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聞菩薩也者, 不求自身得度, 還以度人為志, 願與眾生共皆成佛道。今天與台灣淨覺僧伽大學教授見聞法師的一席話,讓筆者深深體會到菩薩在世間應有的行止。見聞法師一心荷擔如來家業,多少年來默默耕耘, 著書編註(註一),指導學生, 為的不是名聞利養, 而是方便後學, 培育僧才, 為佛法久住作出無私的奉獻。法師堅毅不拔的精神, 宏大的志向, 為佛弟子樹立崇高的道風, 剛好與其羸弱的身影成強烈的對比。佛經有云, 比丘常帶三分病,是修行的助緣。祈願法師早占勿藥, 法體安康, 法輪常轉, 佛行事業圓滿無礙。
問: 可否先介紹一下法師的出家因緣和志願?
見聞法師: 我出生在雲林鄉下一個純樸的農村。從小隨著父母務農,過著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。一方面求學,幫忙農作;一方面隨著家母茹素。長大後,就到北部工作,一邊工作,一邊再進修。三十一歲時,因緣成熟,就離俗出家了。我的出家因緣有點特殊,本來從小已立志要出家,當我二十五歲時,家母一口氣沒來就往生了。後來又剛好聽法師說,生命在呼吸之間。那一刻,我澘然淚下,就毅然決定出家了。
之後,我在佛學院念了三年,後到日本留學,用了半年時間讀語言學校,也很順利考上日本大谷大學的研究所。因自己的經濟不是很充裕,所以用兩年時間修完四年的課程。其實我在日本申請的奬學金是足以完成博士班課程的,但因為我出家之前已立志要從事僧伽教育,而且在前往東瀛之前,也提醒自己,在修行上要:「有禪悅,有法喜,道風半解半行,但以僧教為使命」。在弘法路上要:「無名聞,無利養,毀譽不聞不問,只將如來正法弘揚」。這是在赴日求學時寫下來的座右銘,以此一直用來鞭策自己。因發願要從事僧伽教育,所以,讀完碩士就回來隨分隨力的投入僧教育的崗位。
從事僧教前後二十年,心無二志的為培養年輕一代的僧人而付出。但自己本身也要有内德外儀,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「以法自嚴,以戒自律,以智自行」。來策勵自己要隨時反觀自照,調整自己的步伐,以配合學生的腳步。
問: 見聞法師可否談談這些年來的工作, 對弘揚佛教方面的心得 和僧教育的意義?
見聞法師: 我出家主要是弘法度生及荷擔如來家業。在職事上戰戰兢兢,默默無聞的從事僧教育。一方面從事教育,一方面著書、寫作。這兩方面都須付出很多心力。然得到的回報卻是不成正比的。從法來說,內心是充滿著無限的法樂與喜悅。雖然每天過的是粗茶淡飯的日子,但心靈領域卻是輕安法喜自在的,是筆墨難以形容的。在僧教育事業上,那怕遇上挫折,也從未退縮過。因我告訴自己,僧教事業本身就是要有一顆無私的奉獻精神。其次,是不能有名利心,一定要默默耕耘,最重要的是要刻苦耐勞。
所以我一方面授人,一方面自己充實。每天是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, 時時告訴自己一切節約,三餐能食飽就好了。
為甚麼會一直堅持僧教育的工作?因為我認為在佛法的弘揚中,是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佛法要常住,就必須要注重僧才的培育。僧眾是佛法的傳遞者、弘揚者,如果僧眾的素質不高,那麼要正法久住,就等於是緣木求魚。換句話說,正法能不能久住,不是取決於道場的大小,或是硬體建設的富麗堂皇;而是取決於僧眾資質的優劣,及人品道德的成熟圓滿與否?
