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遐思

Teachings

心無罣礙

心經云:「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心無罣礙。」這句文字的意思說:「菩薩依照般若波羅密多(註一)這法門修行,就能達到心無罣礙的境界。」「罣」是「落網」義,譬喻掉進煩惱之網。「礙」是「阻滯」義,譬喻因執着而不得前進。

人心時常有罣礙,所以產生不安、憂慮、與恐懼。如果能「心無罣礙」,是多麼幸福的事啊!無門慧開禪師寫有一首詩:

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

夏有涼風冬有雪;

若無閒事掛心頭,

便是人間好時節。」

倘若心中没有煩惱,悠閒自在,就是人間最好的時節。但人能没有煩惱嗎?所謂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」,凡夫生活於熙攘營役的物質社會,承受不少家庭、事業、工作和學業等壓力,怎會没有煩惱呢?清茶淡飯的人,固然因生活拮据而受盡困擾,即使有了名譽、地位和財富的人,也同樣脫離不了煩惱的纏繞。我們應怎樣面對和處理煩惱呢?無門慧開禪師教人以「平常心」去降伏煩惱。

這平常心是平靜的、理智的、隨緣的和堅毅不屈的。

遇到逆境時,首先要冷靜下來,不要被自己情緒的心魔所牽纏,變得憂悒不安或氣忿難平。佛教著重自我反省,即是以理智去分析錯誤及找出解決的方法。所以出家眾每年有「結夏安居」的自恣期,以檢討自己的戒行。居士有家庭負擔,不便結夏,但必須有自省的習慣。所謂:「靜坐常思己過」。自省總比怪責別人更有意義。千萬不要怨天尤人,或者自咎自艾,使自己的情緒失控,以免損壞自己的健康及影響家人和朋友。

其實,一切不如意的事不是無因而起的,既種下了逆因,就必須勇於承受逆果。所謂:「隨緣消舊業,再不作新殃」。從未有人能逃出因果的自然規律,但智者會從苦果中汲取教訓、檢討錯誤,不再重蹈覆轍,然後整裝待發,再向明日的目標邁進。

朋友,萬事不過是因緣所生法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而且是變幻無常的。在漫長遼闊的時空內,人生不過電光一閃而已,何必執著一時的是非成敗呢?

其實「平常心是道」這句話,最初是由唐朝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。

馬祖認為只需息除心中一切虛妄分別(即不污染心性)就是平常心。平常心是證悟者「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」的境界,不再纏擾於世間二元對立的思惟中(例如是與非,憎與愛,美與醜等慨念),脫離了煩惱的束縛,超越了妄想分別心,趣向涅槃的境界。

「莫莫」禪堂

范仲淹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,曾經做過副宰相。他所作的《岳陽樓記》,充分體現他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。其中有名句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不僅受儒家正統的推重,更以其崇高的境界,成為歷代志士仁人理想人格的目標。范仲淹在蘇州做過府尹,曾經有一段為母親超渡,而感應觀世音菩薩下凡誦經的記錄:

某年,范仲淹母親去世剛過了三七,夢中見母親對他說:「我在世時好食葷肉,做了不少殺業,現在被泰山冥府羈留,日夕受苦,吾兒素來孝順,請為我誦《功德經》超渡,千萬不要延遲。如果母親一入地獄,就要等千萬劫才可以超生啦!」臨離開時還說:「《功德經》即是《金剛經》呀!」范公驚哭而醒,立即沐浴齋戒,去附近玄墓山禪寺,恭請數十位僧人為母誦《金剛經》七天。

到了第六日的晚上,范文正公又夢見母親對他說:「因為吾兒至誠禮懺,感應白衣大士,降凡持經半卷,現在我不但滅罪,更得生上天上,佛力真是不可思議呀!」

翌日,范仲淹等法事完滿之後,就請問僧眾,是誰祇讀誦半卷《金剛經》。眾僧都大驚失色,忙道:「罪過!罪過!我們出家人誦經,如數誦完,豈有祇持半卷之事」。當時,旁邊有一僧人從容地說:「昨日大眾念經,山僧在後面默念經文,至第十六,大人出來拈香,我就立刻返回廚房作務。承大人所問,敢以直言」。

范文正公聽了之後,知道此山僧並非普通出家人,乃是觀音菩薩化身。於是立刻下拜,祇見這個僧人退後說:「莫!莫!」,意思是:「不用了!不用了!」。講完之後,這僧人就忽然不見了。大家目睹這山僧的神通,都說他是菩薩的化身。

後來,范仲淹為了紀念這個說了「莫!莫!」兩個字而隱沒的僧人,在玄墓山寺旁創建了「莫莫禪堂」,還刻了一篇碑文,以紀錄這件靈異的事蹟。

這事在《靈山聖蹟》及清朝周克復的《金剛持驗記》卷下亦有紀載。

 

註釋

註一:般若,梵語Prajna,意譯「至高無上的理解」,俗稱智慧,但「般若」所指智慧包括「世間智」和「出世間智」。波羅密多,梵語Paramita ,意譯「到彼岸」。全句意謂:「依這般若智去修行,能到達湼槃彼岸。」

發佈留言