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生因迷惑而造業,因造業而受苦果。究竟「迷惑」所指的是什麼呢? 我們凡夫所生的惑業無量無邊,總括來講有貪、嗔、癡、我執及散亂心。佛門有「五停心觀」,對治這五種迷惑。
第一是「不淨觀」,這種禪觀是用來對治「貪」欲强之眾生,這裡所講的「貪」是指貪淫欲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」。中國人亦有句警世名言:「萬惡淫為首」。修不淨觀之人,觀想自己與所淫對象的身體,其實是極為不凈之物。我們的身體,只不過是一個臭皮囊而已。修行者觀想死屍狼藉不堪、浮腫青瘀、氣味發臭、以對治顯色之貪;觀想飛鳥啖食死屍,以對治形色之貪;觀想死屍腐爛生蟲蛆等之相,以對治妙觸之貪;觀想死屍不動之相,以對治供奉之貪;觀想屍體分散而只有白骨存在之相,對治總貪。
第二是「慈悲觀」,凡夫時常產生嗔心、憤恨心。嗔恚多的人,在禪定狀態中觀想一切有情的可愍相,產生慈悲之念,拔除眾生的痛苦,以對治嗔恚之煩惱。這就是佛經所講的「嗔恚多者,對治修慈。」
第三是「緣起觀」,即是在禪定狀態中觀想順逆之十二因緣流轉門,認識三世因果相續,以對治不明佛理者的「愚癡」。十二因緣流轉門,以前已經講過,即是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
第四為「界分別觀」,又名「分析觀」、「界方便觀」、「無我觀」。行者在禪定狀態中觀想十八界諸法皆由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六大和合而生。聚散不定,生滅無常,以此對治「我見」,是為「無我」。不單是人無我、法亦無我。以此觀法對治眾生之强烈我執。這就是佛經所講的「著我多者,對治修界方便觀。」
第五是「數息觀」,又稱為「安般守意觀」,即是於禪坐時,心內專心計數自己呼、吸之出息或者入息次數,使分散、浮躁的精神專注於所緣境,進入禪定。
「五停心觀」的禪修法,比之「祖師禪」較易於學習。所謂「多貪眾生不淨觀、多嗔眾生慈悲觀、多散眾生數息觀、多癡眾生因緣觀、多執眾生無我觀」。五門禪經以「念佛觀」代替「界分別觀」,稱為「念佛觀」,即是透過虔誠念佛,轉自心的雜染念為佛的聖號,並且能蒙佛陀慈悲加庇,清淨身口意之業障。這是以念佛對治昏沉與雜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