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認識自己的心嗎?

Teachings

人類不斷地發展科技知識,使物質文明突飛猛進;但對於內心精神世界的認識,卻愈來愈貧乏。一般心理學家,自命以探究「心」為任務,但他們的重點卻著重於分析他人的心,不是自己的心;而且祇是盤桓於「妄心」意識的範圍內,忽略了超意識,離現象的心性。如此研究,怎能探討「真心」的勝義?

現代人的生活價值是強調物質享受,生活法則是維護個人利益,所以大多數人著重於外表,忽略了內心的精神作用。其實,這心體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佛性,宇宙萬有生發的根源。《真心直說》云:「三世諸佛同證,蓋證此心也;一大藏教詮顯,蓋顯此心也;一切眾生迷妄,蓋迷此心也;一切行人發悟,蓋悟此心也。達此心則頭頭皆是,物物全彰;迷此心則處處顛倒,念念癡狂。」

凡修學佛法的人,必須要認識自己的心,才能掌握到下手處,否則不但徒勞無功,而且會誤入歧途。所以,認識自心是學佛的第一課。

甚麼是自心呢?初學者須知自心有真妄之分。「妄心」是生死的根本;「真心」是涅槃的根本。「妄」屬「迷」,「真」屬「悟」。真妄兩種根本是不同的,而且是絕對不能相容的。雖然不相容,卻又同是不離一心。

譬如明鏡(真)現出影像(妄),影像不能與明鏡相離,因為同為一體故。真妄既不離一心,為甚麼又說二者不能相容呢?因為影像固然由鏡而顯,但如果你執著影像為實有,當影像消失的時候,那明鏡也豈非消滅了?愚人不識鏡體,錯認那現出的影像為明鏡,那就錯用心思了。我們必須認識自己的「真心」與「妄心」,才談得上學佛。

甚麼是「妄心」呢?它就是你當下剎那不停,永無竭止的心識活動。從無始以來,這心識就與你形影不離地存在於宇宙之間。你曾被它迷惑而作惡,遂招愆惡果,帶給你不少痛苦;但它也曾教你作善,產生善報,令你享受很多樂果。你過去,現在,未來的一切遭遇——逆境,順境——都是它帶動的。

「妄心」是本無而錯認的,即是說:「妄心」是虛幻的;眾生因一念無明,迷了「真」而生「妄」,遂起惑造業,因造業而受報,流轉生死苦海。這業有善、惡、無記(註一)三性。在因果律的支配下,極惡者生地獄道,次惡者投餓鬼道、畜生道;極善者生天道,次善者投人道、阿修羅道。這就是「六道輪迴」。

「妄心」是由六根染六塵生六識(註二)而起的,換言之,「妄心」離塵無體(註三),所以不是常住的,是生滅法,可以用鍥而不捨的毅力去修行把它滅除。當妄心滅盡,涅槃之樂就會現前,所以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

當你了解自己的妄心,原來是生死的根本,並設法去降伏它,先不讓它作惡,繼而廣行善業,這就是你修心的最為重要的第一步功夫。

那麽,人生的真義是甚麼?人為甚麼生於世上?為甚麼要經歷悲歡離合的遭遇、生老病死的痛苦?佛陀說當你證悟你的「常住真心」時,這一切人生的疑惑和痛苦,就能徹底消除了。

這「常住真心」就在你的內心深處(註四),佛經稱之為佛性、實相般若、菩提、法界、實相、空相、總持、法身、如如、如來藏、真如等。無論用哪一個名詞,它所指的就是你的「真心」。

人是因為在生滅法上錯用了心識,遂依「真」而生「妄」,作業受報,流轉於生死苦海,六道輪迴之中。《楞嚴經》說:「一切眾生,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」

剛才說「妄心」是離塵無體的,所以不是常住的,是有生滅的;相反來說,「真心」是離塵有體的,所以是常住的,不生不滅的。在「妄」時,「真心」雖然蒙塵,但還是有體性,因為它的自性即是「如來藏真如妙性」,猶如明鏡,雖然被塵埃蒙敝,但亦不會失卻其本具的反照性。

「真心」是不需要刻意去尋求的,祇要息「妄」就會歸「真」,所以《信心銘》說:「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。」《起信論》云:「一切境界,唯心妄動,心若不起,一切境界相滅,唯一真心,遍一切處。」

