;專心是意念集中,心無旁騖;恆心是年月相繼的天天念、時時念,比如吃飯時也可心中默念。修行有素的淨行者,睡覺時也會在潛意識中念佛。若信、願、行具足,壽命盡時,只要「心不顛倒,一心不亂」,稱念彌陀聖號,便可得生佛國淨土,在本尊阿彌陀佛加持教導之下修行,直至成佛。

比較而言,禪宗是依靠自力為主的法門,行者慧根深厚,年紀輕、精力強,真參實修,才易開悟;淨土宗則是仰賴佛力為主的法門,所謂「禮佛一拜罪滅河沙,念佛一句福增無量」。可見法益不虛,如影隨形。更何況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,能夠永離流轉生死的苦惱,所以念佛法門真是至為簡單、容易、直接。現今末法時期,修行人慧根淺薄、福德鮮少,故念佛法門甚為適宜。

禪淨二宗於修道上,側重各有不同,若禪淨兼修,可收相輔相成,相得益彰的效用。現在分析如下:一者,念佛宜修禪,因禪修可訓練自力,令意念覺醒專注,心境清明,定力增長;有此基礎,念佛才易專心。如能加之以誠心、恆心,念佛又何愁沒有成就呢?其次,念佛者若於教義認識不深,不能依理而行,處事待人執着或仍會很多,牽纏難除;禪修着重於「空」,功能轉變心態,於解縛去執方面,正好提供輔助。

二者,禪修宜念佛,參禪靠自力,若業障重、我慢大,會滯礙不前,甚至會誤入歧途。如兼修禮念彌陀世尊,蒙佛力加持,罪滅福增,自然能於正軌邁進,無失脫之虞。再者,參禪重修「空」,若於空義體察不深,會引生曲解,流於疏狂自大,漠視一切,自以為「無所執着」,不單障礙修行,而且易招罪愆。念佛側重於「有」,敬慎謙恭,規行矩步,可免犯此過失。所以,宋朝永明延壽禪師有偈說得最為透澈:「有禪有淨土,猶如戴角虎,現世為人師,來生成佛祖。」禪淨雙修,法門最是殊勝。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