談到僧教育,主要要從兩個層面來說。在狹義上,是要傳授佛法的知識,然後加以引導,陶冶心性的修養和學術的增長,這過程是為了培養僧格和道風,是需循序漸進地解行教育。
如果從解門來說,身教重於言教,為人師者要求學僧怎樣,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則,身體力行的去實踐,這樣才有意義。否則,只注重灌輸知識的吸收,但行又背道而馳的話,那麼僧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。
從廣義來看,僧教育除了知識的攝取和傳授之外,應該是如何引導學僧在大眾的運作中,隨時往內觀照,去啟發他們內心本來自有的證悟的覺性。因為這樣才能體現佛法的價值所在。
每一個人都本具證悟覺知的覺性。如果不把它啟發出來,他就一直是庸庸凡夫。我們能否讓僧格提升,培養出家眾的氣質與內涵,僧眾品格的提升,這是僧教育很重要的一環。
如何令僧眾在日常的作息中,腳踏實地的實解、實見、實修、實證,如此才能彰顯出出家眾與眾不同的宗教情操。
想成為一位教師,我對自己的要求會比較高。「師者,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」然自己三者不具。教學水平要提升,不然,會影響到僧教育能否成功。如果為人師者不懂得自己提升,那又怎能要求學生的素質能提升?
從現實社會來說,現在很多年輕的出家眾,一出家就想功成利就。我們常常說,要有解有行,先學習佛學知識,然後,導入自己的觀、行。可是,現在的年輕人要不就強調學術上的研究,這就偏解;要不就是不願意在大眾中任職事,乾脆躲在深山裡,離群索居來修行,那是盲目的自修,盲修瞎練,此是偏行。兩者都不好。偏解的話,容易淪為世智辯聰,妄自尊大的文字法師;偏行的話,容易墮入盲修瞎練,自命不凡的闇證禪師。結果兩種都有偏傾,不盡理想。
如何度現在的出家眾?要有教解,也要有觀行。要常常內自省的反觀自照,也要靠在常住實際生活中去體驗。在生活中,協助常住的運作,那就是修行。我們常說,生活就是修行,修行就是生活。出了家跟常住大眾共住任職事,那叫行門。解門也不可偏廢,有解門的知識才能印證行門是否正確,就是天台宗所說的,將教解體證在自內心中。解門的教法吸收之後,一定要透過實踐,用時間及行動在內心去印證教解。易言之,教解還是要在大眾的磨練中去體證。
在著作方面,聞思修是一個過程,修行要有見聞,即讀誦、修持,聞法之後,要透過思考,然後寫作,再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的實踐修行。我每天都在聞思修三學中體證佛所說的法。
問: 現在的出家眾一般年紀較大, 法師對於僧眾年齡斷層的問題, 有何看法?
見聞法師: 這是一個趨勢,社會也是高齡化的時代。這個問題將來會更嚴重,對於僧教育的工作,也是一個大難題。以前我們那一代,都是年輕出家,受社會的薰染不多。對於師長的教導都不敢違命,像白紙一樣,師長給甚麼顏色,都無分別的吸收進來。就如《法華經》所說的:「大樹大根大莖,中根中莖,小樹小根小莖。」依個人的資質,吸收得少,就是「小樹小根小莖」。現在很多年紀大了才出家,他們以為自己經驗豐富,所以不見得會很尊敬師長。師長說的話,他們也不一定會聽,但他們那一套是世俗的,和在僧團的環境不能配合。所以年長才出家者,若不懂得謙卑學習就很不好,這是思想方面的障礙。
而其實常住想要怎樣的徒弟?對上、對師長要恭敬,對師兄弟要和睦相處,這叫上敬下和。做事情時要謙卑,而不是自矜自是。要隨緣竭盡心力的去做職事,自己也要耐苦耐煩,要任勞任怨,要有正知正見 。然後在常住中接受磨練,腳踏實地的作務中學習,去體會修行的道理,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。不然,又如何面對生死?這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培養出來的平常心,否則當無常到來時,是來不及的,因以前沒有播下種子。就像是練一個動作,動作練得純熟了, 可以自然反應過來。
所以現在的出家眾應慎思,常住需要甚麼樣的人才? 這樣,出了家才能修行得好。
現在遲出家的,一般很注重生活上的享受。有的穿金戴玉、珠光寶氣的。出門要坐名貴房車的也有,有的出家沒多久,就趾高氣揚。有些挑職事來做,怨東怨西。有的想一出家就接一個寺院來當住持,只想好逸勿勞的坐享其成。其實年紀大的出家也沒問題,只要他是用真誠心去學習,用歡喜心去做事情。對常住的事情,要盡心盡力,跟著大眾一起工作。這樣,把常住的各種任務做起來時,就能懷著學習的心,也才能融入常住的運作中。
另一方面,要出家眾留下來,住持也要配合。要有法有食。常住要營造出純樸的修行道場,要營造一個磁場,才能讓大眾把身心安住在道場。常住要以法攝僧,也要提供飲食。這樣小道場也可以從事僧教育,不然,送到外面的佛學院,龍蛇混雜,好的沒學好壞的學回來。留在常住可以看到徒弟的變化,若送到外面的話,師父就看不到了。
除此之外,道場亦應樹立:「道為叢林之體,德乃法苑之基;道德興而眾安,道德衰而眾散。」以道德作為領眾的典範,也才能留得住優秀的僧才。
問: 法師曾經編輯大藏經, 對佛教貢獻良多, 可否分享一下過程中的苦與樂?