為甚麼「真心」不需尋求呢?因為「無所得」是佛的境界。何謂「無所得」?菩提自性是本自清淨的,既是清淨,則離一切相,怎會著於相而有所得?若然有所得,能得是智,所得是境,就完全落於凡夫的境界了。菩薩尚且「無智亦無得」,更何況佛境?所以,欲證不可得的佛果,首先要明白自己從本以來,就有此不生不滅的「真心」。一切修行,必須以「真心」相應。

有居士問:「當我的內心應對外境時,如何辨別這心念是『真』抑或是『妄』呢?」

當自心對順、逆境時起貪、瞋心,對中庸境時起癡心,就知道這是「妄心」。「妄心」執著「有」、「無」,不知「中道」。它對境而生取捨,所以有聖凡、染淨、斷常、好醜、善惡、動靜、去來、理事、生滅等二元分別。相反,當自心對順、逆境時不生愛憎心,對中容境時靈明不眛,就知道這是「真心」。「真心」居「有」、「無」而不落「有」、「無」,常處於「中道」,無一念取捨分別,所以《信心銘》說:「至道無難,惟嫌揀擇,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」

以上所述,是以粗略的理解去詮釋「真心」。其實,祇有佛陀,方能徹底明白「真心」的勝義,因為這究竟圓滿的真理,超越眾生的概念思惟,怎能用言語文字去表達呢?

同時,初學佛者須知:「妄心」屬於動,「真心」屬於靜。

眾生的妄心,全體是個動相。從根身而論:一切氣血的循環,細胞的新陳代謝,乃至神經的感覺作用,無一不在遷流變動;以器界而論:遠至太陽系的星河,近至山河大地,無一不在瞬息萬變。所以,一切萬物都運行於成、住、壞、空的因果律之中。若欲尋求真正的快樂,必須從「真心」中去體證。據《大寶積經》說:「有三樂地,一曰天樂,修十善業,生於天上,受勝妙樂;二曰禪樂,入諸禪定,萬慮俱止,得寂靜樂;三曰涅槃樂,離生死苦,證涅槃果,得究竟樂。」此三樂中,祇有天樂尚是動中取靜,其餘皆在靜中。

據科學理論:自然界中有動靜兩種現象:動的屬於「電子」Electron的作用,靜的屬於「以太」Ether的本相。兩者都是無盡的能量。這動靜二相,互攝互容,互為其根,成為宇宙中兩大體系。現今科學界集中於動方「電子」的研究,並無悉心研究靜方「以太」的真義。但靜態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妙用。《圓覺經》說:「若諸菩薩,唯取極靜;由靜力故,永斷煩惱,究竟成就。」《華嚴經》云:「華嚴藏海一切蓮華藏世界,皆從靜慧中發現。」可知靜方與「真心」相應。

由此可推論:「真心」是在寂靜中才能顯現的。我們必須有時退入此種寂境,以靜坐或默思去尋求內心的真實智,去認識自己的小我與整個宇宙的大我的關係。祇有在這寂境中,始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和平與智慧。佛家稱這修行的方法為禪。

永明智覺禪師《定慧相資歌》說:「三界無別法,但是一心作。既信一心,須以禪定冥合。如經云: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,令行十善,不如一食頃,一心靜處,入一相法門。若能諦了自心,以此定慧相應,則能不動塵勞,便成正覺。」

這禪的領域具有無限的潛能,蘊藏著無量的功德。如果行者果能努力探討,必有一日大澈大悟,捨妄歸真,超越生死輪迴,證入涅槃。

註釋

註一:無記,即不善不惡的中庸心態。

註二:六根指六種感覺器官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六塵指六種與六根相對的外境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六識指由六根相對六塵而產生的六種認識了別作用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身識、意識。六根六塵六識統稱為十八界,是眾生精神世界的總相。

註三:塵是外境的意思。妄心雖然因塵而生,當它離塵時就沒有體性。真心是離塵有體的,其體性即是如來藏真如性。若欲探討此義理,請參閱《楞嚴經》卷一、二。

註四:其實,真心不生不滅,超越時間空間,那有住處可言?這裏說真心在內心深處,不過是方便初學者領會其義而已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