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究宇宙謎 開啓解脱道 - 從毒箭至淨土(上)

Teachings

“讓佛陀的智慧帶我們超越思維的束縛,活在當下,走向極樂!”

前言
宇宙從何而來?它會永遠存在嗎?這些問題如星空般引人入勝,喚起我們的好奇心。猶記童年,我們問父親:「星星為何閃耀?」父親或許笑答:「長大你就明白了!」在佛陀時代,弟子馬盧迦也提出深邃的疑問:「佛陀,宇宙是永恆否?宇宙有邊際否?如來死後存在否?靈魂與身體相同否?」然而,佛陀未直面回答,卻以《小馬盧迦經》中的毒箭譬喻啟發他。為何佛陀沉默?是無解,抑或就算解釋也無益於解脫?讓我們透過譬喻,領略佛陀的深邃智慧——祂非逃避,而是引導我們超越思維的桎梏,活在當下,邁向解脫的極樂之道!

故事:毒箭的啟示
馬盧迦請問佛陀:「宇宙非永恆否?靈魂與身體不同否?如來死後不存在否?」佛陀平靜地說:「這就像一個人中了毒箭,傷口在流血,他卻不急著拔箭,反而問:『這箭是誰射的?是用什麼木頭做的?他從哪裡射來的?箭頭是鐵的還是銅的?他的弓是哪棵樹做的?箭羽是用什麼鳥的羽毛?』」這些問題層層疊疊,沒完沒了,他還沒問完,早已毒發身亡!
最緊急的,不是回答這些問題。若執著於答案,不即刻救治,早已無命!我們得趕快送他往醫院,讓醫生止血、拔箭,消毒、施血,救他的命。其他問題可以待後!這就是救護車的任務——先救命!佛陀接著說:「我教的是速護慧命,拔箭的智慧——從四聖諦開始,洞悉苦、苦因、苦滅與通往解脫之道,進而實踐多種法門,淨化身心。」馬盧迦聽了,放下無盡疑問,投入修行,終於覓得內心清靜。
稍後,我們將探究宇宙之謎,揭示如何以佛法洞悉其真相,並分享修行法門,引導大家開啟解脫之道。

思維陷阱:時間與空間的限制
為什麼佛陀不回答這些問題?因為祂知道,我們的意識被「時間」和「空間」束縛,總是用直線思考(線性思維)——追問起源與終點,卻陷入無盡迴圈。就像雞與蛋的問題,有人問:「雞從哪來?」我們説:「蛋啊!」再問:「蛋從哪來?」我們説:「哦,是雞生的!」那第一隻雞從哪來?從第一顆蛋來,那第一顆蛋又從哪來?這問題像無底洞,沒完沒了!
這種思考正是玄奘菩薩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説的「無窮盡的過失」(無限思維的謬誤)。這是邏輯的謬誤,類似數學中的「無窮迴歸」(infinite regress)。我們想用有限的頭腦,追溯無限的因果關係,就像試圖數清大海的沙粒,永遠數不完!我們説:「宇宙是上帝造的!」那上帝從哪來?誰造了上帝?問題又來了!這像狗追自己的尾巴,永遠抓不到。
再看水的例子。有人問:「水從哪來?」我們說:「從雨來!」雨從哪來?科學說:「地球的水被太陽加熱,蒸發成水汽,上升到高空,遇冷凝結成雲,然後下雨。」那太陽的熱量從哪來?科學家說:「太陽靠核融合,氫原子聚變成氦,釋放能量。」那氫原子從哪來?他們說:「來自宇宙大爆炸,138億年前的奇點。」那奇點之前呢?科學家說:「我們不知道!」這過程像一條無盡的鏈條,沒起點,也沒終點。科學只能探究「現象」,如水的循環、雲的形成,卻無法觸及「本體」。本體非僅是「最初為什麼有水?」的答案,而是超越語言、不可思議的究竟實相,如真如、法界,遠非凡夫智力所能企及。佛教教導我們,欲窺本體,須深入觀察現象,洞悉其無常與緣起,進而透過「定慧」修行,斷除我執,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束縛。即便經典所述,如《心經》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……」,亦不過指引我們朝向正道。唯有歷經多生修行,證得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方能親證「究竟覺」,圓滿了知本體。此乃佛教之勝妙!稍後,我們將分享具體修行法門,引導大家從觀察現象,透過精進修行,證悟本體,成就解脫。
《華嚴經》說:「無始終,無內外;強立各,號法界。」宇宙不像我們想的,有個清楚的「開始」或「結束」。我們畫一個圓,說:「這是起點!」但這一點,也是終點!起點即終點,終點即起點!這怎麼可能?因為我們的頭腦用二元思維,分「始」「終」,但法界超越這些分別。只是為了談論,我們勉強叫它「法界」。佛陀知道,這些問題是思維的輪迴,讓我們困在無盡的桎梏中。