見聞法師: 我在編《龍藏》的時候,過程很辛苦。編輯的工作本來就很辛苦,每天從早上七時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時。最艱巨的工作是要編目錄索引。一套《龍藏》有一百六十多冊,如有目錄索引,便可以方便讀者查找經典的出處。我先花時間去參考別人是如何編輯,然後再自己思考要如何著手編輯目錄索引,那是很繁瑣的事。
當時出版社只接到訂單印五百套,但大和尚看了之後,便加印至五千套。後來,一星期後再加印至五萬套。因為我編輯的那一套既有指出經典在《龍藏》的位置,亦有《大正藏》的位置。
做這份工作,要坐得住,心不能往外攀緣。現在的年輕人很難做得來,編輯的工作每天都要用眼力,每天與一支筆、一堆紙為伍,而我又不太會使用電腦操作,都是用手寫,再寄回出版社打字。因在寫的過程中,我可以思考,但用電腦的話,就沒有辦法思惟。用手寫可一邊編輯,一邊調整。這工作令我感到蠻有成就感的。
其實我這一生沒有甚麼貢獻,但如果親自到圖書館走走,看到很多我編輯或著寫的書籍,就會很有成就感。編輯的工作很辛苦,而且是默默無聞的,只要能方便後人來讀書,令人看得賞心悅目。雖然要花很多心力去處理這部分,也是值得的。
問: 法師對漢傳佛教往後的傳佈有何看法?
見聞法師: 我在日本讀書時,上課時要用日文來念《大正藏》, 而我們中國有那麼好的經典,大家卻不去深入經藏,這是很可惜的。有些人花很多時間去學梵文、巴利文,倒不如去深入經藏,也期望年輕的出家眾,能養成深入經藏無厭足的閱藏心及求道心。
漢文佛典文字很優美,可是,中國人卻不肯用上三年五載去研究。經典必須慢慢用心研讀,精心思惟它的意義,真心體會它的奧妙。我認為佛弟子應首先建立良好的語文基礎,文學根基要好。試著 先選一部經典深入研究,如喜歡《法華經》的,就選《法華經》;喜歡《楞嚴經》的,就選《楞嚴經》。持之以恆的每天看一點,久之,定能契入法隨。雖然那是很寂寞的事,但內心是法喜充滿的,有時也會渾然忘我。所以深入經藏可以令人入禪定,不一定要盤著雙腿才叫坐禪。
冀望年輕的出家眾,不要汲汲營營於追求明聞利養,訂下目標,一門深入的精讀研究,過程中切記須:「耐心專注急不得 ,字字珠璣意領得;句句寶藏化智德,深心入法積福德。」此乃後學閱藏的心得。
深入薄伽教法 貫穿句句的寶藏
遨遊智慧法海 串起字字的珠璣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註一 見聞法師著作包括《天台教學綱要》及《法華經譯註》,《天台淨土教之研究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