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安心

Teachings

佛教的安心法門甚多;每宗派都有其獨特之處。僅以天台宗《摩訶止觀》來說,安心之法,就開有六十四種。但是,對於一般初學者,必須修習較易理解,而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法,才能產生直接的效用。

若欲安心,首先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。

 

正確的人生觀

每人都有其與生俱來的無明煩惱,及今世所遭遇的逆境,遂構成困擾身心的憂慮。眾生的業力各異,所以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:

有些人屢遭困境,而自己又缺乏堅毅不屈的意志,於是認定生命是無盡的苦惱,不敢面對現實,遂至抑鬱頹萎,表現得悲觀消極,只冀求生命的終結快點來臨;亦有些人的事業順意,認為生命是樂多苦少,於是執著世間的名利財富,表現得樂觀積極,時刻眷戀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。這兩種人都走入了情緒的極端。

極度悲觀的人,不會理解生命歡樂的一面,亦不能從逆境中成長,汲取教訓,建立智慧與自信;過份樂觀的人,漠視生命痛苦的一面,執著永恆的佔有,障礙智慧的增長。他們連自己的心境尚且不能安住,更遑論淨化妄心,修習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?

所以正確的人生觀,應該採取中道:既不悲觀,也不樂觀;既不執著痛苦,也不耽湎快樂,切實地與親友們過著同甘共苦的生活 。

 

處事明白因果

「因果」即是「因緣果報」的意思。「因」是每件事物產生的重要因素,「緣」是幫助「主因」成就的助緣;而「果」即是一件事物,由「因」、「緣」和合所建成的結局。

曾有人問:「為什麼有些人做好事反而得惡報,做壞事卻可以得到善報呢?」須知因果律是貫通三世的 — 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我們除了現在的一生,其實已經有無數的「過去世」,佛家稱之為「輪迴」。今世行善遭惡報,而做惡事反得善報,這並非是因果報應脫了軌,而是今世行善的人,前世做了壞事,到了這一世,因為惡緣先成熟,所以先承受惡果。至於今世的善行,則有待來世的善報了。須知「因」和「果」之間,「助緣」在什麼時候成熟,有賴於各種「增上緣」的和合,所以是遲早不定的,所謂「若還不報,時辰未到」,便是這個道理。

其實,人可以憑藉後天的努力去改善先天的業因。如某人前世種下了今世要做窮人的因,今世遂生為窮人;但他發奮圖強,以櫛風沐雨的精神去克服種種的困難;而且懂得布施結緣,種下富有的因。那麼,貧窮的環境,很快就可以得到改善了。

這是將過去的「因」,加上現在的「因」;祇要善業的勢力較強,綜合起來,就能成就了當下改善的「果」。所以「因果律」並不是消極的「宿命論」,而是積極的「自力更生論」。

古諺云: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」,所以我們處事要深明因果的道理 — 種善因得善果;種惡因遭惡果。

 

理解「無常苦空

佛教指出人生的「無常」、「痛苦」與「空幻」,其目的是要人提高警覺,不要沉湎於短暫的樂事中,空過此生,必須趕快修行,脫離「娑婆」世界的痛苦;並非導人生起消極厭世的邪見,走上逃避現實的途徑。

佛陀最初宣說的「四聖諦法」 — 苦、集、滅、道 — 第一諦就是要「知苦」;因為要認識痛苦,才能分析其原因,找出脫離的方法,然後依法修行,達到自在解脫的「涅槃」。

《妙法蓮華經》說: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。」人生有細說不盡的憂苦困厄;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。

就世界的總相而言:人類的歷史有那一年不是在戰亂與天災中度過?單以中國為例:每次王位的更替,朝代的轉移所展開的暴力與殺戮,帶給老百姓的痛苦,豈僅一部廿四史所能賅括!自然界的災害 — 如地震、旱災、颶風、海嘯、水災、瘟疫等 — 就不言而喻了。

從眾生個別而言:人的「五蘊」身心都在瞬息萬變之中。身體有「生」、「老」、「病」、「死」的生理痛苦;精神有「求不得」、「怨憎會」、「愛別離」、「五蘊熾盛」的心理憂苦。這人生八苦誰人能幸免?

