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繼續探討有關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經》的經文啟示。
卷下說人在世間被一切諸惡毒害折磨,終身苦惱不能自拔:
阿難陀復有一切毒類。汝應稱彼名字。所謂 跋磋那婆毒。訶羅遏囉毒。迦羅俱吒毒。牙齒毒 螫毒 根毒 末毒。疑毒 眼毒 電毒 雲毒。 蛇毒 龍毒 蠱毒 魅毒。一切鼠毒 蜘蛛毒 象毒。蝦蟆毒 蠅毒及諸蜂毒。人毒 人非人毒 藥毒 呪毒。
這些諸惡毒害的種類雖多,不外乎是:貪欲瞋恚癡 是世間三毒。此三毒是一切罪苦之源。佛經告訴我們,人不止有貪嗔痴,還有「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」,這五種心毒,會使我們造作惡法,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,會使人造作各種惡業而墮落三途。在這裡讓我們來探討一下,人為何有貪嗔痴?又怎樣引申至世間一切諸惡毒害?
佛學大辭典對三毒的解釋:
一、貪毒,引取之心,名為貪。以迷心對於一切順情之境,引取無厭者。二、嗔毒,恚忿之心名為嗔。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。
三、痴毒,迷闇之心名為痴。心性闇鈍,迷於事理之法者。亦名無明。
此有二種,痴毒獨起,名為獨頭無明。與貪毒共起,名為相應無明。貪毒等,必與痴毒相應而起也。
《智度論三十一》曰:「有利益我者生貪慾,違逆我者而生嗔恚,此結使不從智生,從狂惑生,故是名為痴,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。」
《大乘義章五本》曰:「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,一切煩惱能害眾生,其猶毒蛇,亦如毒龍,是故喻龍名為毒。」止觀五曰:「四大是身病,三毒是心病」
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等毒害,是因為人的無明我執而產生,當順境、逆境、非順非逆境來臨之時,如果修行者不執著相應而起的樂事、苦事、不苦不樂事,任運處之泰然,則不會生起煩惱心。不少人因貪著五欲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而潦倒一生,亦有不小人因執著瞋心而謾罵、毆鬥,甚至殺害。
《地藏經》云:「起心動念,無非是業」。「業」,簡單地說,即是「行為」與「動念」。心念發動身、口、意的活動,有善、惡、不善不悪(無記) 之分别,因而產生業果受報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假使百千劫,所造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一切皆是自作自受,「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」。「業」是只要造作了,就會產生其應有的果報。
佛法把「業」區分兩種:共業與不共業:
「共業」指眾生共通之業因,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之山河、大地等器世界,此乃依報之業。「不共業」指為個人所造,各別不同的業因,能招感個人受用之五根等正報之業,每一個眾生有他個別的業力,故又稱之為「別業」。
所謂「共業」者,就是由大眾行為所共同造作,因而感召一股共同之業因與業果。共業有善有惡,善者感召善之共業,惡者感召惡之共業。譬如同一個社會或家庭,共住眾生的倫理、道德、願望相近,引申很多雷同效應的行為做作,那麼自然就招致共同的業果。而「共業」中也有其「別業」,因為某人在參與大眾行為共同造作中,有輕重、深淺之不同,因此感召之果報也同樣有不同效應之差異。
聖嚴法師曾有開示:
「共業是指大家共同造了累世的因,而在同一個地方、同一個時間受到了累世的果,是一種共同的果報──因為共同的業,所以受到共同的果報。
另外『同願』的意思是指願力所成的世界,這是佛的國土稱為佛國或是淨土,譬如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的,若我們的願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印,那麼共同性質的願便會往生道共同性質的佛國淨土去,這個就是『同願』 因願力所成。
我們的環境有太多災難,災難的原因我們往往不知道是什麼,但其實都和人心有關,人心浮動、貪婪、妒忌、懷疑,因而對自然環境、社會環境的處理也產生問題造了種種的惡業,這樣的情況有一天是會反撲的,這是因果,因此我們要共修共願、同修同願,大家來調整自己的心,不要害人,一起為每個人祝福,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話,我們的環境會改變的!」
貪欲瞋恚癡,是世間三毒,諸佛皆已斷,實語毒消除。
貪欲瞋恚癡,是世間三毒,達摩皆已斷,實語毒消除。
貪欲瞋恚癡,是世間三毒,僧伽皆已斷,實語毒消除。
見如長老在《佛母大雀明王經導讀》云:「有人電話問我:『孔雀明王經是個什麼經?』上面三行經文就是畫龍點晴,告訴我們這部經是消除貪 欲、瞋恚、愚癡三毒的。毒者毒害也,謂貪瞋癡能破壞出世善心,故名為毒。這毒很厲害,小則傷身命, 損健康,斷善根;大則影響環境及至地球生態,及殺害法身慧命。正覺世間的諸佛菩薩、聲聞緣覺,他們都以『法寶』消除了三毒;他們的身心獲得安穩,環境生態常得離災危。我們每個人也應正視這問題。」
我們常說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痴」,整套佛法的義理,就是教導我們如何修行,用戒、定、慧去對治貪、嗔、痴的方法。佛陀教導我們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我等佛弟子應該時刻照顧好自己的心念,止悪行善,修福增慧,這樣才不被世界諸惡毒害所侵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