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施功德

Teachings

建寺功德

有朋友問﹕「建寺有什麼功得徳?佛經有沒有記載呢?」

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舍衛國有一位長者,名叫須達多,想找尋一處勝地,創建一間精舍,獻給佛陀弘揚佛法。後來他和祇陀太子合作,太子捐地他出資,興建一座共有一千二百居所的精舍。

當他們以繩尺量度地基的時候,舍利弗尊者忽然對他們微笑地說﹕「我以天眼觀察,當你們正在量度地基時,還未開始動土,你們將來生天的福報,在此刻已經成立了!創建佛寺的功德真大啊!」

根據《出曜經》所載:迦葉佛的舍利塔歷久失修,有一位長者告訴大家說﹕「佛世難遇,人身難得,雖得人身,又遭墮落,我們不要錯失維修佛塔的良機啊!」於是他率領九萬三千人一齊修補佛塔。後來,這些人命終後,全部生到天界享福,到釋迦牟尼佛成道時,他們又投生在摩竭提國中。國王瓶沙王就是當時率領修塔的長者;其他九萬三千人皆是王族諸候,聽聞佛法後,都能發心修行,各有證悟。

根據《雜譬喻經》記載:從前印度有一農夫,為一位得道的和尚蓋了一間小茅屋,作為棲息之所,又在屋外斬除野草荊棘,讓和尚可以靜坐後經行。後來,這農夫命終後,以此建屋供僧因緣而生到忉利天享福。他所居住的宮殿華麗無比,周匝四千里。他生天後又特別飛回那間茅屋的上空,散花於屋頂上,並且十分感激地說﹕「我僅僅建了一間小屋供僧,就得到生天的福報,現今特來散花讚嘆!」

又根據《雜寶藏經》所載:舍衛國有一位長者出資建造佛寺,命終生天,他的妻子因懷念丈夫,時常到其夫所建的佛寺打掃清潔。有一天,這位生天的長者在空中出現,對他的妻子說:「我是妳的丈夫,因為建寺的功德,得生忉利天。如果你繼續不停地為佛寺打掃,又發願生到忉利天,將來一定會和我見面的。」其後,這女子命終後,果然生到忉利天上。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說法時,她與丈夫一齊皈依佛陀。佛陀為他們說法,夫婦兩人立刻證悟須陀恆果。

宋朝范仲淹是中國歷史上名留千古的忠臣,也是文學家,以擅長詞賦文章出名。他所作的《岳陽樓記》,充分表現他對人民的忠義和抱負,其中的名句「先天下之懮而懮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不僅受儒家所推崇,更以其崇高的境界,成為歷代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目標。范仲淹晚年將他的家居捐出來,改建為佛寺,取名為「天平寺」,弘揚佛法,改善人心。他的子孫世代都富貴顯達,多數是朝中的功臣。

范仲淹居士一生從事慈善事業,最令人佩服、讚嘆的,就是他的「忘我」精神。根據宋進士錢公輔所作的《義田記》記述:「文正公(即范仲淹)還未顯達時,就從事慈善事業……但力量不足……。後來他當了征西的統帥,並且參與國家大政,於是才有俸祿和賞賜的收入,來完成他的義田(註一)善業,救濟貧民……。文正公固然官位很高,俸禄很厚,可是他终生都很節儉,自俸甚薄,去世的時候,已將其俸禄盡用於濟世,竟然連自己的壽衣棺材都買不起……(由朝廷同僚集資殮葬)……」。他對人民的忠義,對眾生的仁愛,已臻儒家的理想人格,佛家的慈悲精神啊!

貧女施燈

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舍衛城有一位貧窮孤女,名叫難陀。她生平有一個願望,就是能夠買一盞香油燈,供養佛陀。一盞油燈,是普通的供品,但對一個以行乞度日的貧女,卻是一項難得的奢求。

有一天,難陀女乞得一件舊衣,她將這衣賣了,換得一文錢,買一盞小油燈。這時難陀女高興萬分,因為她終於得償所願,有一盞油燈,可以供養佛陀。當天傍晚,她來到佛前,恭恭敬敬地頂禮佛足,然後至誠懇切地稟告她心中的願望:「願這盞燈的光明,照亮我愚昧的心,使我獲得智慧,消除多生以來的罪業。叩請慈悲的佛陀,接受我的供養。」

舍衛城每天供燈獻佛的善信很多,各人都祈望自己多福多壽,前途光明,因此佛前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燈盞,光明不绝。難陀女的小油燈在一片燈海之中,簡直是滄海一粟,微不足道。

次日,天亮的時候,目犍蓮尊者巡視油燈,發現很多王候貴族的油燈,經過一夜燃點後,光亮經已變得很微弱。但奇怪得很,難陀女的那盞小油燈卻閃爍燦爛,光芒四射。目犍蓮覺得很奇怪,於是請問佛陀:「世尊,供燈之中有一盞小燈,不知因何原故,光芒四射!」

佛陀回答說:「目犍蓮你有所不知,這盞燈不但光芒四射,就算你用手拈,用口吹,狂風吹襲,海水澆潑,都不能使之熄滅。」

「但是,世尊,這盞衹不過是普通的油燈,並無出奇之處呀!」目犍蓮又問。

佛陀答道:「這盞燈之所以能常明不滅,是因為其主人以至誠發菩提心佈施的。她發願時,心境寂靜無染,三輪體空(註二),誠懇心與本俱真心相應,已渾成一體,產生了無比的力量,故而光芒四射!」

這時難陀女剛好又來朝禮佛陀。佛陀伸手慈祥地輕按難陀女頭頂,為之授記:「善女人,在未來阿僧祇劫中,妳將成佛,佛號燈光,廣渡眾生,無量無邊。」

於是,難陀女就在佛陀的僧團出家為尼,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。

 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(註一:購置田地,將田地的收入,用來救濟貧窮的人,這就是所謂義田。這扶貧辦法,後世實行的人很多,而創始人是宋朝的范仲淹。)

(註二:三輪體空:布施時,能體會施者、受者、施物三者自性皆空,遂破除了執着之相:

(一) 施空:能施之人,體會我身本空,既知無我,則無希望福報之想,稱為施空。

(二) 受空:既體會本無能施之人,亦無他人為受施者,故不起慢想,稱為受空。

(三) 施物空:物即資財珍寶等物,能體會一切皆空,則雖有所施,亦視為空,故不起貪想,稱為施物空。)

 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