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最重要是發菩提心,即是要發起求自己、他人都覺悟成佛的大願。所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,不只為求自己獲大利益,同時更要饒益他人令得大利樂。
用佛教的法語說,發菩提心就是「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」。發心的菩薩應該努力精進修學五種功德:第一信德、第二戒德、第三聞德、第四施德、第五慧德。
何謂信德呢?「信」是信仰,學佛的人無不以「信」為入道要門,首先要對佛、法、僧三寶有真誠的信仰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說信仰有四種:「一者信根本,所謂樂念真如法故。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,常念親近供養恭敬,發起善根,願求一切智故。三者信法有大利益,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。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,常樂親近諸菩薩眾,求學如實行故。」行者能生起至誠的信仰,才會一心學道勇往直前。如果學佛伊始對佛理有不明白,甚至有所疑惑是正常的,學者可從「聞、思、修」中得到正確的知識、經驗,從而息疑解惑。當疑惑消除後,便能建立起堅固的信仰了,故說「斷疑生信」。《大智度論》又云: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」,即是由信而入佛的知見,由智而得到解脫。
第二是戒德。「戒」是止惡防非的方法,行善增福的門徑。守戒是為護持心念清淨,心如清淨才能止惡防非。在家學佛的人要守持五戒 : 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五戒是人倫道德的基礎,有了這個基礎個人、家庭、社會才有行為規範的標準,大家才能和樂相處正常生活。五戒與五常–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相通,彼此對應,可說是一體兩面。五戒重止惡,五常倡行善,故遵守五戒,其他一切善德亦會日益增長。
第三是聞德。學佛者有至誠的信仰,良好的德行,只是具備了修行的前資糧。真正起修則必先要多聞佛法,知道世間上的善惡、邪正,培養辨別能力增長智慧,以矯正自己的思想。其次,要廣學出世間的聖教,認識佛理切實修行,所謂「正知、正見、正思維」等都是從多聞、多讀、多實踐中熏習得來的。所以佛經云:「由聞能知善,由聞能知惡,由聞能知湼槃」,這就是多聞能知法、能離罪、捨無義、得涅槃。
第四是施德。以上所說信、戒、聞三德是行者專修自己的功德,偏重於自利。學佛要自他兼利,故須再修以利他為旨的法門。「施德」即是布施,是利益他人的德行。「施」包括財施、法施和力施。以資財去布施、救濟別人,以學問知識去布施、指導別人,以精神力量去布施、支持他人,就是修集施德。
第五是慧德。「慧」是指佛法中的般若智慧,般若是清淨無漏的智慧,不同於一般世間的聰明才智。世間一般的智力是有漏的,有對立分別、利弊功過,牽纏是非善惡,夾雜煩惱痛苦。般若正智則是真實的、超越的智慧,在聖不增在凡不減,功能斷除一切無明煩惱、妄想分別,使學佛者能親證宇宙萬有的「實相」。要修得般若妙智現前,須從聞正法而起正思,由正思而起正修。具這種智慧就能證菩提、斷生死、度眾生。
各位,學佛之人若勤修此五種功德:信德、戒德、聞德、施德、慧德,就可以成為人格趨向圓滿的學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