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法系統簡述

Teachings

源流概說

佛法原興起於印度,傳入中國首為顯教。密教乃於如來滅後七百年時,龍樹菩薩開南天竺鐵塔,遇金剛薩埵,受灌頂職,秘密法門方傳於世。雖帛尸梨密多羅於東晉初,攜《孔雀經》至建業,為我國咒法之始。現在說此種密法,尚屬雜密所攝。然自唐‧元宗時,始有善無畏、金剛智、不空相繼來華弘揚密法。其中最力者,莫過不空三藏。斯等密法,方是純正有系統之密法。

金剛薩埵親承大日如來傳授,再傳於龍樹。閱數百年傳於龍智,展轉相傳金剛智、不空、惠果、空海諸阿闍梨。於金剛智同時受法的,尚有善無畏傳於一行等。

大日如來→金剛薩埵→龍猛(龍樹)→

龍智↗善無畏→一行……

龍智↘金剛智→不空→惠果→空海…

顯教相承,僅為法的相承,不問年代之相去。密教之相承,乃親承師受灌頂為限,故謂之「血脈」。 諸宗中以如來加列祖中,僅真言教而已。日本真言宗中,依教法次第相承之「付法八祖」,與流傳護持真言密法之「傳持八祖」相對稱。

付法八祖: 大日如來-金剛薩埵-龍樹-龍智-金剛智-不空-惠果-空海

傳持八祖: 龍樹-龍智-金剛智-善無畏-不空-一行-惠果-空海

以上是一般對密教自印度東流概略的認識;若遍觀密教各期發展的情形,列表說明如下:

密法系統圖示

 

密 法 略 釋 影 響 流 傳
 

 

(大日、金剛 頂兩部大經結 集前,雜於佛 教各經中之密法。)

由早期的咒術發展至各別本尊供養,集大 成者為阿地瞿多所譯之《陀羅尼集經》 *流行於漢土, 與顯教各部經 典共流傳之咒 法,至今不絕。˙*為後來傳入之 純密奠下基 礎。 ˙*佛法自印度東 流,至開元三大士 (金剛智、善無畏、 不空)入唐為 止。 ˙*代表人物有菩提流支及阿地瞿多等。
 

唐密、

東密、

台密。

兩部大經《大日經》及《金剛頂經》結集 流傳,金胎兩部具足,瑜珈密教自成完整系統。 ˙*於唐代漢土佛 教新添密學解 脫法門。

˙*遠播日本,流傳至今。

˙*從開元三大士 入唐三傳,至 日僧空海東流 扶桑,傳承至今。

˙*中土自唐、宋 後續漸式微。

 

(無上瑜珈)

藏密。

於那難陀寺後期,及於超戒寺發展起來的 金剛乘、時輪乘密教,於宋初傳入中國。 大盛於西藏。 ˙*未能於漢土弘 傳。 ˙

*大盛於西藏, 令藏傳佛教具 其獨特面貌。

˙*於宋代由施護 及天息災等大 師傳入中土。 ˙*自蓮花生傳入藏地,傳承大 師絡繹不絕。 代表者如密勒日巴、宗喀巴 等大師。

 

唐密發展

據密宗經典記載,法身佛大日如來,為十地以上菩薩講授《大日經》和《金剛頂經》,在南天竺塔內外分別傳出了「胎藏界」和「金剛界」兩部大法,於公元七世紀,分別為印度高僧善無畏和金剛智所承傳。善無畏、金剛智未在印度廣授,而率弟子不空,於唐開元年間先後來到中國長安,史稱「開元三大士」。

來華後,善無畏傳胎藏界法給金剛智,金剛智傳金剛界法給善無畏,是謂「金善互授」,從此兩部大法相互交流。其後金、善又將兩部大法傳給印度僧人不空,和中國僧人一行。此一人而傳承兩部大法者,謂之「兩部一具」。不空盡得兩部真諦,而全傳於中國僧人惠果。一行、惠果為兩部一具最當機之大師。

一行原係天台學人 (683~727),為我國密教高僧及天文曆算家。精於 禪、道、數學、曆法之學。側重胎藏界,其所著的《大日經疏》,為胎藏界解釋《大日經》之根本論典,稱為《大疏》。故一行實為創造台密之宗祖。

歷為代、德、順宗皇帝的三朝國師──惠果,融匯兩部大法,側重於金剛界,其所創繪的金剛界曼荼羅與金剛密號等,為金剛界理解《金剛頂經》之根本依據。其內涵多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,既繼承印密,又別有發展的唐密體系,推動佛教密宗中國化,而成為唐密大法。

東密公認惠果為初祖。在空海(弘法大師)、最澄(傳教大師)回日本,分別創立東密、台密後,其間雖經唐武宗的會昌法難,但一直傳承並發展著。雜密和純密的一些單行法門,和別尊曼荼羅,如「藥師法」、「準提法」、「孔雀明王法」、「穢跡金剛法」、「瑜珈焰口施食法」等流傳至今,純密的金胎兩部大法也傳承了一個時期。

中國西安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世界的發現,對本世紀我國佛教和唐代考古,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;也為沉寂千年之久的唐密文化打開神秘之門,填補了晚唐密宗史的空白,明確了唐密傳承,以及日本東密、台密相應關係。

唐密復興

中國佛教在發展過程中,雖分禪教律性相顯密多宗多途,但其實質乃混融之佛教。真言密教雖未大昌於中華,而中華佛教能流傳於今日,確賴於真言密教攝持之功。如漢傳佛教叢林現狀:宗門之禪門日誦,大悲咒、楞嚴咒為其主要功課。教門則凡登座說法必須誦咒。律門則毘尼日用事事皆列真言。淨宗念佛,往生咒必不可少。其餘供佛齋僧種種佛事,用真言處甚多。祈福度亡法事最流行者,莫如焰口經懺水陸等,究其實質內容,則皆真言密教。可說中華佛教隨在皆唐密內容也,其關係重大可想而知。故中國佛教的振興,首在唐密之復興也。

 

注:以上資料源自見如長老著作《佛母大孔雀明王導讀》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