怨憎會苦

Teachings

居士憤懣地問:「大家既然有親緣,共同相處,就應該互助互愛,為什麼要斤斤計較,還債討債的?」

我說:「這親戚眷屬間的『怨憎會』苦,遠因追溯於前生的業緣,近因則由於『親緣』與『共住』的關係啊!《慈悲梁皇寶懺》說:『一切六親眷屬,皆是我等三世怨根。一切怨懟,皆從親起。若無有親,亦無有怨。若能離親,即是離怨……。』

「男女在戀愛期間,山盟海誓,相敬如賓,彼此性格上的缺點,都各自隱藏,一旦成親之後,共同相處,則以本來的面目相向,倘若大家都不能忍讓,就會累積怨懟了。

「試想:如兩人同住,彼此發生拗爭,即種下怨根,若再相親相近,則怨根漸長而怨結越深。如果能分處異居,不相會面,日久事遷,就不再起怨恨了。不少爭執,是由於彼此太親暱,互相觸惱而引起的。

「古德云:『愛不重不生娑婆()。』人是因為有情愛的牽纏,所以輪廻生死。情愛並非專指男女之間的愛慾,它包括了父母子女、兄弟姊妹、姑姨叔伯之間的親情。為什麼怨從親起呢?舉例說:子女年幼時順從父母的教導,或對或不對,尚無怨恨;及至年長,或偶然做錯事,為父母者愛之情切,或勸諭,或呵責,但為子女者往往反責父母多管閒事,由是心生憎惡。我們都是具縛凡夫,雖至親至戚,各有脾氣習性,倘若缺乏忍讓力,就很容易生起貪嗔癡等煩惱。」

親戚眷屬互相責望

居士問:「我不懂,親情應該是善的,是愛的表現,怎會變成壞事呢?」

我說:「親情如水,『水能載舟,也能覆舟』!親情處理得適當,則不失為一種勵志向上的動力,猶如冬陽化冰,普潤大地,可以奮發人性的真善美;但是,如果處理不當,譬如縱容、溺愛,自私、猜疑、嫉妒、愚孝等行為,則不但會使親人產生煩惱痛苦,甚至會因怨生恨,弄至家破人亡!

「《慈悲梁皇寶懺》說:『親戚眷屬,極生責望,或父母責望於子,或子責望父母。兄弟姊妹,一切皆然,更相責望……小不適意,便生嗔怒。若有財寶,親戚競求……又得者越以為少,越得越為不足,百求百得,不以為恩,一不稱心,便增忿憾。』 

「所謂『責望』,即是彼此的要求與期望。這『責望』有物質上的,如要求更多的資財、産業;有感情上的,如期望全情的關懷、敬愛。六親眷屬,各有天倫所暗賦的責任:如夫妻要有相敬之情;兄弟要有互助之義;父母要有教育之責;子女要有盡孝之德。這責任是一種無形的承諾,引起有了彼此的責望。但是,在現實生活中,這些承諾都未必能一一體現,就算體現了,也未必令對方滿意啊!因為,無論物質或親情,『得者越以為少,越得越為不足』,所以,大多數家中的怨憎煩惱,都是由互相責望而起的。』

註:「娑婆」,梵語Saha的音譯,是忍苦的意思。「娑婆」是「娑婆世界」的簡稱,指我們現住的世界,有很多痛苦,眾生習以為常的忍受着而不自知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