一切事物的存在,不過是因緣所生法: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沒有其自主、獨存性,所以是「空」的。萬物不能永恆地存在,所以是「無常」的。在漫長遼闊的時空內,人生不過是電光一閃而已。

須知一切順境、逆境、樂事、苦事相迭生滅,所以無一境況是永恆的。理解「無常苦空」的人,處於順境時不會耽溺於樂事;遭遇逆境時不會沉湎於悲哀,因為一切都會改變:順境會變壞,逆境亦會轉好。「無常苦空」將帶給我們希望,因為衹要依佛法去修行,就可以離苦得樂,激勵我們發奮圖強,引領我們超凡入聖。

凡事退一步想

在人生道上,不顧一切地向前橫衝直撞,拼命爭取,是很容易使身心受損的。很多時,如果能夠將步伐稍為緩慢下來,退一步再想一想,很多不必要的紛爭、憂慮等煩惱,便可迎刃而解了。

憨山大師說:「紅塵白浪兩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;到處隨緣延歲月,終身安分度時光。」他所勸勉的「忍辱柔和」妙方有四義:(一)遭詈罵時默而不報,以沉默折服惡口;(二)遇逆境時心平氣和,以理智解決煩惱;(三)受嫉妒時寬容對待,以慈悲消弭怨恨;(四)被毀謗時謙讓順受,以無我化解禍害。忍辱能防止一切外來的煩惱,是菩薩所修持的六度波羅蜜之一,稱為「忍辱波羅蜜」。

出家人所穿的袈裟,又名「柔和忍辱衣」,披之令人防心離過,故喻為護身之衣。由此可知,忍辱在佛法的修持中是何等重要!

古德云:「退一步海闊天空,忍三分何等清閒。」退讓的人生,並不是懈怠懦弱,而是在謙遜之中培養堅忍的耐力。

 

常感少欲知足

物質的需求是人生所必要的,但不少人為了物欲的無限追求,而衍生了生活的種種困惑,陷於憂愁苦惱之中。學佛的人,對物欲應持有何種態度呢?佛陀提示了「不苦不樂」的中道生活,反對縱欲奢侈,也不讚成摧殘身心的苦行。

善於安心的人,必會珍惜當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。《慈悲三昧水懺》說:「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快樂;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猶不稱意。」我們要少欲知足,不應為了過份的慾望而弄至焦渴不安,製造紛諍、引發罪行、或率意輕生。

 

長養善良心地

凡事先要立下正確的「因」;這是非常重要的。正確的「因」是指「善因」,反過來說就是「惡因」。千萬不要種下「惡因」,否則會帶來「惡果」。所以《易經》講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」

學佛者除了「諸惡莫作」之外,還要「眾善奉行」。所謂眾善,基本上有十種,稱為「十善業道」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欲、不瞋恚、不邪見。對於初學者,佛法的信心尚未堅固,徹底遵照這「十善業道」去實行,是一件難事;必須假以時日,漸次修習。但無論閣下信佛與否,必須常常保持一顆良善的心經上說:「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,三世因果,循環不失,此生空過,後悔莫及!」如果我們時常廣植善因,必會為此生、來世帶來福慧圓滿的生活。

 

保持冷靜頭腦

當我們處於困境時,首先要冷靜下來,不要被自己情緒的心魔所牽纏,變得憂悒不安或氣忿難平,以免損壞自己的健康及影響家人。祇有保持平靜的心,才能運用理智去分析處境及找出解決的方法。

其實逆境不是無因而起的,既種下了逆因,就必須勇於承受逆果,從中汲取教訓,檢討錯誤,然後整裝待發,再向明日的目標邁進。

 

自力他力兼備

依自己的力量來造就一切智慧和功德,稱為「自力」;反之,依佛菩薩的力量來造就者,則稱為「他力」。據《菩薩地持經卷一發菩提心品》及《大毘婆沙論卷四》所述:利根之人,可用自力修行;鈍根之人,則需藉他力修行。我們是業障深厚的凡夫,現處於「末法時期」,若無佛菩薩的指引,怎能如法修行,消減罪業?

所以任何安心法門,必須「自力他力」兼備,才能產生有效的感應。

「自力」即是靠自己的力量去安心,如上所述:建立正確的人生觀、處事明白因果、理解「無常苦空」、凡事退一步想、常感少欲知足、長養善良心地和保持冷靜頭腦。「他力」是祈求佛菩薩的護持加庇:如拜佛、誦經、持咒、拜懺等行持。兩者同樣重要,如飛鳥的雙翼,缺一不可。

慇勤的讀者們,當你對現時的處境感到惶恐不安時,與其浪費寶貴的光陰在憂慮和畏懼中,不如嘗試上述安心法門:先去理解它的義理,然後實踐於生活內;並且每日至誠祈求佛菩薩的加庇。若持之以恆,必會轉危為安,產生不可思議的感應。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