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是受業力纒縛的凡夫,在行為、語言、思想上經常生起四種執着:執着不淨為淨,執着痛苦為樂,執着無常為常,執着自我為實,所以生起貪瞋痴的迷惑,因迷惑而造業,因造業而受報,輪迴於生死苦海之中。
佛教有四種觀法教我們破除這四種執着,令身心清淨,福慧增長,名為「四念處觀」: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
觀身不淨
「身」是身體,大多數人是因為執着異性身體的「美態」而生淫念的。
生命的延續,由淫慾而成,所以淫行甚難戒絕。佛陀為了方便施教,允許在家弟子有正當的夫妻生活,稱為「正淫」;但是「邪淫」是絕對不得毀犯的。
「邪淫」指一切非正式夫婦關係的淫行。簡言之:即所有婚外的性行為,包括嫖妓、通姦、未婚者的交合,都是「邪淫」。「邪淫」屬於「性戒」,與五戒中之殺生、偷盜、妄語、成為四「波羅夷」(四極惡法),不論在家、出家,若毀犯之,將來必定受惡報,因其自性就是罪行,為業報之正因,故稱為「性戒」。
但是,在現實生活中,不少人做作邪淫的行為。所以,佛法教導我們以「觀身不淨」的思維方法去除淫念。
朋友,你可知身體是極之不淨的嗎?試想:無論你的容貌是多麼美麗,多麼英俊,從細菌生物學的角度去分析,身體不過是一個「大蟲聚」。無論你吃的是什麼山珍海錯,第二天排泄出來的,都是臭污之物;無論你每天塗了多少香水,一旦流汗過多,未經沐浴,表皮就會產生異味,所以人身亦名為「臭皮囊」。《涅槃經》講:「凡夫的身體,不過是由三十六種組合物所構成的。」外相十二種:頭髮、體毛、指爪、牙齒、眼垢、眼淚、啖唌、口唾、糞便、汗污、皮膚、血肉、筋骨、腦髓、腦膜、膏肪等;體內有:膽、肝、腸、胃、腎、心、肺、生藏、熟藏、赤啖、白啖,一共三十六種不淨之物。試問哪一物令你心馳神往呢?人有九孔:口一孔、眼兩孔、鼻兩孔、耳兩孔、大小便處兩孔。此九孔常流不淨之水,出不淨之物。但是,當你的意識垂涎於淫慾時,這些不淨之物,就變成眼中的「美態」了。
《中阿含卷五十》說:「邪淫者,必受現世及後世之惡報。」西諺說:「美貌不過是一張皮而已」。薄皮之下盡是穢物,究竟不淨,何必為它而生邪淫之念,作邪淫之事,將來承受苦果呢?
觀受是苦
《妙法蓮華經》說: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。」佛經以「娑婆」形容這世界。「娑婆」是梵文Saha的音譯,意義是「堪忍」,即是說這世間充滿痛苦,而眾生活在其間,習以為常地忍受著。其間當然亦有快樂,但是世間上的快樂是短暫無常的。這並不是悲觀的人生態度,而是人生的實相。試想:身體有生老病死;心理有貪瞋痴;親眷有恩愛別離;事業有怨憎相會;社會有是非鬥爭;世間有天災戰禍。無論你選擇哪一種心態去面對人生:悲觀、樂觀、宿命觀,這些緊隨着身心的痛苦,都是無可置疑的客觀事實。
有些人認為「今朝有酒今朝醉」,所以陶醉於自己感官上的刺激享受。他們的快樂是:眼看到美色,耳聽到悅聲,鼻聞到芬香,舌嚐到滋味,身觸到輕軟細滑的物體,意識感受到喜悅。其實,很多時執著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意六根感官的刺激歡樂,往往帶來無限的痛苦。眼看到美色而慾念衝動時,就會造出邪淫的行為;耳聽到別人的批評或謾罵時,就會生起瞋恚;舌嚐到不合意的食物時,就會惱怒;意識執著貪、瞋、痴時,就會激發罪惡的行為。因此六根感官所產生的快樂是短暫的,而且有它的負面作用。這些隨時會種下惡因的樂事,是將來受報時的痛苦根源。
朋友,生死實在是樁苦事,所以超越生死,是學佛者所要努力的目標。佛教說「觀受是苦」,並非消極厭世,而是要我們正視苦的存在,瞭解苦的原因,積極去面對苦的挑戰,經歷苦的磨練,將痛苦看成是生活的考驗,然後用適當的方法去改善袪除,以達到一個圓滿快樂的人生。
觀心無常
無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。所謂「無常」,是指世間萬物都不是永恆的,遷流不息,變幻無窮。據《大智度論卷四十三》說:「無常」有「相續無常」與「念念無常」兩種。「相續無常」是漸變的,例如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過程;事物的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。「念念無常」是遽變的,意指我們的心念,是剎那生滅的,例如善與惡的行為,不過是一念之間的心識所推動。
觀一切萬物變化無常,就不會留戀過去、執着現在、痴想未來。
觀心無常,能破除人對事物的執着。無常即是科學所說的新陳代謝,含有更新和改造的意義。試問:世間一切如果不是遷流變化的,還有什麼方法去改善它呢?所以觀心無常,是告訴我們:好事會變壞,壞事也會轉好;祇要我們努力去改善它,就可以扭轉逆境,因為世間是無常的,不會有永遠的災難,或者滅之不盡的煩惱。因此,無常給人生帶來無限的光明、希望與生機。
觀法無我
以上所講「觀心無常」,是從時間的角度觀察世間:一切現象,皆屬遷流變化,剎那生滅,所以世上無永恆不變的事物。「觀法無我」是從空間的角度觀察世間:萬有緣聚則生,緣散即滅,是由種種因緣條件相賴依存,互為因果,所以萬物是「無我」的。此處所講的「無我」,應取其廣義,解作「無自性」的意思。
要了解「無自性」,必須先知道何謂「自性」?「自性」一詞,是指事物本身有其獨立存在性,不需要依賴其他東西或條件而生存。但世間上並沒有這所謂「有自性」的事物,因為一切都是「無自性」的,靠因緣和合而生,由因緣分散而滅,變化無常,並非永恆的。這道理佛門亦稱之為「空」。
一切眾生被五蘊身心迷惑了,不知這「空」理,所以處處在日常生活中,執着事物為有我、永恆的有、自私的有,產生人我的分別,又生起「我見、我慢、我癡、我愛」等煩惱,造出殺、盜、淫、妄語、惡口、綺語、兩舌、貪、瞋、癡十惡,因作惡而受報,流轉於六道輪迴之中。如果能以「觀法無我」去觀照自己的一切行為、言語、思想,了達萬物皆緣生緣滅,空無自性,漸漸就會破除「人我」二執。
有些人聽到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可能誤認為這些思想為消極厭世,逃避現實。其實在無常無我的身心世界的另一面,有一個「常樂我淨」的身心世界,是任何人都可以證悟的,是聖人的境界,又名為「涅槃」。
如果能「觀身不淨」而嚴持戒律、「觀受是苦」而慕道修慧、「觀心無常」而精進不懈、「觀法無我」而滅除執着,就能邁進這聖人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