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門事理

Teachings

現今不少學佛者有一種重「事」輕「理」的現象:拜懺法會的人數眾多,但講經法會的聽眾則寥寥可數。他們認為拜懺能令人滅罪增福,所以趨之若鶩。佛理雖然能令人增長智慧,但高深難懂,所以藉故推辭。這種學佛態度是正確的嗎?

初入佛門時,有一位慈悲長者諄諄地教誨我學佛的方法,句句是語重心長的經驗之談。最令我難忘的,就是他強調學佛者要明白「事理」,令我大惑不解。在現實生活中,無論信佛與否,都應該明白事理,為何這位仁者如此著重教我要明白「事理」呢?後來在佛門熏習了十多年,才漸漸體會到原來「事理」的涵義,是那麼甚深微妙的。

事是指事相事法,例如佛門中的早晚五堂功課、拜佛、坐禪、誦經、拜懺、齋天、蒙山施食等儀軌。

理是指真理,例如三藏中所闡述的諸法空相,八不中道,唯識無境,般若空義,一心三觀等哲理。

事理有兩種相對的意義:

(一)凡夫迷執「事」相,聖者通達真「理」;

(二)「事」顯現萬物參差異別的相狀,而「理」揭示諸法真如平等的體性。

在學佛的過程中,執著於事相而蒙昧於真理者比比皆是。不少信徒對事相的修持表現出鍥而不捨的精神,每天在家拜佛誦經,並且定期到佛堂參與精進佛七、禪七、拜懺、蒙山施食等共修法會,但是對於佛教真理,往往是不求甚解,人云亦云的多。這對他們來說,修持只不過是為了消災免難和增添現生來世的福報而已。所以每天念《心經》而不知般若空義,誦《阿彌陀經》而昧於淨土要旨的人,為數也不少。

唐朝有一位出家人名叫法達,他七歲出家,曾經讀誦《妙法蓮華經》三千遍,但他覺得自己在修持上沒有甚麼收穫,於是便決定參訪六祖慧能大師。

法達見到六祖相貌平凡,看似沒甚麼特別的本事,有點看不起他,所以在禮拜的時候,叩頭沒有點到地上。六祖見此,便呵斥他說:「行禮頭不點到地上,不如不行禮,你一定心中有事,正在沉思,請問你學習過些甚麼?」法達便說:「我讀誦《妙法蓮華經》有三千遍之多!」

六祖慧能聽了之後說:「假如你念至萬遍,深解經義,並且不沾沾自喜勝過別人,就是我們的好同參。你現在以此事自負,還不知悔過。行跪拜禮是消除傲慢心的,為甚麼頭不觸地,不生恭敬心呢?須知凡是心中有我相存在,就是有人我分別心,並無功德可言的。如果沒有領悟佛經的義理,就算你誦經一萬遍,也是徒誦聽聲而已,根本未通達真理。」

法達聽了六祖的教訓後,感到有點慚愧,於是說:「既然如此,學佛的人是不是只要明白義理就行了,不需要時常誦經呢?」六祖慧能隨口便說了一首偈:

「心迷法華轉,心悟轉法華。

誦經久不明,與義作仇家。」

六祖以「心迷法華轉」一偈,譬喻行者一味空誦經文而不明涵義,這就是執著事相而昧於真理,被文字束縛了。「心悟轉法華」,譬喻如果行者能徹底觀照經中義理,並加以讀誦和實踐,便是活學活用地發揮文字的功能。

法達得到六祖的啟蒙後,歡喜踴躍,禮謝而去。從此法達孜孜不倦地研究經義,領悟了《法華經》深奧的道理,但仍然誦經不輟。

為甚麼領悟了經義還要不停地念誦呢?誦經是事行,領悟是理觀,事行與理觀之修習是同等重要的,缺一不可,這就是事理圓融的境界。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