人類的局限:身與心的邊界
我們的思維不僅受時間與空間的束縛,更被身體與心識的極限所困。譬如,一位小學生問父親:「大學學什麼?」父親答:「微積分、生物學……。」孩子追問:「微積分是什麼?」父親愣住了,因即使費力解釋,孩子也無法理解,純粹浪費時間!父親只好說:「現在好好學基礎,長大上大學自然明白!」同樣,馬盧迦問佛陀:「宇宙是永恆否?」宛如小學生問微積分,深奧難解。佛陀知曉,即使回答,我們的心尚未準備好領悟!祂教導:「先救自己,莫將光陰耗於無益之問。」佛陀並非不知宇宙真相,而是深知,當下的我們,應先修習「四聖諦」——如學基礎加法般簡單卻至關重要的教法,奠定智慧根基,方能逐步洞悉宇宙是否有始有終。四聖諦乃佛陀教法之本,猶如加法之於算術,指引我們從苦海出離,邁向解脫。
《楞嚴經》說:「以妄尋妄,無有是處;煮沙成飯,無有是處。」我們用妄心——被我執污染的心——去追尋真相,就像煮沙想變飯,根本不可能!三祖僧璨在《信心銘》說: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。」又說:「一念離真,萬法皆錯。」我們的意識愛分別「有」「無」「始」「終」,但這些分別正是妄心的陷阱。二祖慧可也說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用妄心找真理,就像用破網捕魚,永遠抓不到。

生理局限:感官的狹隘
我們的生理局限,顯而易見,深刻影響我們對現象的認知。人類仰賴視覺、聽覺、嗅覺與思維來理解世界,卻受限於感官的狹隘,常誤解人生與現象的真相。我們的感官如迷霧,令人見常於無常,執有於無我,難以窺見本體的究竟實相。因此,佛陀教導我們,勿全然信賴感官,而應依循「般若」正智,洞察世界真諦,超越表象,直抵真如。唯有如此,方能破除誤解,親證解脫之道。以下具體例證,揭示感官與認知之局限:
視覺:老鷹在3公里高空,能看到水面下的小魚;人類連500公尺外的路牌都看不清。人眼只能看到可見光(波長400-700奈米),紫外線、紅外線都看不見。
聽覺:狗能聽到2公里外的救護車警笛;鯨魚在海底聽到50公里外的同伴呼喚。人耳只聽得到20-20,000赫茲,超音波或次聲波完全聽不到。
嗅覺:熊能聞到32公里外的食物氣味;人類連10公尺外的香味都未必聞到。
認知:我們的頭腦每秒接收無數信息,如同聽到萬千聲音,但意識只能留意極少部分,就像透過窄窗看世界。注意力如此狹窄,錯過宇宙無數細節,常令我們誤判真相。
科學發現:科學發現,微小粒子能同時出現在多處,顛覆我們對位置的認知。宇宙已存在約138億年,但其起始之前仍是謎。時間更會因速度快慢而變化,挑戰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慣常理解。這些揭示我們對空間與時間的認知極為有限。
心識局限:妄心的迷障
我們的思維同樣受限於心識的迷霧,遠比感官局限更深。心識如流水,剎那生滅,卻因執著「我」之幻相,常誤認現象為真,難以洞悉本體的真如實相。佛陀教導我們,唯有透過「般若」正智,方能破除妄念,見真相如實,邁向解脫。以下例證,揭示心識之局限:
心念無常:我們以為「我」是固定不變的自我,卻不知心念如閃電,剎那生滅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試想,昨日之念早已消逝,今日之念轉瞬即逝,如何執為真我?此執著令我們錯認現象,深陷輪迴。
分別心障:我們的思維慣於分別「有」「無」「好」「壞」,如將流水分割為片段,誤以為恆常。《信心銘》云:「欲得真心,勿存分別。」例如,見花美而喜,見花謝而悲,皆因分別心,未能見無常之真諦,錯解人生真相。
智力有限:我們的智慧如小杯,欲盛宇宙大海,終不可得。科學家探究宇宙,僅知現象流轉,無法觸及本體。《楞伽經》云:「凡夫智識,如盲摸象。」譬如盲人各摸象之一部,誤以為全象,凡夫心識亦然,難窺全相。
妄念迷執:我們常執著念頭,以為真實,如夢中爭執,醒後皆空。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心淨則佛土淨。」若心隨妄念,見世界紛亂;若依般若正智,心清淨,則見真如。此迷執令我們誤判現象,遠離解脫。

待續…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